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及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技术的水平也不断提高,各种高精度的监测设备的采用,大大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效率。环境监测通过环境数据的采集,能够满足现代化管理的发展要求,为政府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探讨了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及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我国;环境监测;发展;环境监测技术;问题
  1  前言
  我国环境污染问题随着我国的发展不断加重,例如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工业污染等,无论何种环境污染都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平衡造成严重影响。但随着我国当前科技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也逐渐完善。因此,应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不断完善环境监测技术,切实解决当前环境监测问题,进而使环境监测技术能够切实发挥出实际作用。
  2  环境监测技术的相关理论
  2.1   环境监测技术的概念
  所谓的环境监测实际上就是采用各种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自然环境中所包含的各类污染物进行有规律的监测,其中包括对化学污染物和物理污染物的监测,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得出最终的环境结果评测。环境监测的准确与否关系到人们生活的环境质量,监测结果不能达标相关部门就会进行治理,从而确保人们的生活环境始终优良。环境监测是个严肃、科学的工作,监测过程从确定目标到样品采集再到最后的综合评价大概有9个步骤,每个步骤进行时都保持客观、公平,这样才能保证最后的结果真实、可信。环境监测所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可能会面多多种多样的监测物质,这就使得环境监测技术也是多种多样,从而根据具体的环境使用较为符合的监测技术。
  2.2   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观念有了很大的提升,从以往的要金山银山逐步转变到更注重碧海蓝天,人们对于环境的关注和环境的保护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健康的生存环境才能让人们的水源、空气等都是健康,才能带来健康的生活,才能让人们的身体素质更加健康。虽然大家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进行环境优化,还要借助环境监测,借助客观、科学的监测结果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环境保护,也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条例来进行强制性的环境管理]。国家进行环境监测的主要意义和目的也是为了评价环境质量和预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从而为相关部门制定环境条例、出台环境管理办法、污染综合防治举措等提供科学依据,让环境治理工作能够有目的的展开,缩短治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  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环境监测作为环境质量控制的基础,在我国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第一,环境监测的起步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是我国的第一部环境保护基本法,在这一阶段,我国部分重点城市建立了环境监测站,环境监测得到了初步的发展。第二,环境监测的强化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监测会议、正式成立国家环境保护局。在这一阶段中,明确规定了环境监测的规范及质量控制标准,环境监测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第三,环境监测的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国家环境保护局规定了环境监测过程的具体要求,并将环境监测质量认证纳入法治轨道。与此同时,随着GIS、GPS以及RS等技术的发展,环境监测在自动连续监测技术、区域生态监测技术和宏观预测预报技术等方面的发展。第四,环境监测的高速发展阶段。当前,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社会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诉求逐渐增强,国家对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不断地提高。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实现生态环境质量、重大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监控全覆盖,可以说,我国的环境监测已步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4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环境监测结果不具代表性
  第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环境监测的相关项目的针对性太弱,对于污染程度轻的项目却比毒害污染的项目的监测次数要多很多,甚至有一些毒害污染的项目却没有被规划到监测的范围之内,这就导致严重污染的项目的监测针对性不足而影响整个环境保护的进程。第二就是环境监测频率太低,由于在環境监测过程中,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的影响,会导致监测的频次严重不足。第三是我国进行环境监测过程中针对的范围太过于局限。我国主要的监测对象主要集中于大气和水体,而对于废弃物和土壤等物质却缺乏监测,这就导致整个监测结果出现偏重而无法全面认识环境总体质量。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在环境的评价上很难做到理性客观。在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评估时,要保证公正客观,但是在与标准的指标进行比对时,通常采用的是超标与未超标对环境质量情况进行定性评价,这样一来,就会严重影响环境监测评估结果的客观性。
  4.2   环境监测手段不够科学
  我国环境监测主要是采取多点采样的方式,对于流动性的污染源监测其代表性不强,无法分析到全面的问题。其次,对于污染源的分析也多依靠实验室的手工分析,很容易因人为的原因造成样品污染,最终使得结果不具代表性。再者,我国的环境监测对样品信息的分析还不够全面,大多以单纯的浓度来表示污染的情况,不能全面结合环境安全和生态风险程度。最后就是环境监测的应急监测不到位,整体的技术水平较低,对于快速反应的环境保护需求往往无法适应,对于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一般不能够最快速的提供准确信息,具有一定的监测结果滞后性。
  4.3  监测频次偏低和监测要素不足
  由于人力、物力、才力的限制,目前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频率偏低,这样导致结果不能准确完整的反映实际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导致环境质量在环境质量评价和企业排污行为判定上的被动。在监测要素上,仅对水、大气等环境要素展开例行检测,而未系统监测土壤、固体排废弃物等、大气颗粒等诸多环境要素中要害物质,这样导致缺乏对区域环境总体质量的有效把握。
  4.4   环境监测方法不完善
  自从我国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之后,基层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压力无形加大。由于过去采用的监测方法比较简单,而且获得的数据准确性不够,所以原有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环境发展的需要,改善监测的方法势在必行。因为旧的标准在制定对未来趋势的把握的时候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现有的国家监测方法标准性不足,样品的种类不同,浓度水平不同,有时会产生很大的诧异性。另外,还有仪器设备的限制,对污染物标准尚无定论。因此,我们更需要改进落后的监测水平。
  4.5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未建立
  当前我国的环境质量监测存在九龙治水,多部门共同监测的问题,但是各方的监测结果并没有实现有效的整合,各方的监测数据并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监测资源浪费情况比较严重。从本质上来看,这是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落实不到位,多种权力交叉和制约造成的。
  总之,当前环境问题较为突出,而且污染源也趋向于多样化,给自然生态造成了较大的压力,环境监测工作也面临着较多的难题。基于这种情况,我国要努力的提升环境监测技术,不断的开发新的监测方式和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给环境保护工作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君华,李玉香.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12).
  [2] 廖浩.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20(1).
  [3] 薛璐.新形势下环境监测科技发展现状与展望[J].环境与发展,2020(1).
  [4] 李海源.现代环境保护中的环境监测技术方法运用[J].科技经济导刊. 202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922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