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提高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淑芬

  【摘要】朗读是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之一,这其中包含更高层次的文学欣赏也需要朗读,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最终发展他们的语文素养。基于此,通过对中职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研究,力求为中职语文教学提供有用参考。
  【关键词】中职语文 朗读教学 有效性
  阅读是中职语文课堂上的重要环节,而朗读是阅读中的重要方式。中职学生由于语文基础知识不牢、语文学习能力有限,再加上对学习语文学科的不重视,从而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实效低。同时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对朗读教学方法只是象征性地读课文,这样就显得没有感情,也读不出文章的真正内涵,从而导致朗读教学的低效。为此,要提高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认清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研究和分析,制定有效的对策,最终激发中职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提升朗读教学的实效,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中职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朗读传达感情不到位
  中职学生由于语文学习基础差,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理解能力不足,甚至还缺乏一定的激情。他们不能依靠自身的能力进行文章的阅读与分析,还需要外界的影响,特别是教师引导和指导。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有效的读,让学生感知学习内容和涵义。但是很多情况下,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一手段,甚至自己对朗读教学也没有掌握透彻。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只是强调学生要多读,而没有讲究读的方法,从而导致课文的韵律美难以得到体现。这种重复而又枯燥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感到无趣,并逐渐产生厌烦情绪,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同样,学生自身也有一定的原因。具体表现在学生不能理解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再加上教师引导的不到位,对朗读就没有重视起来。还有就是学生处于青春期,他们会出现各种叛逆行为,在读的时候带有一定情绪,不愿意抑扬顿挫地大声朗读。这些问题都不能让朗读所传达的感情落实到位,学生也没法对朗读教学的美进行理解,朗读的效果不理想。
  (二)朗读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朗读不能急功近利,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但是在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对朗读教学的不重视,具体表现在开展朗读教学时,教师只是利用每天上课后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对课外进行了解和齐读,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早读课时,有的科任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占用朗读时间,这让本就分配很少的早读时间变得更不合理。当然,也有的语文教师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读,但毕竟课堂时间有限,而且占用课堂还会拖慢教学进度,从而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同时也不利于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开展。
  (三)朗读教学形式单一
  中职语文朗读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归根到底是由于把朗读教学变成了简单的读,而没有大声、有感情地读,抑扬顿挫地读。在具体朗读中,只注重了“读”,而忽视了读的方式,只是单纯地把课外读一遍又一遍,形式单一。而作为语文教师,要从引导学生理解朗讀的意义到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读,再到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带入感情进行朗读,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并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二、提高中职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寻找合适的朗读素材
  为了实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目标,需要学生能够通过感知语言了解作者真实的写作意图。为此,教师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就要先进行研究,为学生准备合适的朗读培训素材。这些素材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并且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从而让他们排除对语文学习的厌烦心理。朗读材料还要体现文章优美,能够激起他们的共鸣。在选择朗读材料时,要注意文章的篇幅适当,那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更适合中职学生进行朗读。如果文章过长,容易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这样就会给他们的朗读带来困难,从而就会导致他们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无法达到培养朗读能力的目的。为此,要提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为学生收集丰富、合适的朗读材料,促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朗读教学。
  不同的文体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也不尽相同。在散文中,作家想要传达的细腻情感需要学生认真品读才能体味其中深厚的情感因子。散文需要多读多品,才能领悟其中的深意。例如,老舍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我的母亲》,作家用质朴无华的笔触,抒发其对母亲情真意切的怀念。而学生要想体会到文本中母亲对子女的那种舐犊之情,必须要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才能从中品味出身为子女的“我们”对母亲的那种感恩和怀念,以及隐含在字里行间对伟大母亲的赞颂之情。同样是写母亲的散文名篇《合欢树》更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朗读,才能体会作家史铁生在怀念母爱时,所采用的一种极为平淡的叙述语调,在这种表现平静的背后所蕴藏的深情,更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而学生也只有通过对文本进行反复地诵读,并在诵读的过程中揣摩和体会“作家怀念母亲时候为何要写一些自己成长中的一些琐事”和“这些看似平淡的生活琐事中又隐藏着母亲什么样的内心世界”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再去阅读和感知:全文是怀念母亲,为何却花费大量的笔墨去写合欢树,并以这棵树为标题,这期间又隐寓什么。这些都要靠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朗读,才能逐步获得,进而让学生深层次地体会作家压抑在内心深处对母亲去世的悲痛、愧疚和无尽的思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钻研,进而挖掘合适的朗读素材,从而有效提高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增强语文课堂乐趣
  中职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传统的“一言堂”授课模式,需要与中职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有效互动,从而让学生成为中职语文课堂上真正意义的主人。因此,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教学,能够有效增进中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其对语文朗读教学的积极性。因此,针对不同的文体和文本内容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方法,比如,一些有人物对话的小说和文言文可以采用分角色诵读。特别是在文言文阅读中,因为距离现代的生活较为久远,而学生要体会文本中所蕴含的内涵,也必须要借助反复地诵读才能得以揣摩作者想要的表达之情。   譬如,在教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时,在要求学生读准文中的字音和句读以后,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孔子与其四个弟子之间有关志向的这番对话,就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再现师生一起畅谈人生理想的场景。而后,再分组选派代表在班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比赛,并邀请各组选派的代表作为评委,进行点评和计分评选,通过这样的分角色朗读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而更深层次地解读孔子的人生理想。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其他教学手段,将音乐融入到语文的朗读教学中,从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朗读情境,特别是一些现代诗歌,如《致橡树》《我愿意是激流》《再别康桥》《雨巷》等,都可以配上相应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特定的音乐氛围中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艺术之美。通过这样的形式,有利于深化中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下也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地提高了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制定朗读的分层目标
  在进行朗读教学时,通常要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做到因材施教,符合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制定学习目标时需要有层次,一般学生的学习要求就是要能够顺畅地通读文章,不能漏字、错字等;对于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要求就要高一些,除了达到一般的要求,还要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充分体现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对于朗读水平不足的同学,就要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加强训练,以便这些学生能跟上班级中其他同学的步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按照不同的目标,采取合适的策略。这样才能够让每位同学都取得进步。同时由于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而我们按照分层的方式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提升朗读的实效。
  中职语文的朗读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要制定清晰的分层目标,进而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如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特别是一些难度较大的古诗文教学,教师在教学前更要充分了解所授群体的特殊性,结合其学情,制定相应的朗读分层教学目标,以保障朗读教学的有效性。譬如,在教学《静女》和《采薇》这类诗歌时,因其中有大量的生僻字,第一层目标,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读准和读字音,并正确书写这些字词,以熟读诗歌为达标要求进行朗读的初次训练;第二层目标,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弄懂诗歌大意,在此基础上熟读课文;第三层目标,熟读成诵,在会翻译诗歌的基础上,分析文本,揣摩詩歌主旨。对于疑难文本的朗读教学,必须采用分层目标教学的形式,这样才能将朗读教学落到实处,使得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参与语文教学,达到熟读成诵,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总之,朗读是一门艺术,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实现对课外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语文教学的受益者是学生,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朗读方式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朗读目标和任务,让朗读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从而提升朗读教学的实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从容.朗读是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02):78.
  [2]叶献华.让琅琅书声丰富中职的语文课堂——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朗读教学[J].职业,2016,(23):132.
  [3]刘腊梅,任仲田.朗读教学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中的理论探究与实践运用——以中职旅游专业学科教学为例[J].职业教育,2016,(07):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936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