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如何使综合探究变“肋”为“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最终目标是希望以知识为载体,在达成知识、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最大化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新课标教材体系中所设置的“综合探究”内容,作为显性课程中最利于隐性渗透的部分,却常常因其高考中考查率低而受到学生以及教师们的忽略,甚至被沦为“鸡肋”。以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一课为例,力图引导学生从接受性、知識性、封闭性的学习走向探究性、方法性、开放性的高阶思维学习,让综合探究真正助力思想政治课的教与学,使其变“肋”为“宝”。
  【关键词】综合探究;思想政治
  变“肋”为“宝”笔者以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一课为例,力图引导学生从接受性、知识性、封闭性的学习走向探究性、方法性、开放性的高阶思维学习,使综合探究真正助力思想政治课的教与学,使其变“肋”为“宝”。
  从学情角度,高一学生对于如何认识对待金钱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初步的认识,但这种体验和认识是欠完整的,甚至是偏颇的,加之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局限性,使得部分学生甚至有拜金主义倾向。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对于货币的本质,职能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要以这些基础知识为理论依据。
  从教材本身角度,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了解商品价格与价值、与供求之间的相互关系,熟悉各种各样的消费方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从而学会在市场经济中如何理智的花钱、理性的消费,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本节课的是对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知识的总结、回顾与升华。同时,从教学目标的角度,讲好综合探究,更有利于直接突出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
  从设计思路的角度,本课采用两条主线贯穿整个探究过程,一条为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对待金钱的看法与做法,采取大量直观性的材料;另一条是学生在填写调查问卷内容显示出的对金钱的看法。两条主线并行交织,在归纳——演绎的逻辑中理顺思路,引发思考、探明真知。学生具有较强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教师要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兴趣,采取讨论、合作、辩论等形式的授课。
  一、探究导入:双管而齐下,寓共性于个性
  从“钞票”的英文翻译“bill”入手,引出比尔盖茨,结合学生课前填写调查问卷,双线并行进入探究。
  二、探究过程: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
  1.金钱是什么?能做什么?——观点碰撞,反思自我。
  列举比尔盖茨在接受采访时对金钱的看法,“我理解人们都希望成为百万富翁,但是,当你的财富超过100万美元时,我要告诉你,你的感觉是一样的。”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问卷中填写的问题答案,结合导学案,引发学生思考:人人都热爱金钱,这无可厚非,但为什么当以自由为代价时,大部分人对于金钱的渴求却大打折扣?金钱在我们生活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即金钱的货币属性、财富象征以及非万能性。
  2.如何取得金钱?——引发共鸣,辨析求解。
  引入比尔盖茨住所照片以及工作时状态的视频,结合学案,引导学生金钱应如何取得(或有学生提出反例)。结合现实事例,谈谈对现实生活中“不劳而获”或“劳而违法”等取得不义之财的现象的理性思考。带领学生深入挖掘这类现象的根源问题(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性、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高低等),论证这种个案对个人、社会、国家带来的负面效应(个人终身身陷囹圄、败坏社会风气、加剧不安定因素、阻碍经济健康发展等)。最终,师生达成共识:金钱要取之有道。
  3.如何使用金钱?——深入挖掘,反思现实。
  生活中比尔盖茨对待自己与孩子十分“吝啬”,对比投身慈善事业时的慷慨,请同学们思考比尔发出的“花钱要比挣钱难”的感慨,结合现实事例谈谈各自的观点。此处,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维引领,结合正反面典型(陈光标、邵逸夫等人的慈善行为及郭美美等人的炫富行为的对比),深入挖掘花钱“难”在哪里。最终师生达成共识:金钱要用之有度。
  基于学生填写的调查问卷消费观部分,课堂生成追问:如果你有100元如何花?1000元如何花?当你成为了百万富翁又如何花钱?教学预设此处一定会有学生表达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并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此处,教师可以引出教材中谈到的白芳礼老人普通又不平凡的一生,提出有些人“穷”也没有仅仅独善其身,而是选择一种大爱,这样的精神足以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最终师生达成共识:金钱要用之有益。
  三、总结升华: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
  在整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建议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之中的零散感想随手记于笔记本中(包括正面及负面),在课堂结束之前回顾自己所记内容思想是否有起伏,将这些零散的随笔进行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结合个人(微观)与国家(宏观)双向角度重构对于金钱观的认识解析,最终升华为对于本课的总体认知。
  教学本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若有人说一堂课能够做到白玉无瑕,那这堂课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失败品。所以,本课还有很多亟待提升之处。比如,有老师提出,我们的课堂里,教学案例的选取应当尽可能侧重符合我国国情的人物与事件,这是很有建设性的建议,毕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若能够找到我国的“首富”来代替比尔盖茨,将会更有说服力。
  康德曾说:“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中的道德律。”结束了《正确对待金钱》一课,除了基本达成自身设定的目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之外,还收获到很多意外惊喜。
  在教学接近结尾的时候,有学生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再加上关于金钱观的论述。我认为,这正是发挥显性课堂的隐性效果的机会,若在课程设计中生硬地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也许反而会适得其反,而在这里,既然学生自己谈到,则可借此机会站在本课的角度对于这24个字有新颖的简单剖析。金钱,是财富的象征,它能够换取更好的生活,所谓君子可以爱财,所以我们要“敬业”、要“富强、”;而金钱的取得,无论于个人还是于国家,都需要取之有道,即“诚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但同时也要用之有度、用之有益,即致力于建设一个“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每一个人也要“爱国、友善”。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词,看似庞杂,但每一个词都是正确金钱观的映射。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评价一堂课有很多准则,而当一个学生因为一堂课而对于某一方向有所思考,那么所有评价的条框将会淡化掉。本堂课意味着一个单元的结束,但同时,如果使学生真正理解本课所授内容,它将成为成功开启《经济生活》的钥匙,使所有的综合探究课不再是“鸡肋”,而转化为点亮思维的宝石。
  参考文献:
  [1]杜蕊.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原则[J].教育教学论坛,2018,(05).
  [2]辛爱平.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活动设计”的运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064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