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双高”背景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双高计划”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的简称,双高计划的推进代表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本文在双高背景下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进行探究,以期提高电气自动化人才技术技能水平,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国家综合竞争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 双高计划;高职教育;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
  2019年我国提出建设50所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高水平专业群,旨在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双高计划的制定被誉为职业教育版的“双一流”工程。我院有幸入选,这意味着2022年我们将实现“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国际影响显著提升”、2035年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双高计划无疑为我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作为我院骨干专业,分析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不足,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是提高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双高建设目标的有效措施。
  1 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开设结合了多个学科和技术,专业口径宽,就业范围宽,毕业生可进入各类制造、电力、石油化工行业,从事电气自动化系统及设备的操作控制、安装调试、技术升级、故障排查等工作。秉承人才培养方案紧随社会发展的理念,我院坚持人才培养方案三年大修订,一年小修订。依据社会就业企业及岗位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对接。
  2019年我院对省内外20余家企业进行岗位调研,并对就业生进行跟踪回访,调研发现我院在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1 专业特色发展有待进一步凸显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机电类典型专业,也是老牌工科学院必设专业,本市周边就有五所国家级高职院校均开设有该专业,而且招生就业形势火热,因此为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带来一定社会压力。加之多个学校均采用类似人培方案,培养的毕业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相差无多,很难在招生与就业中超越自我,实现突破。
  为了打破区域发展壁垒,急需在课程建设及课堂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寻求亮点,突破壁垒,实现专业特色化发展。
  1.2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生技能培养的基础保障,高职院校“职业性”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过硬的动手操作能力。
  目前我院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新入职教师多,而这些青年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尤其是工科类教师,多数来自于非师范类高校,他们均具备较高的学历水平,但却缺乏教育教学经验,更没有一线工作背景和实践锻炼经验。在强调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今天,青年教师进入岗位,要想从理论讲授顺利过渡至实践指导,需要较长的适应期,短期内很难给学生直接有效的实践技能指导。同时还有部分教师在教改的浪潮中低头做“鸵鸟”,不愿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希望能“一支粉笔一堂课”讲到退休。一位教师的不作为将影响一批学生,这种影响是深远和不可彌补的。
  1.3 学生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未来十年是装备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快速升级,是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高度融合,企业电气化、自动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电气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我院正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模式转型,毕业生可以从事对应岗位的设备操作、设备检修、生产管理工作,但在产线改造、技术升级等方面还存在巨大不足。同时在毕业生回访调研中,企业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了更高期望。学生专业领域创新能力不足,原因还在于学生对于课堂讲授知识理解不深,对于理论知识不能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回归至课堂,原因就在于授课过程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学习积极性欠佳。
  2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
  2.1 打造区域服务特色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
  (1)对接区域企业岗位能力。随着陕西省紧急快速发展,尤其是西咸国家经济带的发展,使电气类专业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加强与本地电气类企业合作交流,借鉴企业岗位需求,树立本地就业典范,突出课程特色,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近年来,学院通过与陕西彩虹光电、正泰电器的合作,我们细化了《电工电子技术》《供配电技术》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增加了专业人士实习,学生通过入厂实习,通过企业师傅言传身教,充分了解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岗位中的实践应用,找准方向,发现问题,再反馈至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认识——理论学习——实践应用的闭环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目前该方式已见初步成效。
  (2)完善课程资源库建设。教学资源库是教师课堂创新的沃土,也是学生自我学习的平台。近三年我院先后建设了《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三门在线开放课程,《PLC应用技术》等三门活页式精品实践课程,以上课程已陆续在中国大学MOOC教学平台开放。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大力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同时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效果显著。
  (3)加强课赛融合。以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省国家级技能大赛为依托,开设《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现代电气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实践课程,实现课程与赛项完美对接。以上课程的开设对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职业素养及创新意识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还促进了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指导能力的提高,实现以赛促教,以教促学。
  2.2 打造高素质双师教学团队
  (1)加强青年教师导师制建设。为进一步提升我院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特制订导师制培养计划,即每名青年教师入职便安排一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导师进行一对一培养。青年教师需要定期进行听课、说课以及实践教学比赛,导师对其授课内容和方式进行指导,尤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需要进行一对一跟踪学习,考核合格方可评定双师教师。   (2)加强教师培训及企业实践力度。教师培训一直是我院教师发展的重点工作,但还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确保培训成效。一是注重一线教师专业化培训,引导专职教师深入探究专业知识,提升业务技能;二是做好培训后经验交流与应用,防止培训工作止于培训;三是落实教师下企业实践,深入工作岗位,积累一线实践经验。
  (3)强化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信息化技术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唯有强化不同层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才能从根本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我院每年举办的“教坛新秀比赛”“教师说课大赛”“教师课堂创新大赛”“青年教师课堂比赛”等活动就实现了教师全覆盖。教师通过比赛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手段应用,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使老师和学生成为最终受益者。
  2.3 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
  人才强国是我国早已经形成的共识,然而在人才创新培养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唯有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创新课堂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在智能制造中立于不败之地。
  (1)加强实践教学比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实现一体化课程教学可以从根本改善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在2019人培中实践教学比例调整为60.9%,完成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过渡倾斜,突出实践教学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2)加强学生各类比赛。一是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学习期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加强创新思想和专业技术成果转化,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二是加强学生技能大赛,通过院、省、国各级大赛,拔高专业知识应用技能,提升实践应用与创新,只有在会的基础上加强学习,才能突破瓶颈,实现飞跃。
  (3)合理调整专业选修课。我院在今年的人培中增加了电梯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突出专业教学特色,选修课开设以来受到各专业学生的喜爱,开设情况良好。
  3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为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保驾护航,才能在“双高”新要求下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天平,陈友力.“双高计划”建设视域下高水平教师队伍分类管理培育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08):66-70.
  [2]陈亚娜.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06).
  [3]万正方.以赛促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J].中国翻译,2015(01).
  [4]周建松.以“雙高计划”引领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9(09):91-95.
  [5]毕兴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电气自动化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9(34):129.
  [6]何海龙.浅谈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J].科技视界,2019(30):151-152.
  [7]王树文.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8):52-53.
  [8]牟海荣.“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电气自动化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67):23-24.
  基金项目: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教研类科研基金项目;课题名称: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运行与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0JYC09)
  作者简介: 刘小英(1985—),女,讲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075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