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木雕创作中的审美品位和艺术修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吴冠中先生曾经说过:“文盲不多,美盲很多。”木心先生也说过:“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由此可见,审美能力对艺术创作有很重要的意义,木雕的设计也是如此,应该在加强美学教育、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审美对木雕设计、构图、选材、創作等方面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增加艺术价值,促进木雕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审美品位;木雕创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 J322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0)2-0061-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王国华.浅谈木雕创作中的审美品位和艺术修养[J].天工,2020(2):61-63.
  一、什么是审美品位和艺术修养
  美对每个人都有天生的吸引力,这也是人类最原始的感知力。物质享受是有形的,精神享受却是无形的。所谓人世间的真善美,假如一个人连“美”都不懂享受,那么生活就形如死水一般,在他(她)的生活世界里,就更体会不到真善是为何物。
  在人类生活的环境中,美的形象与事物随处可见。从动植物界到生物界里所有的活动轨迹中,都具有各种静态和动态上的形、意、神之美感。名山大川、夕阳明月、公园造像、美术馆里的作品等,都是艺术美的普遍性证明。只要你用心真实地去面对感受这些景与物,并尽情地去观赏、去品味、去领会,都会产生出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看法。然而,每个人的世界观不同,所处的社会层面不同,文化修为、所从事的行业不同等,从而会出现对同一件事物或景象的理解、评判与看法的不同。所以,在生活中人们不缺的是发现,缺的是审美观,是个人审美品位上的问题。
  人类大脑分为左右脑,左脑管逻辑(理性),右脑管艺术(感性)。从小开始大部分的人只注重对左脑(理性脑)上的开发,普遍性忽视了对右脑艺术(感性脑)上的开发,这可能和整体社会教育体制有关,现今比较重视学业成绩和升学率,很少人能花一定时间融入并关注感性艺术上的学习与开发,很少人投入美育方面,更缺乏开展传统工艺美术的引导宣传和传承工作等,大部分人不懂或不太理解美育的重要性与价值,其实个人艺术修为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正确地理解理性和感性两者间同时平衡开发的重要性,这些后天学习不足或缺乏艺术方面的培养恰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正常发挥。所以,在不断扩大各种艺术行为上的实践教育工作时,更多地做一些可行性有益的艺术创作、研究交流活动,挖掘人的意识潜能和动手能力,激发自我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不断增加在美育上的投入,以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否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左右脑的平衡发育和提高,使将来个人艺术修为和创造力得不到更好的发挥。而木雕艺术创作设计制作最关键的环节—设计,即思想、创意二者的结合,之后根据主题要求在相应的材料上进行雕刻,循序渐进,通过手、心、位一体上的高度融合,将二维平面变成三维立体,是个人审美观和文化底蕴及艺术修为的综合体现。
  二、审美能力与木雕创作
  木雕艺术是一门体现木作美的手工行业,有着自身发展传承的过程和审美规则要求。任何一个懂得审美的人,将不再是生存上的问题,已不是停留在那枯燥单调的物质上,如果是这样的话,即便他富甲一方,缺乏对美的感知、热爱与追求,也不会获得精神层面上的享受与富足,更不用谈过上有幸福感的生活,没有审美能力是金钱所无法弥补的人生缺陷,不一样的眼界感知产生不一样的审美境界。在生活中,人们常常有句口头语,这件工艺品“很美、很丑”的,什么是美,什么又是丑呢,其实,这就是人对一件事物的感知力,通过自我观察审美能力而做出反应。从美学的角度出发,这些都是通过生活中所有发现、观察、提炼后产生出一种自我的意识形态。
  木雕的创作,选木材很重要。木头材料主要是起媒介作用的,当然木质的好坏与整体的品相,也是成就作品效果的关键,好材料和名贵材料的作品其附加值相对比较高,不过所有的木质材料多多少少都会存在着各种先天的缺陷。例如,各种形状不一的裂纹,在创作的过程中让人头疼,令人措手不及,它轻则影响了作品整体的美感,让作品的品相与效果大打折扣,失去应有的价值,严重的会使作品报费,既损失了材料,也浪费了时间。怎样去化解和利用这些客观上就存在的自然条件?在选材相木和设计之初,就是衡量手艺人的眼力和审美能力(观察力和评判力)。如何在制作的过程中避免这些不利的缺陷,因材施艺,不拘一式,以不变应万变,根据作品内容的要求和材质上出现的特殊情况,如裂纹、疙瘩、榴疤等去分析,因地制宜去调整平衡初始的设计方案,综合评估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可控性地将这些不利的因素加以巧用,运用各种雕刻技巧进行艺术手段上的修饰处理,在不影响作品主题内容的情况下,或故意将它加深加宽、加大或变形扭曲,让人感觉是作品上的需要而融入作品中的,与作品浑然一体,使作品更具有趣味性、唯一性,成为孤品和绝品。这种在制作过程中能灵活多变、不墨守成规、用心结合天趣来完成作品的能力才是真正木雕设计创作的目的和意义。艺术是人特有的产物,而人是有思想的动物,没有思想就根本不可能有艺术,更不用说有好的艺术作品。而我们现在从事木雕艺术工作的人,单纯地从作品的精细、刀法技巧、线条的优美、整体外轮廓等方面考虑,开口闭口就是感觉,却不知此感觉与彼感觉之间的意义大有不同,有独特和平庸的感觉,有精致和粗鄙的感觉,有深刻和肤浅的感觉,也有人性和兽性的感觉,更有智慧和愚蠢的感觉。决定感觉好坏的是人内在的生命本能,一件感觉好并优秀的木雕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通过创作的作品揭示了生活世界中根本的一些方面,而这些方面在平庸的日常生活中往往是不太被人注意或被遮蔽了。
  美的艺术确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的价值在于其独特性和不可重复性,它是一种能打动心灵的感觉,是一种微妙的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特殊”味,一种真实的美味,一种纯净之美味,或许这正是审美品位。   三、艺术修养与木雕创作
  美成就了生活,而生活创造了美。动物的羽毛、皮裘因人要御寒而被制造与编织,漂亮的白鹭羽、孔雀之尾的美丽,因人的赏析而供于装饰,宫廷古建筑的雕刻与彩绘的华丽,不单是为了居住、避风躲雨而显摆,陶器等器具可以应用就好,为何要作以画,语言可以表达意思就好了,为何要有特别音调的诗歌?所有的一切都是美的存在而产生了人的陶冶上超越的范围。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需求正是手工艺人要解决的问题,过于情感化的则为作品或所谓的艺术,而过于市场大众化的则可能失去艺术和美的水准,学习研究、引导手工艺人整体素养的提升,则是提升艺术修养的重要环节。
  美的对象如何以陶冶情感,不过两种特性:一为普遍,二是超脱,前者乃天生的,后者乃学习锻炼、研究等的结晶。人人都有情感,而并非都具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由于感情、情商推动力薄弱,转弱者为薄,转强者为强,这就是个人的陶冶作用,或可称为美育。凡味觉、嗅觉、肤觉、视觉、听觉均不以美而论,影响了自身美育的发挥。所以,作为一个木雕手工艺人,不应该满足于有一职业作为生存技能,應有一生追求生活的目标,真正认识人生的价值观,工作之余多读些文学,多听音乐,多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以增加自我的学识修养,求得知识与情感的调和。
  木雕工艺是减法艺术,对于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主要体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与刻,由外而内,从上而下,从左而右,一步步进行着减削,利用手中的刻刀等工具循序渐进在作品上述说自己的情感,每一刀都注入了自己的心神,是艺术修养和技巧性手工高度融合的一种艺术,凝结了智慧、技艺和审美情趣,使其自然美上升到更高层次的艺术美。
  参考文献:
  [1]赵巧巧.浅析木雕的价值与审美[J].决策与信息[J],2014(7):460,462.
  [2]李江,吴葱.甘肃临夏传统建筑木雕工艺初探[J].古建园林技术,2010(4):12-14.
  [3]梁一孺.色彩与线条:民族审美心理的表现符号系统[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6):48-52.
  [作者简介]
  王国华,海南省拔尖人才,海南省南海工匠,海南省匠心之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手工木工二级技师,海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海南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福建省木竹专委会委员、副秘书长,海南省儋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兼职教授,海南省海口海经学院客座教授,福建省泉州市木雕艺术研究院艺术顾问,福建省民间艺术家,福建省雕刻艺术大师。
  [作者单位]
  海南省儋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编辑:刘莉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100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