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服务企业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师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政策落实、服务落地的主要执行者,是产教融合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成立产业研究联盟、建设产教信息共享平台、调整学校教师评判机制、构建多重激励机制、设立服务效果评价机制等方式,构建合理路径,激发职业院校教师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从结构上调整研究型、教学型、应用型三类服务,引导教师深度沉入企业运行实际,运用循环衍进的方式开展服务,促进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同时为教学积累实践经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推动产教融合理念落地。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院校教师;企业服务
  [作者简介]史庆滨(1978- ),男,河北唐山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浙江  杭州  3112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190751)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3-0064-05
  2019年初,《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产教融合有机贯穿其中,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有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目前,大多数研究者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企业融入职业教育体系的视角研究产教融合问题,但“产教融合思维强调,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不仅是教育问题,而且是经济问题”①,要改变以往校企合作“校热企不热”现象,不仅需要从教育立场去思考,更要从经济立场、企业视角去思考。刘晓整理了学者们的研究,提出“产教融合是指以整合资源为基本目标,满足培养人才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社会目的,旨在适应学生自身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产业界与教育界在资金、技术、师资、管理、人才等全方位要素资源中的互通互融,多方利益主体在共同利益基本点上的深度合作发展模式”②。在这个定义里,各要素资源互通互融、多方获益是重要内容。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其行动逻辑体现出经济性与逐利性特征。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融入职业教育体系的意愿受国家政策补贴、职业院校科研服务资源支持、社会荣誉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在国家宏观政策给予企业倾斜后,教育为产业提供的支持力度变成企业考虑的重要内容。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要做到教育为产业提供服务,即职业院校为地方企业提供支持,主要体现在职业院校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并在其中发挥价值,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因此,教师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政策落实、服务落地的主要执行者,是产教融合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服务内容解析
  职业院校教师服务企业所依靠的主要是自身在教学、科研以及企业实践中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归纳总结,针对企业需求进行重构,转换成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业务指导知识。从类型来看,职业院校教师能够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型服务。传统意义上,由于高校具有知识生产的属性,这一属性由教师具体落地执行,因此研究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并以此为企业提供服务是高校教师服务企业的重要内容。职业院校教师虽然在基础学科、理论研究方面的能力整体稍逊于本科院校,但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能力与企业需求更为贴近,所以职业院校教师依靠科研能力、技术攻关能力,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所需、为企业提供战略咨询规划运营服务等,是最为常见的服务内容。这类服务由于知识附加值高、创新性强等研究属性明显,因而界定为研究型服务。
  2.教学型服务。职业院校教师凭借熟悉行业的优势,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为企业员工进行生产经营性基础业务培训,提高企业基层员工操作能力,提升企业文化氛围,是较为常规的服务方式,是职业院校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特长,将院校授课知识转化为企业服务内容的重要形式,是提升企业生产效率、经营效益的有效手段。该类服务由教学能力转化而来,因而界定为教学型服务。
  3.应用型服务。对于企业运行、经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职业院校教师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理论,与经验、实践相结合,为其制订合适的改进策略和解决方案,理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中的不畅环节,解决运营问题所提供的服务,是当前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追求提质增量发展较为需要的。该类服务是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因而界定为应用型服务。
  二、服务结构重塑
  1.服务内容结构解析。一般情况下,职业院校教师服务企业更多聚集在研究型服务和教学型服务“高低”知识含量的两端,而应用型服务相对较少,这就使得职业院校教师服务企业的内容呈现“沙漏形”结构。
  客观原因方面,职业院校教师参与科研型服务,不仅可以与自身的研究项目相结合,体现科技含量,产生科研成果,有利于职称晋升,而且科研成果一旦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促进企业的技术革命或流程更新,则可获得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教师参与科研型服務的热情自然比较高。职业院校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型服务,则是因为教学型服务的内容与职业院校课堂教学内容类似,只需将课堂知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重新梳理,将授课对象由学生转变为企业员工,将长学期的讲授内容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即可。教学型服务能够在短期内有效调节企业氛围,教师也可以快速获得服务企业的尊重和经济回报,同时完成服务企业的基本任务,“性价比”可谓极高。但是,开展应用型服务,教师需要直面企业运行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复杂多样,不仅解决起来困难,而且效果不明显,企业愿意为之付出的研究经费也相对有限。同时,以小额横向课题形式为主的应用型服务,在教师科研评价方面的用处几乎不大,不利于教师职称晋升。这种花费时间、效果难测、收益不高的工作,自然难以激发职业院校教师的积极性。   主观原因方面,职业院校教师服务企业的内容呈现“沙漏形”还在于教师自身的企业工作经历不足,实践经验不够,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师资严重缺乏。职业院校教师引进、培养虽然强调学历与经历并重,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不能一步到位,高学历教师易于引进,但行业经验丰富的教师会因为学历问题、待遇问题等难以引进,这就导致教师科研型服务和教学型服务较突出,而应用型服务能力不足。
  2.服务内容结构重构。产教融合理念的提出,就是要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性”不足的问题,这就包含职业院校教师因自身企业经历、行业经验不足而造成教学内容与生产脱节、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为了提升教师的“职业性”,不仅可以大力引入企业导师,也可以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还可以推动教师参与企业应用型服务,深入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积累实践经验,并将之融入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服务企业,不再单纯是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事情,而应是学校、企业、教师三方共同推进的事情。教师服务企业,不再是教师与企业的智力和财力的交换,也不再是教师进行科研成果转换的副产品,而是企业获得支持、教师获得提升、学校调整师资结构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服务企业的内容结构要有意识地进行重塑,将以往教师不重视的应用型服务提到学校战略层面上来,塑造产教融合背景下“橄欖形”教师服务企业的内容结构。这不仅有助于满足职业院校调整师资结构、提升教师能力的需要,也是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提质增量发展的需要。当前,企业已经不再单纯依靠科技创新来获得爆发式收益,也不再仅仅依靠劳动密集来进行“薄利多销”,而是要向企业运行管理、成本控制等日常运营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的理念深入企业管理层,而解决管理中的种种难题恰恰是职业院校教师面向企业提供应用型服务的内容。因此,鼓励教师进行应用型服务不仅有学校“推”的原因,也有企业“拉”的原因,具有深厚的时代特征,符合产教融合多方利益诉求。
  三、服务团队建设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形势下,职业院校教师服务企业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又要考虑教师自身特长及能力。对于推动企业效益快速提升的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创造、新商业模式构建等研究型服务要继续鼓励,但比重应趋于下降;对于面向企业员工培训的教学型服务要注重质量提升,逐步减少低端重复性内容;对于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应用型服务则要加大鼓励力度。组建服务团队是教师开展企业服务的首要环节。首先,要组建科技攻关型教师服务团队。职业院校中具有高水平理论研究能力的教师数量虽然不多,但具有技术攻关能力的教师为数不少,要将这些教师组织起来,作为“高精尖”服务代表,专门解决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模式调整等难题,提升职业院校服务质量。其次,要组建企业培训专家讲师团。将职业院校中教学名师组织起来,依托产业研究、技术攻关成果,深入企业调研基层员工提升所需知识、技能,以提升企业员工素养为目的,进行培训服务,拓展职业院校服务企业的覆盖面。最后,要组建产业研究与应用服务输出两类团队。产业研究团队通过校企合作,以调查研究、挂职锻炼、顶岗实践等方式深入企业,直面经营生产过程,发现问题,体验难题,并着手解决问题;应用服务输出团队则由教师、学生共同组成,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带着解决方案到企业去实验,去改良方式、方法,直接进入生产环节,除了指导企业生产流程再造、经营模式微调之外,也可以直接替代企业相关岗位或部门进行生产劳作,为企业短期性项目提供智力、人力服务。
  根据三类服务构建四种服务团队,其中教师成员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彼此交叉、按需组织而成的,可构成多种服务输出形态。同时,引入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加入团队,将企业服务与学生高质量培养的实践探索融合,将学校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整合,以高精尖技术研发、专业性技术支持、经营生产技能培训、服务团队直接上岗等方式全面介入企业经营活动,校、企、师、生四方获益,可真正践行产教融合理念,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企业成长。
  四、服务方法分析
  以三类服务、四种团队进行企业服务,既是为企业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能力提升的过程,还是学生实践锻炼的过程,更是教学资源采集的过程。在服务逻辑方面,既要以企业需求问题为导向,又不能停留在单纯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要从地方产业发展的高度分析问题,解构问题,制订最优方案,并将案例归纳提炼,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实际服务过程中,要遵循“行业产业解构—制定适合策略—服务针对输出—效果总结评估—产业模型重建—行业产业解构……”的循环衍进服务方法,研究企业经营生产问题,持续性地推进地方产业经济整体发展。职业院校教师服务企业过程中,面对的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个性化问题,而可能是地方产业发展中涌现出的共性问题,一般包含趋势性发展型问题、经营性管理型问题、及时性操作型问题,需要教师提供服务进行解决。
  1.行业产业解构。在服务企业过程中,需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地方产业资源禀赋的差异、企业经营生产的实际,将企业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难题分解为对应的“研究型、教学型、应用型”三类问题,构建不同维度的问题集,为服务策略制定、服务内容输出明确方向。
  2.制定适合策略。针对行业产业解构形成的问题集,分模块进行调研分析,从企业需求实际与自身服务能力基础出发,依靠教师专长对相应领域内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服务策略,构建业态服务方式,并归纳提炼,形成固定的可复制模式,为同类型企业服务提供“范式”。
  3.服务针对输出。根据地方行业产业需要扶持服务的问题和相对应的服务策略,校企双方可以在一定区域内选择针对性的研究型、教学型、应用型三类服务模型的一种或几种、一个团队或多个团队,进行针对性服务输出,集中解决其相应的问题,并进行归纳记录,以构建服务输出模型。
  4.效果总结评估。针对服务输出后给企业带来的改变和影响,采用被服务对象评价、经营数据采集、社会效益反馈等多种方式,对服务效果进行综合评估,一是分析整体服务输出对地方行业企业的影响,二是分析服务输出中的教师自身收益,三是分析职业院校获得的社会评价,以便测量三方合作效益,开发工具量表。   5.产业模型重建。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师生四方协同合作,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教师服务输出能力进行综合考量,可为当地政府部门规划、构筑产业发展新目标提供依据,共同推进产业发展模型调整甚至重塑,有力推动当地经济稳步提升。
  五、服务路径构建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服务企业共有五方参与,即职业院校、地方政府、企业、教师、学生,其各自诉求均不同。职业院校核心诉求在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地方政府期望通过教师服务企业,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物质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企业看重经济效益的增长;教师诉求则包括研究收益、经济收益和荣誉收益三个方面;学生期望获得学识增长和技能提升。对待参与五方的需求应同等重视,给予尊重,不能因为诉求的起点有高低而差别对待,否则必然会伤害其参与热情,降低主动性。因此,需要在服务组织与平台、评价与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构建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服务企业的路径。
  1.成立产业研究联盟。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服务企业并非是孤立的院校、单一的教师和个别企业参与的工作,而是一个在政府部門推动下,地方产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事业。将政府、企业、院校三方整合在一起构建产业研究联盟,不仅能够对接企业需求与教师服务,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教师研究型服务脱离一事一议的应对型模式,能够从更高的站位解读地域性产业发展问题。同时,联盟作为协调组织、评价组织对产教双方做匹配,做沟通,也做评判,以实现产的需求与教的服务相一致。
  2.建设产教信息共享平台。以产业研究联盟为组织机构,建设产教融合信息共享平台,将政府政策、企业需求、院校特长、教师研究专题、师生服务团队等信息分别进行发布,可以实现企业需求与教师服务充分、直接对接,也可以以问题为导向,重组跨校、跨专业师生服务团队,快速匹配供需各方,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效率低下、匹配不精准等问题。企业也可以直接查询相同问题的历史研究情况,直接对接研究团队,以更快捷、更低廉的成本获取问题解决方案,从而减少重复性问题的研究与投入,提高各方收益。该平台更是职业院校了解产业发展、对接业态前沿的虚拟基地,可有效推动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模式改革。
  3.调整职业院校教师评判机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多方诉求能够得以满足,重点在于作为一线参与主体的教师积极参与,发挥作用,因此要充分尊重并满足教师的诉求。职业院校教师评判机制中虽然提倡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并重,但在影响教师社会地位、工资收入的职称晋升方面,仍然是科研“一家独大”的局面。要激发教师服务企业的热情,尤其在推动应用型服务、提升师资产业教学能力的大环境下,需要调整教师评判机制,加大企业服务在教师职称晋升中的比重,或者类比当今思政系列职称单列的模式,将职业院校教师“企业服务型”职称单列,以此真正促进教师深入企业,推动产教融合向更纵深发展。
  4.构建多重激励机制。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政府、职业院校、产业企业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激励、鼓励、支持政策,包括资金扶持、研究资源配置、荣誉给予、学生团队建设扶持等方面,均设立细致而准确、公平且公正的规章制度和政策规定,尊重教师多种收益并存,不应单纯强调教师在精神方面的收益,还应鼓励教师合理获取经济性回报,如允许职业院校科研人员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和单位工资总额基数等,诸如此类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政策,以保障教师的付出能够有合理回报。当然,也不能过分给予经济上的奖励,而是要在综合程度上进行平衡设置,促进职业院校教师在科研产出、经济产出、精神产出各方的平衡,助力教师成长。
  5.设立服务效果评价机制。在产教融合大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服务企业的考核及评价要有新的切入点。由于应用型服务的效果显现周期会比较长,甚至有些不能简单以数据指标的形式表现,因此在评价体系中既要关注短期效益,也要重视长远效益,既要关注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做到将研究型服务的高创新价值与教学型服务的高覆盖效果同应用型服务的微创新价值并重,将对社会影响力大的针对性特种服务和辐射面广的大众受益型服务与满足企业日常经营所需的业务类服务并重,设立结果与过程并重、效果与行为并重、企业受益与教师成长并重的评价机制,要从企业收益和院校师资结构完善两个维度去评价教师服务企业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合理、适度、适用的教师服务企业评价体系,促进产教融合发展呈现新的局面。
  [注释]
  ①石伟平,郝天聪.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思维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9(1):2.
  ②刘晓,段伟长.产教融合型企业:内涵逻辑与遴选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4):11.
  [参考文献]
  [1]刘耀东.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逻辑和学校逻辑的冲突与调适[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0):45-50.
  [2]叶帅奇,蔡玉俊.产教融合现状反思与改革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21):27-31.
  [3]李永生,袁蕊.政府在深化产教融合中要扮好五大角色[N].人民政协报,2018-10-31(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144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