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讲好资本市场的中国故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以上,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中国还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信贷市场和外汇储备,以及世界第二大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随着国内金融市场不断开放,外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热情越来越高涨,海外舆论和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金融领域的报道高度关注。
  从中国新闻对外传播实践来说,如何帮助海内外受众了解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和开放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举措,如何用国际视角和专业的方式讲述好中国资本市场的故事,对外宣工作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专业财经报道的受众视角
  2020年7月22日,备受瞩目的科创板迎来开市一周年。科创板,究竟是个什么板?由于经济金融领域存在众多专业术语和名词,财经新闻很容易做成内行不想看、外行看不懂的“夹生饭”。而科创板这个新事物,更是之前媒体与公众都比较生疏的。考虑到对外报道需要贴近海外受众,我们将科创板描述为中国的“纳斯达克”,将英文译名“新星”市场解读为科创板面向的科技创新企业如一颗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资本市场中最多的是数据信息,新华社播发的一篇英文稿件《科创板迎“周岁” 为中国企业点燃创新发展引擎》中便运用“数说”的形式回顾科创板亮点:从首批25家公司上市交易到133家,体现稳步扩容;从2020年一季度科创板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14%体现创新驱动发展;从上市公司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均值13%体现科技成色鲜明。另外对科创板创下的多个“之最”、A股历史上多个“第一”进行盘点,展现其改革的“头雁效应”。但要注意的是,数据并非一个个冷冰冰的数字,它代表着一笔笔融资背后,中国科创企业汲取“活水”,放肆生长的“动力源”。因此,要善于运用比较等方式,让数据与数据背后的事实建立丰满、有细节的联系,使这些数据信息最终呈现从扁平到立体、从一维到多维的效果。
  除了关注科创板本身之外,系列稿件还将眼光转向科创板的后备力量——海内外投资者关心的创新科技企业,解读科创企业的诞生过程。例如,新华社播发的这篇英文稿件以一个场景描写开头:7月1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大厅,中芯国际董事长周子学和嘉宾一起敲响了象征着科创板上市的铜锣。算上超额配售,中芯国际在科创板上市累计募资532亿元,创A股近10年之最。利用描写、场景、细节、对话等要素,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这种写作可以表现新闻主题,同时也使新闻更加生动易懂,让海外读者感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媒体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充分利用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传输手段,最大限度地获取到达率。科创板开市报道中,经过前期精心策划,新华社多路记者走进多个新闻现场,有的去到上交所,聚焦上市监管部门,有的采访科创板上市企业,深度挖掘这些企业探索科技创新和发展的故事,有的直击营业厅,采访普通投资者投资科创板的故事。最终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视野,采用滚动播报、视频、短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在海外社交媒体推特、脸书等账号上发起互动话题,让海外受众直达遥远却火热的经济新闻第一现场,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微观市场中的宏观视角
  一是讲好监管故事。资本市场监管政策的解读怎样有效又不易引发歧义,是一个需要破解的难题。监管政策有长期与短期之分,投资有长期策略与短期策略之分,价格波动有长期趋势与短期波动之分,这就要求我们在报道中建立起清晰准确的时空维度关系,对新闻传播效果进行预判,对政策执行落地的影响有充分评估,对机构与自然人投资者、上市公司等微观主体的市场情绪、行为、态度变化有及时反馈。只有把中央部委的政策精神和市场的运营、海外的关切融合起来,才能利用政策发布的第一落点,面对海外受众做出精准权威的解读。
  二是讲好改革故事。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年经济工作的基调和重点。其中,关于资本市场,会议提到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健全退出机制,稳步推进创业板和新三板改革。“改革”二字便是我们长期报道的抓手,例如,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典型案例。新华社系列稿件梳理注册制改革的背景和历程,解读中国金融市场供给侧改革的本质和内涵。
  三是讲好创新故事。中国经济已步入转型升级爬坡过坎、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新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创新基因的激发,都离不开金融体系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支持。新华社科创板系列稿件着重分析设立科创板的總体逻辑,并通过讲述一个个科创企业汲取活水投入科研,实现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故事,揭示设立科创板是促进科技与资本深度融合、引领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的重大举措。
  四是讲好开放故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媒体报道中的跨国资本市场议题不断增多,涉及不同主体国家之间的合作以及区域间的经济利益,意义重大,国际化传播特色明显,极易引发国内外受众与媒体的关注,也是新华社对外经济报道中重点把握的议题。例如,对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新11条”,沪港通、沪伦通,A股成功纳入MSCI指数、富时全球股票指数体系等的报道,分析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开放给国外投资者带来的巨大机遇,显示中国在逆全球化思潮泛起的背景下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决心。
  他山之石中的外媒视角
  经济问题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政治息息相关。外媒关于科创板的深度报道,在关注经济运行本身的同时,也关注到了政治社会外部问题。彭博新闻社刊载的题为《中国最新设立的科创板迄今取得的成就》报道中分析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时间点发展科创板。报道称中国股价不断上涨,可能会促进消费者支出,并使企业更容易募集资金和偿还债务。在中美两国关系紧张之际,中国也在减少对美国资本市场融资的依赖。放宽后的规定很快将更广泛地推行,这将再次考验政府管理市场的能力。这就跳出了科创板本身,在疫情背景之下,对中国促消费、支持企业融资,以及中美关系、政府监管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多维度的解读。
  外媒对于中国的新兴企业以及在华世界500强企业保持着很高的关注度,如阿里巴巴、腾讯、小米、字节跳动、苹果等。因此,媒体应继续加强对相关企业的报道力度,一方面关注企业最新动态,另一方面增加对相关企业创始人、高管的专访,全方位、多层次阐释中国经济发展面貌。科创板开市一周年之际,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技术和金融服务巨头蚂蚁集团在中国内地已开市一年、类似纳斯达克的科创板和香港的证券交易所同时上市,并引用蚂蚁集团董事长的讲话解读其选择在两地上市的原因。
  随着经济新业态和金融新技术的不断演进,金融领域的一些风险也在不可避免地积累,对外报道也应该给予充分关注。日本《产经新闻》报道称,虽然科创板设立之初一开始交易火爆,但到当年秋天,成交额和关注度都有所下降,有人开始对科创板的未来感到忧虑。这种问题导向告诉我们,在以发展的眼光做对外报道的同时,可以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更注重观点的平衡,从大局出发,围绕海外舆论关切答疑解惑,为全球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更为有效的决策信息,也为中国经济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
  可以预期,在改革开放中诞生的资本市场,将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茁壮成长,中国资本市场也将继续成为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的话题。如何围绕重点领域,加强利益共同体的报道,仍需要我们从共性话题中发掘选题,突出鲜明的中国视角,从而在话语体系的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传递我们自主的经济主张和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144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