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泗县化肥减量增效的主要技术模式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该文总结分析了泗县农业生产、耕地质量现状及主要技术模式,并针对化肥减量增效工作提出了改进建议,为实现化肥减量增效、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对策;泗县
  中图分类号 S1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7-0083-03
  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对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至关重要。但化肥用量有个安全使用范围,在一定土壤肥力及生产、气候条件下,化肥的长期大量使用不仅会增加农民种粮成本,还会导致减产、绝收及环境污染。如何实现化肥减量增效、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泗县农业生产及耕地质量现状
  1.1 农业生产 泗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属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是粮食主产區。全县国土面积1787km2,耕地面积15万hm2,以砂姜黑土、潮土为主。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23.33万hm2,其中粮食作物22万hm2,粮食总产150万t;果蔬种植面积1.33万hm2,总产达50万t。全年秸秆资源量达178万t左右,还田率接近50%,还田量达90万t。肥料使用品种以尿素、复合肥、普钙为主,配施有机肥、水溶肥、叶面肥。近年来,通过推广作物轮作休耕、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机械施肥、有机肥应用、秸秆还田技术、机械施肥技术、新型肥料及配套技术等减肥增效技术,2019年全县化肥用量达59119t(折纯),比2018年62359t(折纯)减少2440t,降低5.19%,化肥零增长成效显著,实现负增长。
  1.2 耕地质量
  1.2.1 耕地肥力水平不高 全县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19.8g/kg,县北部沙土,县中南部黄土、棕壤、白土等田块较低,平均含量在14.5g/kg;县北淤土、淤黑土较高,在23g/kg以上。全县土壤全氮含量中等,少数田块(约8%)不足,作物后期易脱肥;土壤钾素充足,但仍有15.46%田块处于缺钾状态(速效钾低于100mg/kg),主要集中在白土与白黄土种;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15.30mg/kg,磷素整体偏低,高达49.35%田块有效磷处于稍缺状态(有效磷低于13mg/kg),磷素局部不足已成为该县作物绿色高产高效的制约因子;县中南部砂姜黑土经济作物田块缺钙少镁,县北部潮土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锌、有效硫整体不足;全县土壤有效硼整体较低。
  1.2.2 中低产田较多 全县耕地分为7个等级,年平均产量低于1.2万kg/hm2的中低产田面积约为3.04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4%;年平均产量高于1.5万kg/hm2的高产田面积仅为2.21hm2,占耕地面积的17.43%。近年来,虽然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加快,但能达到“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旱能灌、涝能排、无污染、产量高”的真正高标准农田面积并不多。
  1.2.3 耕地质量下降 一是耕作层变浅。近10年来,由于受外出务工及种植效益影响,旋耕及免耕种肥同播种植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连续免耕和浅旋耕导致耕层逐渐变浅,由过去的20cm下降到目前的13cm左右,部分田块仅10cm,导致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减弱,作物抗旱、抗寒能力差。二是土壤酸化明显。与第2次土壤普查时相比,目前全县土壤平均pH下降约1个数值,县南砂姜黑土及棕壤pH下降明显,pH<6.5的土壤面积达5.17万hm2,占耕地面积的40.8%;县北石灰性潮土约下降0.4个数值,pH在7.9左右。
  2 化肥减量增效的主要技术模式
  近年来,泗县通过实施化肥减量措施,初步总结提炼了几种技术模式,主要适用于旱作区域,解决耕作质量低、耕作层浅、秸秆还田困难、播种质量不高、作物生长抗逆差、生长发育稳定性差等问题,通过单项技术集成提高农作物种植、管理水平,实现水肥耦合、农机农艺融合、种养结合、种地力提升及绿色生产。
  2.1 主要作物施肥模式 小麦:“秸秆还田+配方肥”,主要推广土壤深翻、有机肥应用、化肥机械深施、种肥同播、机械追肥及根外施肥等技术,示范推广应用缓释肥料和有机无机复混肥,推广麦—豆轮作;玉米:“缓释配方肥+种肥同播”,推广秸秆还田、一次性种肥同播等技术,推广应用缓释肥料;山芋:“秸秆还田+配方肥”,主要推广秸秆还田、有机肥应用、土壤起垄、机械施肥一体化及根外施肥等技术,示范推广小麦—山芋轮作秸秆全量还田技术;蔬菜:“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模式、有机肥+配方肥模式”,推广应用农家肥、商品有机肥(生物有机肥)以及土壤调理剂,推广大量元素有机水溶肥滴灌、微喷等水肥一体化技术,防范和修复土壤次生盐渍化;果树:“有机肥+配方肥”,推广应用设施果园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灌溉条件较好的标准园区推广应用滴灌、微喷等水肥一体化技术。
  2.2 重点技术
  2.2.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所谓测土配方施肥就是取土化验,根据肥料田间试验结果、作物品种、土壤类型和肥料种类,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探寻最佳肥料配方及施用方法。全县施肥原则是“控氮、增磷、少钾、补微”。控制氮肥用量,扩大机械施肥面积,增加缓释肥料;周年考虑,适当增加秋季磷肥用量,集中条施、深施;县北潮土区域,适当减少钾肥;全县重点补充硼、锌等微量元素,县南经济作物适当补充钙镁肥;扩大新型肥料在经济作物上的应用,提高肥料效率。
  2.2.2 小麦秸秆全量覆盖还田及种肥同播技术 使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割茬高度视情况而定。小麦机播田块,收割机自带粉碎抛撒装置的,后茬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高度不高于20cm。使用联合收割机自带的秸秆切碎装置,秸秆粉(切)碎长度不长于10cm,抛撒均匀,不集中成行;后茬作物为红薯的,要求粉碎长度小于5cm,以便起垄、施肥、插秧、成活。秸秆还田后增施尿素75~120kg/hm2加快秸秆腐解。贴茬免耕直播玉米或大豆,玉米播深2.5~4.5cm,种肥施于种子侧下方3~5cm,覆土镇压落实。建议推广大豆新型专用免耕覆秸精密播种机(ZBMF-3型),小麦收获后,在板茬上一次性完成分草、旋耕、施肥、播种、覆土、镇压、覆草等作业。   2.2.3 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及深翻整地技术 玉米成熟后,采取联合收获机械收割的,一边收获玉米穗,一边将玉米秸秆粉碎,并覆盖地表;采用人工收割的,在摘穗、运穗出地后,采用机械粉碎秸秆并均匀覆盖地表。秸秆粉碎长度应小于10cm。秸秆覆盖后,趁秸秆青绿(最适宜含水量30%以上),施用秸秆腐熟剂加快腐熟。增施尿素,调节碳氮比,通常增加尿素112.5kg/hm2。采取机械翻耕作业,将粉碎的玉米秸秆、尿素与表层土壤充分混合,及时耙实,以利保墒。秸秆翻入土壤后,及时浇水调节土壤含水量,保持适宜的湿度,达到快速腐解的目的。玉米收获后,趁湿将秸秆粉碎还田,2~3年深翻一次,耙透耙平,小麥播种后镇压落实。
  2.2.4 增施有机肥技术 以畜禽粪便、秸秆为原料堆沤肥料或增施商品有机肥,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按照生态平衡和经济环保的原则,泗县建议粮食施农家肥30~45m3/hm2或商品有机肥1500~3000kg/hm2,经济作物施农家肥45~75m3/hm2或商品(生物)有机肥1500~4500kg/hm2。正常化肥可减少10%~30%左右。
  2.2.5 水肥一体化技术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利用管道灌溉系统,将肥料溶解于水中进行灌溉与施肥,适时适量满足农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是当前减肥增效工作主推的节水节肥技术。大田作物要结合农业生产管理,科学安装水肥灌溉设备,以便以农业机械化操作为基础,科学布置管道和喷杆的距离、高度,并结合客观条件灵活配置喷头。施用肥料以水溶性或液体肥料为主,施肥量以灌溉量为基础,前期清水,中期加肥料,后期清水,提倡多次少水,视生育期与墒情适时适量灌溉施肥。
  3 对策建议
  3.1 健全法规体系 完善有效的法律体系是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坚强基石。目前《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中提及 “指导农业生产者合理使用肥料等农业投入品,控制化肥的使用量”,但仅停留在倡导性建议层面,并未有相应的禁止性、限制性要求及处罚性条款;《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要求农业投入品须按标准规定使用,并建立档案,但实际执行中存在出入。
  3.2 健全技术体系 依托省科研院所及高校资源,组建专业技术联盟,建立专家、农技员、种植能手为成员的技术团队,深入生产实际,强化技术融合与应用。加强作物需肥规律和肥料使用对土壤环境、农产品质量和品质等影响的研究,夯实减量施肥的配套技术。积极开展新型肥料和施肥机械的引进、推广,解决新时期农业效率与质量问题。围绕新型经营主体,强化精准施肥个性化服务,集成技术模式,夯实实施化肥减量基础,加强推广示范,扩大覆盖面。
  3.3 健全保障体系 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将化肥减量增效实施纳入粮食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绿色生产方式转变等考核体系,建立政府牵头、社会参与、多方协同、主体实施的推广机制;探索建立化肥减量增效技术为绿色导向的补贴机制,加大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配方肥、水肥一体化及新型肥料、施肥机械等补贴力度;鼓励发展专业化施肥服务组织,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统配、统施、统管的科学施肥服务体系。
  3.4 健全监测体系 充分利用农资监管与信息化平台、农资销售台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农业社会化服务管理等服务平台,进一步扩大化肥应用调查范围,科学布局,逐步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监测体系;结合物联网建设与常规检查,加大对认证产品及基地的检查督查,对不按技术标准实施操作的企业,取消其产品资质;调整各类农业生产、生态资源及现代农业奖补项目使用方向,重点考核主体落实节水、节肥等技术应用及其产品质量、产地环境安全措施到位率。
  3.5 健全工作责任体系 明确县乡农技员、肥料经营主体与农户的责任与义务,树立限量施肥、科学施肥、绿色发展的理念;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宣传化肥减量增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农资经营户资格认证、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等培训活动,广泛宣传化肥减量增效政策及技术;结合打造新型经营主体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工程样板,加大宣传先进典型。
  (责编:徐世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227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