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普通高校运动员心理训练和调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普通高校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由于不同运动项目的差异,其在心理训练规律、训练特点、个体运动素质要求等方面具有不同的要求。而由于不同项目竞赛获胜标准存在的差异,也对运动员心理训练目标及战术水平发挥程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综合利用文献资料、心理测量、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的方法,对我国普通高校远动员心理训练与调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心理训练差异的分析,介绍了更加系统的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案,以便为普通高校运动员心理训练效果的提升提供依据。
  关键词:普通高校  运动员  心理训练  调控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1(b)-0039-03
  相较于专业运动员而言,普通高校运动员在心理素质、专业技能方面都处于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心理素质对于普通高校运动员而言具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竞技类体育训练过程中,作为国家体育实力的重要储备资源,高校运动员在群体活动中表现较为突出,但是并没有参与过大规模的正式竞赛。再加上普通高校课余训练存在任务重、教练资源不足、训练强度不足的情况,极易导致运动员在正式竞赛过程中出现信息不足、紧张、焦虑的情况。因此对普通高校运动员心理训练与调控进行适当分析非常必要。
  1  普通高校运动员心理训练研究
  1.1 研究目标
  本文以XX地区普通高校300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选择了技能表现类、技能对抗类、体能主导类三种类型的运动项目。其中技能表现类主要研究人数为100名,男运动员51名,女运动员49名;技能对抗类研究人数为100名,男运动员52名,女运动员48名;随机选择了100名体能主导类运动员,其中男运动员为50名,女运动员为50名。
  1.2 研究方法
  首先,为了确定本次普通高校运动员心理训练研究课题范围,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文献,集中查阅了运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体育统计学、运动训练学、体育理论知识等相关书籍;其次,与普通高校运动员心理训练专业人士就本次课题研究在学术方面的可行性进行了探究。并就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分析;最后,通过与普通高校心理训练人员、运动员、运动心理学专业人士的沟通,针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心理训练情况,以《80.8神经类型测试量表》为依据,进行了调查问卷的设置。
  在心理训练方面主要采用埃利斯提出了合理情绪疗法,结合暗示训练、思维中断及模拟训练方法,对运动员心理训练结果与常规训练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1.3 研究结果讨论
  一方面通过研究得出,在运动员心理训练效果调查过程中,男性个体在焦虑克服、躯体心理压力承受强度方面均优于女性个体,而在竞赛自信、社会期待焦虑抵抗能力方面,女性个体普通优于男性。两者在心理训练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主要是由于女性运动员在竞赛前期对竞赛结构忧虑性高于男性,而在心理训练干预效果方面,女性更易受影响,即表现出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
  另一方面,普通高校运动员在社会评价、对手实力焦虑、失败焦虑等方面,均高于标准指标。这主要是由于普通高校运动员较容易受教练人员、家庭及学校的影响,最终影响赛场状态。
  2  普通高校运动员常见心理障碍
  2.1 自我认知障碍
  一方面自我认知障碍主要是在普通高校训练过程中,部分运动员无法协调处理训练、学习之间的关系。甚至一些文化成绩落后运动员将训练作为成绩不佳的主要因素,对整体训练效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为自我认知误区。如小红为女子短跑运动员,其虽然在以往校际竞赛中成绩突出,但是在竞赛前期心理训练过程中,频繁提出自己身体条件差、竞赛优势不足的缺陷,最终影响了竞赛成绩。
  2.2 身体障碍
  身体障碍主要是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普通高校运动员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肠胃不适、运动损伤、肌肉乏力等情况。上述身体障碍因素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运动人员对不利因素考虑过多。再加上顽强身体状态、心理状态的缺失,致使不良身体反应逐渐突出。
  2.3 赛前情绪障碍
  赛前情绪障碍主要针对大规模体育竞赛,在竞赛前期运动员会表现出过度兴奋、烦躁或者情绪低落的情况,从而导致其无法在实际竞赛中发挥原有的水平[1]。同时在竞赛前期,部分运动员还会表现出信心不足、焦急不安、情绪低落等情况。消极情绪的长时间存在,不仅会影响运动人员赛前准备活动开展效率,而且会导致其在竞赛阶段神经激活水平低下。进而出现竞赛成绩与常规成绩差距过大的情况。
  3  普通高校运动员心理训练与调控优化措施
  3.1 不同神经气质类型的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
  通过普通高校运动员神经气质类型进行分析,可得出每个运动员心理特征,从而为后期针对性心理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有效的指导。
  首先,针对竞赛前期表现直率、精力旺盛、情绪兴奋度高的外倾性胆汁质,普通高校运动训练人员可采取念动训练与放松训练相结合的心理训练措施;其次针对活泼好动、反应训练、注意力不易集中、敏感的多血质,可在注意力集中訓练的基础上,加强意志训练强度;再次针对沉默寡言、内敛、稳重等典型内倾性粘液质,也从表象成功训练、自我暗示训练两个方面进行心理干预方案的设置;最后,针对孤僻、行动迟缓、感受性较高的内倾性抑郁质可综合采取表象成功训练、放松训练干预措施。   在上述心理干预方案制定完成之后,为了保证整体心理干预效果,普通高校运动员训练人员应针对普通高校运动员业余训练的特点,在理解的前提下,对运动员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同时加强情感沟通,激发普通高校运动员训练动因,促使其正确面对竞赛前期心理障碍。其中针对自我认知障碍,普通高校运动员训练人员应主动与运动员沟通,点明学习成绩、学习效率之间的必然联系。并通过与各专业课程教学人员或者教务管理人员沟通,最大程度为文化基础较差运动员提供教学资源,全面解决后顾之忧,为运动员业余训练效率的提升提供有效的依据。如针对小红存在的问题,心理训练人员应首先帮助小红对其自身优势进行分析,并促使其对短跑运动员优势建立正确的认识。对于自身先天条件不足的情况,完全可以通过增强节奏动感、冲刺强度及体能素质弥补。随后,在实际训练过程中进行表象成功体验方案的设置,提高小红训练自信,明确其竞赛目的,从根本上解决小红的心理障碍。
  针对由于身体因素导致的普通高校运动员心理障碍,普通高校运动员心理训练人员可以根据运动员常规身体检查数据,控制对应运动员训练强度及频率。并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如休闲娱乐干预、注意力转移、语言正面暗示等,在降低心理训练压力的同时,也可以保障整体训练过程的顺利进行;而对于一些身体障碍问题较突出的运动员,普通高校运动员训练人员可以通过与相应运动员在生活中加强交往,了解其身体障碍缘由,为后续病情处理提供依据。
  针对赛前情绪变动过于剧烈导致的竞赛成绩不佳问题,教练人员可以根据具体运动员性格及项目特点,促使其了解良好竞赛心态的重要性,并采取一些心理放松训练,对其赛前心理进行合理调控,保证竞赛效果。
  3.2 加强运动员赛前心理调控
  赛前心理调控可以有效提高体育运动竞赛阶段运动人员不良情绪抵抗能力。在竞赛开展前期,运动训练人员可依据竞赛前期各运动员赛前心理测验结果,明确各运动员不良心理状态,如信息不足、期望过高等。同时依据赛前测验数据,及时调整相关运动员实际技术训练方案及战术方案。并主动与运动人员进行信息交互,帮助相关运动人员了解自身实际力量水平及心理薄弱点。以便依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心理状态,以保证运动员在实际竞赛阶段真实水平的有效发挥。
  其次,为避免竞赛场地规模、观念、裁判、环境等模块因素导致的竞赛人员不良心理状态。训练人员可采用赛前模拟训练的方法,设置模拟场地及竞赛环境,逐步提高竞赛人员竞赛阶段环境抗干扰能力。结合信息增强训练,可有效提高运动竞赛人员潜在竞赛欲望及信心。需要注意的是,为保证信息增强训练效果,训练人员应合理控制语言或行为刺激强度,避免刺激强度超额对运动人员竞赛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最后,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过程,涉及了肌肉骨骼动作训练、智力训练两个模块内容。这种情况下,部分难度较大技术动作实施效果不佳,就可能为肌肉运动本身、大脑智力水平两个方面原因。因此,在竞赛开展前期,运动训练人员可组织竞赛参与运动员进行技术动作会议,充分利用运动知觉思维能力,提高运动智力水平。同时为缓解运动员赛前紧张情况,运动训练人员可采用特色肌肉神经睡眠训练方法。即要求运动员静坐后调节呼吸,在气息梳理的基础上,从头部、肩部、手臂、胸腹部、背部、腰部、臀部、腿部、足部等模块,逐步进行放松训练。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呼吸频率,降低机体各环节能源消耗。通过心理层面能量消耗频率的控制,可以有效降低运动人员竞赛前期过度兴奋、心跳加快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等消极情绪对竞赛效果的不利影响。
  此外,为保证竞赛前期心理训练效果,在常规心理训练阶段,运动训练人员也可以人体呼吸、肌肉运动为入手点,引导运动员进行呼吸调整训练。通过深入均匀呼吸调整,可以增强机体供氧能力,缓解不良情绪。
  3.3 完善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程序
  完善的普通高校运动员心理训练程序可以有效缓解家庭、学校、教练人员对普通高校运动员心理影响[2]。首先,为了明确普通高校运动员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可综合采取走访、观测、心理定期测试、调查、沟通等方式,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经常遇到的心理训练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如竞赛对手实力过强、竞赛任务过重、家庭期望过大等;其次,普通高校训练人员可根据高校大学生不合理信念产生阶段特点,为其提供辩论帮助,降低不合理信念产生频率。如针对普通高校运动员对竞赛结果过于关注而导致的赛前心理障碍,心理训练人员可以这样引导:对于普通高校运动员而言,获得冠军虽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冠军只有一个,得不到冠军并不是失败,可以参与大规模竞赛就是成功。通过合理竞赛态度的引导,促使其了解竞赛的正确意义。随后鼓励普通高校大学生勇于迎接失败,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最后,根据不同运动员心理障碍,可综合采取语言暗示、思维中断及模拟训练方法。其中在暗示训练过程中,普通高校运动员训练人员可采取语言、表情刺激的方式。通过“加油、没有人可以打败你、微笑”等心理暗示方法,降低不合理心理对普通高校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不利影响;而思维中断方法主要是普通高校运动员训练人员引导大学生分散思维,将过度紧张的思维放在其他层面,以此避免过度紧张联系思维的存在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进一步强化暗示训练效果;而模拟训练,主要针对普通高校运动员业余训练的特点。为了避免竞赛经验缺失对其造成的心理压力,可在在正式竞赛特别是大规模竞赛前常规训练过程中,组织校内运动员进行前期准备训练。如通过时间限制训练、增加灯光、要求专业裁判人员、组织校内学生扮演观众等方式,可模拟正式竞赛效果等。通过与正式竞赛类似环境中训练,可有效稳定普通高校运动员心理状态,提高其对正式竞赛中各种应激問题的抵抗能力[3]。
  此外,为了最大程度控制以往不合理信念对普通高校运动员心理素质的不利影响,普通高校训练训练人员可通过反复、多次训练,巩固心理训练成果。
  3.4 优化普通高校运动员训练评价机制   合理的普通高校运动员训练评价机制可以有效避免运动员过于重视比赛结果导致的赛前焦虑情况。为了避免普通高校运动员在竞赛前期心理变化过于剧烈,在保证普通高校运动员竞赛公平公正性的基础上,普通高校教练人员可依据具体训练项目特点,与高校教务人员沟通,设置更加人性化的评价机制。即将以往以竞赛结果为主体的竞赛评价机制相结果与过程综合评价转移,以便扭转普通高校大学生心态,促使其树立正确的竞赛观,为心理训练效果的优化提供有效的依据[4]。
  4  普通高校运动员心理训练和调控效果反馈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得出,在普通高校运动员心理训练及调控后,普通高校运动员在心理、身体、情绪等方面的焦虑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5]。同时在失败、对手实力、竞赛前期准备等方面心理紧张焦虑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通过运动员心理咨询、训练调节,XX高校运动员在竞赛前期情绪波动较平缓,以往大规模正式竞赛前期过分焦躁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在某次体育运动决赛上,XX高校代表队伍在健美操、女子短跑等项目中获得了两块金牌。表明心理训练与调控方式具有良好的效果,如表1所示。
  5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普通高校运动员心理焦虑调查,得出普通高校运动员焦虑问题主要包括心理、情绪、身体等几个方面因素。针对普通高校运动员心理问题,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普通高校运动员训练人员可结合不同运动员性格特点及训练项目特点,主动与运动员沟通。综合采用心理暗示、情绪中断、放松训练等心理调控方式,对普通高校运动员进行正面心理干预,促使其在竞赛过程中发挥最佳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立,于卓,关双富.普通高校田径队赛前心理训练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8):119-120.
  [2] 周家金.大学生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的成因与调控[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3(2):123-126.
  [3] 薛源,刘克俭.普通高校大学生网球运动员心理调控能力训练方法的探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13):122-123.
  [4] 查方圆.大学生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调控策略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4):149-150.
  [5] 刘貴霞,张莉.普通高校运动员心理训练和调控研究[J].体育时空,2014(1):21-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244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