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莆田市休闲农业发展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具有农民参与度高、产业关联性强、行业覆盖面广等特点,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有效措施。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着重要的挑战和机遇。该文分析了福建省莆田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当地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休闲农业;现状;发展对策;莆田市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8-0154-03
  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种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及农业体验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旅游消费业态,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弘扬中华传统农耕文明、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和精准扶贫、建设美丽宜居城市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中一直都在鼓励发展休闲农业,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为新时期休闲农业发展指明了思路和方向。
  莆田市位于福建沿海中部,东南毗邻台湾海峡,地理环境优越,历史底蕴深厚,史称“兴化”,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称,更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圣地;物产资源丰富,诸如枇杷、荔枝、龙眼、文旦柚等“四大名果”及兴化米粉、松花皮蛋等名优特色产品;拥有海内外驰名的旅游景观湄洲妈祖庙、福建“三绝”之一的九鲤湖、福建最古老的道教庙观三清殿、雄伟的古代水利工程木兰陂等旅游资源。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休闲消费市场的持续增长和交通等硬件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当地休闲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1 莆田市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1.1 休闲类型 莆田市乡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发展初期单一的观光型向农事体验、科普(展示)教育、休闲度假等多类型、多业态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建立了采摘体验果园、生态观光茶园、农耕民俗文化展馆、休闲农庄、“农家乐”、生态休闲度假区等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乡村休闲农业企业;同时,以现代农业产业为依托,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并发展农产品电商平台和智慧农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拓宽市场销路,推进农村一二三產业融合发展。
  1.2 发展现状 相较于浙江、江苏等发达省份和福建省内其他县区市而言,莆田市休闲农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规模较小。据调查统计,截至2019年底,该市共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64个,从业人数3000人(其中农民从业人数1000人),带动农户数8247户,年接待人次214.8万人,营业收入2658万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560万元),利润总额965.55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工资额3.57万元。
  1.3 示范建设 近年来,莆田市通过“大农业”与“大旅游”有机结合,以乡村特色文化挖掘和传承发展为重点,积极培养一批有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彰显产业地方特色。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莆田市具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1个、省级最美休闲乡村2个,更兼有省级乡村旅游四星级休闲集镇2个、三星级休闲集镇1个,四星级旅游村4个、三星级旅游村3个,文化旅游特色村10个。同时,当地结合“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的特色元宵文化,进一步打造民俗文化旅游产品,2019年曾被央视、新华社、新浪网、中新社、凤凰网等60余家媒体宣传报道。
  2 莆田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发展水平低,同质化现象严重 莆田市休闲农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一是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较少、规模较小,休闲农业经营收入不高。据农业部门统计,2019年全市休闲营业收入不足3000万元,占2019年莆田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不到1%,可见休闲农业市场尚未被完全激发。同时,当地乡村旅游消费结构不尽合理,一般主要是门票和餐饮消费,住宿、购物、休闲娱乐等方面消费较少,人均消费水平较低,从而导致经济效益不高。二是缺乏科学规划,休闲农业产品类型和服务相对单一。绝大部分休闲农庄、休闲农园规划开发随意性大、市场定位不明,简单效仿“成功案例”,提供的服务主要是餐饮、住宿、垂钓、采摘等,自然不可避免地出现同质化现象。三是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据了解,莆田市休闲农业项目投资多为工商资本投入,而且多为外来资本,与当地农业产业结合不紧密。另一方面,熟悉当地农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当地农民大多是以务工身份进入经营主体,没有真正融入到休闲农业发展项目中,以致普遍存在搞农业产业的不善于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搞休闲农业经营的不熟悉农业生产的情况。
  2.2 保障力度不足,政策配套不健全 休闲农业属于新兴综合型产业,涉及的行业主管部门较多,政府各级对其的扶持政策尚未形成体系。一是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休闲农业项目建设基本是由经营主体自行投资建设,且多数项目为租赁用地,融资困难较大,但项目建设在硬件基础设施、软环境专业服务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导致一些项目规模小、层次低、设施简陋。二是配套设施建设用地无法保障,休闲农业的餐饮、住宿等设施用地不能按照设施农用地和配套设施用地实行备案制,按旅游用地审批指标申请又存在报批难、成本高等问题,租用闲置农房又因为规模小、距离远、地点分散导致管理困难,造成一些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未批先建,成为改变耕地用途的违规建筑,最后只能被拆除。三是从事休闲农业服务的专业人才少。目前当地农业部门中专业从事休闲农业工作的人员配备不足,指导和管理能力十分有限,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总体层次不高、专业知识缺乏,产业视野狭窄,较大程度上制约了休闲农业项目规划建设、经营管理和层次拓展等。
  2.3 宣传营销不够,品牌建设落后 莆田市休闲农业的品牌观念不强,对品牌建设重视程度不高。一是缺乏重点突出、灵活多样、覆盖面广、辐射度大、持续时间长的营销策略方式,没能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自媒体等现代传媒的宣传作用,导致消费者仅对一些大型的、较成熟的休闲农业旅游点有所了解,对一些小型的、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点的情况则知之甚少。二是人文品牌塑造力不足,传统文化发掘不够。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应注重文化品牌的打造,特别要挖掘好本地历史传说、名人文物、农耕文化、红色资源等等。然而当地以文化为主题的休闲旅游项目少之又少,没能充分利用自成一脉的莆仙文化,发挥自身优势;有些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即使植入人文元素,也缺乏生命力,无法激起消费者的兴趣。   3 莆田市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3.1 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 对现有乡村资源进行系统梳理,结合当地旅游及现代农业专项规划,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区域布局上注重与传统古村落、农业文化遗产、特色农产品等相结合,重视规划与生态功能区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衔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靠城(区)、近景(区)、依产(业)、沿路,重点发展城镇和景区周边、红色旅游和西北部山区优势生态区的休闲农业项目,合理适当集中连线,引导做大做强休闲农业产业。在产业布局上以品牌培育为重点,加快业态类型升级,通过继续开展各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工作,打造一批田园观光类、民俗风情类、农业体验类、民俗度假类等特色鲜明的休闲农园、休闲农庄、休闲乡村,满足游客对劳动体验、健康饮食、养生养老、科普教育等多元化需求。
  3.2 资源整合,形成发展合力 发展休闲农业离不开投资主体和当地农民,要依托休闲农业产业这一载体,鼓励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与当地农民深度合作,通过农民合作社、入股合伙、资源共享等多种途径,牵线搭桥带动农民发挥优势、创业创新。围绕豆、薯、菜、茶、果、菌等当地特色优质农产品产业打造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紧抓乡村振兴发展理念,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和持续增收为核心,重点引入当地特色文化创意,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充分發挥资源特色,推进乡村传统文化品牌化、商品化,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培育出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提升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与品质。
  3.3 政策扶持,增强发展后劲 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这一契机,积极争取各级各类项目资金支持,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污水处理、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解决影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构建科学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促进财税、融资和公共服务等政策落地落实,如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小额信贷、用地审批等,形成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同时,引导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特派员等农业科技服务组织、技术专家队伍,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建言献策、科学指导,为休闲农业从业人员提供有关种植、养殖技术服务,适时组织对休闲农业管理经营人才、接待服务人才等人员的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接待服务水平,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撑。
  3.4 推介宣传,助力产业振兴 加大休闲农业在各级各类媒体的宣传力度,利用如抖音、微信公众号、微博、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进行宣传促销,进一步提升知名度,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舆论氛围。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扶持指导策划和包装休闲农业产品,利用“互联网+”打造智慧休闲农业,借助智慧平台完善旅游与特色农产品宣传推广体系,逐步实现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与特色农产品宣传促销专业化、市场化、智能化。加强多方合作,对接旅游公司、旅行社,策划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扩大旅游消费市场;鼓励学校采用“文化+旅游+科技+教育”研学模式,组织学生到条件较好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开展研学活动,让城乡学生循着莆仙文脉,解读传统农耕文化,体验农村原生态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春柳,郑世仲.宁德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研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68-72.
  [2]刘健,苏洋,李成民.乡村振兴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现代化农业,2020(1):55-56.
  [3]胡颜霞.蓝田县休闲农业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0(4):240.
  [4]顾业连.浅谈北海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J].河南农业,2020(1):55-56.
  (责编:徐世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370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