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讨微导管介入化疗治疗肺癌小脑转移瘤患者的短期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 : 探究微导管介入化疗治疗肺癌小脑转移瘤患者的短期效果。方法 : 随机抽取48例肺癌小脑转移瘤病症患者纳入本研究,其均于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入本院接受诊治,均对其采用微导管介入化疗方式进行治疗,每间隔4周进行1次治疗,连续进行两次介入化疗,分析近期疗效。结果 : 所有患者均进行两次介入治疗,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的患者数量为10例,病症部分缓解的患者数量为15例,病情稳定的患者数量为20例,病症发展的患者数量为3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75%(45/48);48例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2%,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0%,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8.33%,患者未出现明显后遗症。结论 : 对肺癌小脑转移瘤患者应用微导管介入化疗方式进行干预,有利于提高疗效,提升预后质量。
  【关键词】  微导管介入化疗;肺癌小脑转移瘤;短期效果
  小脑转移瘤属于脑肿瘤的一种,属于继发性恶性肿瘤病症,肺癌病症属于引发该病症的主要原因,原发性肺癌属于我国多见的恶性肿瘤病症,而肺癌最常见的就是向脑部转移,肺癌小脑转移瘤病症预后质量较差[1],患者患病后的生存时间仅在2个月左右,肺癌小脑转移瘤患者病变初期并不会有明显的症状,待其瘤体生长至1.5cm左右后,就会导致患者出现头晕和头痛症状,采用CT对患者病症进行诊断,很难清晰地显示颅窝,所以会依照周围性眩晕方式进行治疗,贻误最佳治疗时机[2]。因此,针对肺癌小脑转移瘤患者必须合理应用化疗方式进行病症干预,本研究就微导管介入化疗治疗肺癌小脑转移瘤患者的短期效果展开论述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48例肺癌小脑转移瘤病症患者纳入本研究,其均于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入本院接受诊治,所有患者中,男女患者比例为26 ∶22,最大与最小年龄分别为75岁和36岁,平均年龄为(57.25±6.36)岁;所有患者中,共30例患者于神经科就诊后确诊为肺癌小脑转移瘤病症,经胸部螺旋CT诊断后发现肺内部占位瘤,采用经皮穿刺活检方式及经支气管镜进行检查后,判定其为肺腺癌病症,其余患者均于呼吸科内就诊后发现腺癌病症,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后发现颅内转移瘤病症,采用增强核磁共振检查后确诊患者为肺癌小脑转移瘤病症;所有患者的肺癌小脑转移瘤均为单发,转移瘤直径均在0.45~3.25cm,平均直径为(2.11±0.06)cm;其中包含左侧肺癌小脑转移瘤患者25例,右侧肺癌小脑转移瘤病症患者23例。
  1.2 方法
  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方式对患者进行灌注化疗。对肿瘤的滋养动脉采用术前影像学检查及肿瘤染色方式进行病症辅助诊断,化疗过程中,采用卡铂、替尼泊苷、吡柔比星和卡莫司汀开展化疗干预,药物用量根据患者的体表面积决定。进而对患者的右侧股动脉行患侧干预,置入6F的动脉鞘,并置入JL4.5导管和5F导管,于患者的肠系膜动脉附近腹主动脉位置置入,采用8mL的恩丹司琼缓慢地推注至患者腹主动脉,进而选择患者肋间动脉或者支气管动脉进行造影,觀察肿瘤染色情况及肿瘤部位,采用微导丝对Echelon-10进行引导,微导丝需要引导微导管进入患者肿瘤内部,以进行灌注和造影。若是微导管到位困难,需要采用支气管动脉灌注方式进行干预,采用2mL/min的高压注射器,将依托泊苷应用20mL葡萄糖溶液或者0.9%的氯化钠溶液进行稀释,若是灌注过程中发生移位情况,需要再次造影,以确保灌注的准确性。在行全脑血管造影的过程中,需要采用5F单弯导管进行干预,根据影像检查结果,对患者血管情况及肿瘤部位的供血情况进行分析,采用微导管导丝根据单弯造影导管进行灌注。将6F导管引入患者锁骨下动脉位置进行支撑,采用微导管及微导丝对5F中间导管进行引导,通过迂曲狭窄部位置后,行小脑后下动脉分支血管的超选。在采用微导管操作的过程中,需要采用0.3%的罂粟碱注射液以6mL/min的速度进行注射,以降低脑血管痉挛病症的发生概率,采用高压注射器,以3mL/min的速度灌注浓度为20%的30mL甘露醇、10mL地塞米松和20mL 0.9%的氯化钠溶液,在灌注过程中密切对患者血管痉挛情况进行观察,合理调整罂粟碱的应用量。在灌注结束后,撤出导管,拔除动脉鞘,并采用止血措施进行干预。在治疗完成后,密切监视患者状态,及时采用CT对患者头部情况进行检查。
  1.3 观察指标
  分析48例患者的近期疗效,完全缓解的评估标准为患者头部肿瘤病灶完全消失,维持时间超过4周;部分缓解的评估标准为患者头部肿瘤病灶缩小30%以上,缩小维持时间在4周以上;病情稳定的评估标准为患者病灶体积未见增加;病情进展的评估标准为患者病灶直径增长超过20%,或者于脑部出现新的病灶组织。分析48例患者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3级不良反应、脑血管并发症和后遗症的例数进行观察记录,计算各项占比。
  1.4 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数据录入SPSS 22.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成立。
   2 结果
  2.1 分析48例患者的治疗效果
  症状完全缓解的患者数量为10例,病症部分缓解的患者数量为15例,病情稳定的患者数量为20例,病症发展的患者数量为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45/48)。具体数据见表1。
  2.2 分析48例患者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48例患者有5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2%;有0例出现3级不良反应,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0%;有4例出现脑血管并发症,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8.33%;患者未出现明显后遗症。见表2。
   3 讨论
  目前就转移瘤的临床治疗而言,临床上缺乏相对来说较为完善的治疗方案,很难能够同时对患者的转移瘤和原发瘤产生明显疗效。故而,探索更科学、安全的临床治疗方式,对转移瘤和原发瘤进行同时治疗一直是众多医学者重点探讨的目标。   针对肺癌脑转移瘤病症患者,应用微导管介入化疗方式进行病症干预,能够进行选择性灌注,降低脊髓损伤概率,通过股动脉穿刺,有利于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痛苦[2]。且当前临床领域应用导管技术进行介入治疗的较多,该技术不断成熟,微导丝及微导管的中间导管和塑形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颅内血管狭窄及动脉瘤栓塞治疗,置入中间导管后,不会对患者的脑血管造成较大损伤[3-4],有利于为微导管提供相应的力量支持,且后颈窝的体量比较小,小脑半球大都为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供血,所以供血途径较小,微导管灌注能够直接作用于转移瘤内部,提升化疗药物的应用概率。通过应用罂粟碱,有利于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可能性,对肿瘤供血动脉进行有效扩张,有利于降低药物使用的不良反应,治疗安全性较高[5-9]。
  研究表明,所有患者均进行两次介入治疗,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的患者数量为10例,病症部分缓解的患者数量为15例,病情稳定的患者数量为20例,病症发展的患者数量为3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75%(45/48);48例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2%,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0%,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8.33%,患者未出现明显后遗症。说明微导管介入化疗治疗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脑部病灶,且持续时间一般能够超过4周,近期疗效可观。
  综上所述,微导管介入化疗治疗肺癌小脑转移瘤患者的短期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陈世超.放化疗联合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疗效观察[J].口岸卫生控制,2019,(02):34-36.
  [2] 袁岳宏.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不同放化疗方式的对比[J].广东医学,2018,39(03):421-424,427.
  [3] 劉红梅.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化疗后的骨髓抑制程度研究[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7,01(07):61.
  [4] 郭雪娟.放化疗联合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疗效[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07):1188-1190.
  [5] 李永豪.外科手术联合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08(01):143-144.
  [6] 张涛,毕楠,周宗玫,等.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奈达铂和顺铂为主双药同步放化疗结果比较[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9,28(05):334-338.
  [7] 李波,董记刚,王守光,等.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盐酸埃克替尼联合放疗及微波热疗临床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7,24(17):1232-1236.
  [8] Sun C C,Zhang M,Wen T,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tumor growth rate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 of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Journ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2019,48(08):673-677.
  [9] 王林梅,冯青青,齐景宪,等.调强放疗同步联合紫杉醇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血清CEA和VEGF水平变化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8,33(02):232,2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445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