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剩菜事件”不应泛道德化 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南京“剩菜事件”不应泛道德化
欧木华
在南京一家五星级酒店工作4年的洗碗工将客人留下的剩菜打包,打算带回家给正读大三的儿子补营养。酒店发现此事后以盗窃财物为由将其开除,称扔掉食物是正常耗材,员工不得带剩饭菜回家。
企业眼中的废品、废物,很多时候确实是另外一些人迫切需要的,但并不能因此认为企业的规定就是错的。据说在美国,麦当劳的汉堡做出来超过10分钟没有卖掉,是要被扔掉的,我们能因为这样的规定,就指责麦当劳不道德吗?企业家张瑞敏当年对有瑕疵的冰箱宁可砸掉也不分发给员工,能说这是不人性化吗?
五星级酒店与生活处境不佳的洗碗工,这两者之间形成的对比,很容易让人在判断上陷入泛道德化的泥沼。
能不能带剩菜回家,不是一个道德命题,剩菜事件的关键不在于这个规定是否人性化,也不在于处理员工是否过严。如果相关规章制度已经规定了员工带剩菜就应该被开除,那么有什么理由去指责这个规定严不严呢?
(摘自《燕赵晚报》)
“丢马”和“丢自行车”的异与同
刘昌海
美国人龙安志在度假村养的两匹马跑丢后到北京雁栖派出所报案,两名警察当天就将其马匹找回。警察称,有村民看见马匹向一处旅游区跑去,因为去往该方向的全是山路、土路,不能开车,于是两名警察叫上几名村民一路小跑20余公里寻找走失的马匹。
同样是外国人,同样是在中国丢了东西,同样是空前地调动起了中国警察的办案热情。从日本人在武汉丢的那辆自行车,到美国人在北京丢的这两匹马,切切实实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VIP待遇。
当然,对国际友人热情服务,这是应该的,也是警方素质的体现。网友之所以觉不出自豪反而感到忿忿不平,是因为同样的事情,如果换成自己人却难以受到同样的礼遇。我们不希望外国人到咱这儿就得受欺负,但我们也看不惯警察对外国人和自己人是截然相反的两副面孔。我们不是希望把外国人的待遇降下来,而是希望把国人的待遇提上去。在警察的眼里,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应该是VIP,因为这是警察的责任。
(摘自四川在线)
总统曾是光脚的孩子
薛涌
最近,美国发生了一次颇具历史意义的争论。国际知名建筑师FrankGehry应邀设计在首都华盛顿的艾森豪威尔纪念公园。他提出了耳目一新的方案:公园的核心是艾森豪威尔的雕像,这个雕像是一个光着脚的农村孩子,面对着一幅有八层楼之高的金属壁画。这壁画上展现了艾森豪威尔一生的业绩:盟军统帅,美国总统,创建宇航局,废止种族隔离……这个光脚孩子望着自己未来一生的业绩,眼中充满了惊异。
然而,艾森豪威尔的后人认为,FrankGehry把艾森豪威尔的形象表现得过于低微,没有突出他一生的伟大业绩。
这场争议,反映着美国深刻的文化和社会变迁。艾森豪威尔时代无疑是美国的黄金岁月。当时美国不仅贫富分化甚低,而且是主宰制造业的“世界工厂”、工人的天堂,所谓“美国梦”,正是来源于这样的社会。
如今,美国的社会流动性已经大大低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穷孩子越来越难摆脱贫困,富孩子越来越容易待在父母的阶层中养尊处优。
评论家们指出,FrankGehry的设计无疑是在重申一种正在消失的“美国价值”:一个社会不管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其核心理念永远应该建筑于给每一个人(不管他出身贵贱)以平等的机会之上。
(摘自《新闻晨报》)
教育的“刀刃“在哪里
冯雪梅
前不久,江苏江阴农村的一个中学,让参观的人傻眼了。教室里不光有电子显示屏,还有温度、湿度等显示,各种硬件设施,令很多城市中学羡慕。宁夏的一个乡村学校,也让前去采访的记者吃惊。撤点并校,一个乡的孩子们集中住校,几十个人挤在一间屋里,睡大通铺。他们从家里带的馍,只够吃三天。每个星期,父母都要走三个小时,给孩子们送一次馍……
所有这些,都从一个个侧面描画出中国教育的现状。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样的口号喊了很久之后,终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 4%的目标,今年有望实现。
“追4”目标从开始行动到最终实现,20年的艰难不易,大家看得到。而每每谈到“分蛋糕”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钱要花在刀刃上”。但究竟哪儿是“刀刃”,却让人困惑。
大学教授要求科研经费更多一些,为孩子入托发愁的父母希望公立幼儿园更多一些,走几个小时山路上学的孩子们期盼免费安全的校车……这些迫切需求,对他们而言,都是应该花钱的“刀刃”。
只有当纷繁复杂、差异明显的诉求得到充分的商讨、论争、博弈时,才可能找到真正的“刀刃”。教育投入如此,财政支出的每一分钱,亦如此。
(摘自《中国青年报》)
“反对”的力量
李纲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好皇帝,有着魏征这样的反对力量,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反对”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科学家们对“反对”的真正作用进行了实验。
他们找来一些人,让这些被试者就一个有着明确答案的问题进行讨论。结果,那些看似一团和气、全体一致的讨论,得出的结果距离答案差得很远;而那些各有各的意见、表面上很喧嚣的讨论,居然距离正确答案越来越近。于是,科学家们恍然大悟,所谓“反对”其实并不是一种冲突,而更多的是一种防止偏执和错误的有力保证。
放至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意见纷呈,众说纷纭。但是当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够更好地解决一个问题时,即使各自水平参差不齐,而最终的主流答案,也往往是能够带来更好结果的选项。这,就是互联的精髓所在。
相反,如果没有制约,那么拥有强大话语权的人物,只有一件事可以做了,那就是滥权!
(摘自《广州日报》)
明德与格物
闾丘露薇
2006年,在接受了李嘉诚10亿港元的捐款之后,香港大学校务委员会决定,把港大医学院改名为李嘉诚医学院。医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887年的香港西医书院。孙中山就是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这个决定遭到了很多医学院毕业生的反对。他们拿出港大的校训“明德格物”来质问校方,一个勉励学生进德修业的学校,这样做,难道不是在告诉学生们:钱才是成功的标准?
让港大一直骄傲的是孙中山。1923年,他在陆佑堂,也就是这次港大举行百年庆典的地方发表过演讲。当年,孙中山的演讲由港大学生会主办。在演讲结束之后,孙中山被学生们抬出了讲堂,要求他和场外的师生们合影。对比当年的历史,再看这次百年庆典中的陆佑堂,同样的地方,会发现达官贵人高朋满座,学生却寥寥无几。因为这样,一个讨论展开:港大曾经引以为荣的价值还在吗?
质疑、反思和讨论,或许才是成就一所大学最根本的精神和气质。
(摘自《知识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57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