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苏伟达

  【摘要】中国是伟大的诗词国度,诗词承载着内涵深厚的中国文化。“诗词中国”的亮相,就是希望用诗词来歌咏中国文化的灿烂辉煌。“诗词中国”不仅要让人们了解诗与文化的关系,而且要让人们通过读诗来感悟中国文化的构成及其品质,体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中,宜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由易到难、由小到大地接触古诗词艺术歌曲,选择合适的作品,训练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加深学生对声乐审美趣味的理解,提高传统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声乐教学;文化知识;艺术修养;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9-0178-03
  【本文著录格式】苏伟达.浅析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20,10(19):178-180.
  诗歌作为歌词的“祖先”,源头可追溯到《诗经》的产生。那时的诗歌与音乐就已经结合在一起了,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诗和歌唱就已经变得密不可分了,因此,唱是诗最基础的表现形式。词的产生因燕乐繁盛,宋词是与唐诗并称的一代文学之盛。音乐语汇中每个字、每个音都是特意安排的并具有寓意。如为古代诗词谱曲的《大江东去》以及根据古诗风格创作的中国古典风格的艺术歌曲《长相知》《枫桥夜泊》等。优秀的中国艺术歌曲,既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成为我国声乐艺术宝库中的宝贵财富,也是声乐教学训练与音乐会演唱的重要曲目。古诗词艺术歌曲能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学底蕴和音乐内涵丰富声乐教学,还有什么理由冷落它呢? 尤其是在当下以演唱外国作品为主的美声唱法中 ,中国作品的推行难度大,唱得好外国歌 ,唱不好中国歌 ,在这种形势 ,更应该重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教学。如果从声乐基础教学中就对古诗词艺术歌曲有足够的重视,通过古诗词艺术歌曲系统的教学、演唱,了解和掌握中国语言的特点,承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得以保存,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相信会有那么一天,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必将走出自己的民族化的道路!
  一、通过古诗词文化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
  唐诗是诗歌发展史上的高潮,是有唐一代文学最辉煌的代表。唐诗的发展与繁荣,与唐代音乐文化的繁盛与发达,有着紧密的关联。唐代音乐史的一个重要事实是时代音乐的整体转向,旧乐消亡,新乐代兴,经历了从六朝清商乐到新兴燕乐的转移。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隋唐燕乐是汉族俗乐与境内其他民族以及外来俗乐相融合而成的新音乐。这种音乐具有很强的娱乐功能,多用于宴游。唐代公私宴集极盛,这些酒宴是诗人聚集的重要社交场合,不但是音乐表演的舞台,也是诗歌创作的温床。
  在起源之初,中国诗歌就与音乐有着最密切的联系。《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都具有音乐与文学的双重属性,它们的起源、发展、演进,都受到时代音乐的深刻影响。可以说,音乐是深入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有效视角与必要路径。古诗词艺术歌曲蕴含着丰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把它作为声乐教学的主要曲目,不仅利于学生陶冶艺术情操,还能加强文化修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 。
  人要诗意地栖居,诗意的核心价值和美丽姿色在文化母体中浸润、孕育、生长。诗的诞生,实缘于生活中诗意的发现。“物之感人”而有“舞咏”矣。钟嵘《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这就意味着:具有诗意的外物才能感动人心,因栖居而有诗意,才能写出诗歌,而诗歌又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具诗意。可补充一句:“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敎何以骋其情。”人要诗意地栖居,构成了人和自然、社会的和谐,形成了诗性的文化生态。
  从发生学角度看,“诗言志”的说法值得重新审视。诗首先是叙事。最早的素朴的诗歌已很难寻觅,通常歌谣的开篇是《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虽然简短,但仍然可以看出其叙事的特征。叙事,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事物最初的表现方式,此处论断可以稍微缓和一点,如抒情,是人类表现、摹写主体内在情感精神的手段。这样比较中和一点,可避免由对比叙事和抒情高下而带来的可能性的争议。当叙事时,人类不断认识客观世界;一旦对客观世界賦予个体情感并去表达时,抒情就出现了,以反映人類试图寻找精神世界与自身环境的沟通。
  衡之心理学认为儿童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应该是从具体认识抽象、从具体认识事物的客观属性再去评价客观事物,而诗歌(歌谣)从叙事到抒情再到言志的过程正和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致的。
  诗文化的阐释,不仅要注意诗的本义,还要注意诗的衍义。在写作方面,必然表现诗本义,即诗的本来意义;在阅读方面,通常又会出现诗衍义,衍义即诗的推演意义。对诗的文化内涵理解的不同往往是诗本义和诗衍义的不同。
  诗歌涉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如地理、交通、礼仪、婚姻、器物、音乐、绘画、书法、建筑、工艺、风俗、天文、宗教等。因此,中国诗歌文化史叙写可以是文化分类的结果。《文苑英华》所收诗歌分天部、地部、帝德、应制、应令、应教、省试、朝省、乐府、音乐、人事、释门、道门、隐逸、寺院、酬和、寄赠、送行、留别、行迈、军旅、悲悼、居处、郊祀、花木、禽兽26类。这一分类也可以视为诗歌中文化事项的呈现。尚不能包括所有文化类项,只是在文化与诗歌联系的某一方面或角度而立题,目前涉及的有诗与玄学、诗与科举、诗与神话、诗与隐逸、诗与山水田园、诗与民族、诗与文馆、诗与战争、诗与游戏、诗与绘画、诗与书法、诗与锦帛、诗与女性、诗与礼俗、诗与外交、诗与航海、诗与数字,诗与饮食、诗与养生、诗与送别尚。可见,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诗与中国文化的知识体系。   美国学者克罗伯说:“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诗歌只是作为具体的载体而承担着对人类行为的说明,也是人类行为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和情感取向得以阐释的文本。文化具有包容性,当诗歌成为其载体的一部分功能时,就会去表达文化意义,在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民俗等角度参加文化的建构与创造。也许人们认识事物会追求概念,以形而上学的方式去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文化的构成。诗歌虽不指向概念,但以其形象直观,而能了解文化的丰富性、复杂性,更为人们认识中国文化的构成提供鲜的图景。
  在写作或阅读的过程中或许会融入选择联想,把当下的文化体认、精神生活融入古代诗歌中,实现意义重构和有可能的价值置换。不过,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的进步,并不能以失去传统为代价。相反,文化的母题总是在不断重现与强化,如故土故园、家国情怀、乡村归隐、民俗节庆,这些遥远的歌谣会永远回荡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上空。
  面向普通大众及海外华人、中文爱好者传播中国经典文化,践行学者的社会职责,也可以为专业研究人士提供参考。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传统文化表现的载体。以诗歌与文化作为宏观视野,展开具体而微的讨论,形成大视野、大背景下的小范畴、新角度,追求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合一。提倡深入浅出、明白晓畅、雅俗共赏、文采斐然的写作风格。强调著作要具有作者个性,要考虑读者的需求与接受程度。
  中国诗歌讲究“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就需要读者有丰富的想象去领悟言辞之外的含义。所谓“言不尽意”并不是说言辞能力拙钝不足以表达情感和意志,也不是说言辞受客观情况的限制而不能畅快地表达思想和感情,是说言辞有限而意义无穷。事实上,"言不尽意"在作者是有意追求的艺术效果,在读者则享有阅读过程中的想象和发挥。言不尽意的效果宛如一幅画,“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二、利用古诗词艺术歌曲特有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具有一般歌曲的意义 ,还可以实现美育功能,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 ,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从中感受美的熏陶 。
  歌词就如同诗歌一样,能够将大自然中的一切用装饰性的语言表现出来,众多的词作者以神奇的想象和生花妙笔不断地描绘与讴歌,创作出许多不朽之作。歌曲的旋律只能给人一种朦胧的情绪和情感,如果仅仅是聆听乐曲的旋律,很多时候并不能准确捕捉到歌曲表达的情感。然而歌词却截然不同,它所表现的情绪和情感清晰明朗、准确逼真,易于被听众所理解。歌词的内容具体、生动,大都具有诗歌一般的语言风格。在中外的声乐作品当中,此类作品数量很多。例如莫扎特将歌德的诗谱成曲子,成了经典的艺术歌曲《紫罗兰》。歌词不仅具有诗歌的语言风格,还具有画的美妙意境。这种画面并不是眼睛直观看到的,是通过想象与联想产生的一种内心视觉。若是演唱者具备这样的能力,那么在演唱的时候通常能产生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贝多芬曾说过,我创作时,脑海里总是出现一幅画面,我是按照画面创作音乐的。纵观所有歌曲的歌词,词作家几乎都是由景人画、由画抒情的。曲作家也是如此,由景入画、由画入乐、由乐抒情,这是歌曲创作的永恒规律。由此可见,歌唱表演就是把歌词可视性的画面(思想内容)转化为可闻性声音,从而使听众看清、听懂、理解,从而明确思想,感受情感的熏陶。
  自古以来,诗画同源。苏轼曾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一种极高的艺术境界。中国古典诗歌当中的许多经典之作都呈现出一种画境,当人们进行吟唱的时候,这种诗情画意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渭城曲》,描绘了知音好友离别时的殷殷嘱托,情景交融,音乐家将其谱成曲子后,取名《阳关三叠》,成为送别友人时的必唱曲目。
  唐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其中山水田园、边塞题材诗在盛唐蔚为大观,在诗歌创作中追求奇险怪异和通俗易懂两派分立。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写作田园山水诗的传统,他们的作品大多是描绘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表现自己闲适隐逸的情趣。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诗作反映边地生活的作品,描写边地战争,表现出对建功立业的热情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也因描写边地风光和异域风情,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宋词是与唐诗并称的一代文学之盛。婉约、豪放争奇斗艳。婉约和豪放是就宋词的主要风格而言的,也是大略的划分,因此婉约和豪放也是相对的。所谓婉约是指文辞的柔美简约。而豪放则是指风格豪迈、无所拘束。其抒情多慷慨激昂、乐观进取。最早提出词分豪放、婉约二体的是明人张誕,他在《诗余图谱》中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后人则以此梳理宋词,纳入二体之中,遂有婉约、豪放二派。其实分宋词为二派,过于简单,但优点是能看出宋词的基本发展脉络。
  现今所见的唐诗是以文本形态留存下来的,实际上,大量唐诗的创作都具有音乐背景,依存于一个更复杂的文化系统,是作为整个音乐文化活动的一个环节而存在的。通过对唐诗与音乐关系进行考察,可以对唐诗这一精妙绝伦的高超艺术有一个更为透彻的理解。故可谓之“楚辞”。《楚辞》中屈宋诸人之作,都有明显的楚文化特征,其中涉及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风尚习俗都打上楚文化的印记。《楚辞》中对文化事项的描写也是多方面的,《天问》一篇对天地、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等提出173个问题。《招魂》中对建筑的描写:“高堂邃宇,槛层轩些。层台累榭,临高山些。网户朱缀,刻方连些。冬有突厦,夏室寒些。川谷径复,流潺湲些。光风转蕙,汜崇兰些。”涉及建筑及其它环境。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辉煌的表现,也是反映文化的重要形式。唐诗名家辈出,文化内涵丰富。盛唐诗是诗歌发展的鼎盛阶段,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維、王昌龄、高适、岑参、李颀等大家名家的诗歌创作,表现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形成境界雄阔、含蕴深厚、韵味无穷的“盛唐之音”。“诗仙”李白诗风豪放飘逸,“诗圣”杜甫诗风沉郁顿挫,被誉为唐诗史上的“双子星”。中唐是唐诗的中兴时期,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不仅发展了杜甫诗歌奇崛的一面,还追求诗风的浑厚奇险。白居易、元稹等人则发扬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作品反映现实生活内容,诗风通俗易懂。晚唐是唐诗发展的衰落期,但杜牧、李商隐诗歌自成一格,杜牧为晚唐七绝的圣手,李商隐则努力表现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诗风凄艳浑融,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三、结语
  当今的专业音乐艺术院校的培养的年轻的作曲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其古典文学素养还是有待提高,希望他们能潜心于古典诗词文化的学习和熏陶,掌握扎实的作曲技术,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的学养和审美品位。
  参考文献
  [1]余艳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点及其演唱特点:以20世纪40年代作品为例[J].文史博览,2009(1):27-28.
  [2]饶泽荣.国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探究[J].音乐探索,2011(3):49-51.
  [3]罗宪君,李滨荪,徐朗.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4]蒋维.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 唱的主要特点及实践[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2010:20.
  作者简介:苏伟达(1988—),男,汉族,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硕士,助教,牡丹江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声乐演唱,声乐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70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