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以促进“新工科”建设和培养高职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综合分析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教学现状,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评价机制四个方面给出了重组教学内容、多平台混合式教学模式、按需定制教学模块和建立多元化考评机制等课程改革策略与路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学生的新工科信息素养获得了培养,提高了整体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新工科 计算机基础课程 模块化教学 混合式教学 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所谓新工科,是指随着大智移云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涌现的新型、新生和新兴工科。自2017年教育部提出新工科理念以来,“新工科”建设已备受各高校及教师的关注和研讨。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大学各专业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常用技能与方法,具备用计算思维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新工科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職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培养高职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掌握新一代计算机技术的重要保障,是高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新工科对人才的要求,分析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存的问题,从而提出该课程的教学改进策略,对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存的问题
  1.1课程内容较为陈旧
  目前部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对于新工科的概念理解还不够深入,没能充分了解新工科人才的特点,对面向新工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认识还存在不足,从而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未做到与时俱进的调整,在新一代IT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仍然还是以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技能教学为主,讲授的内容除了软件版本的更新几乎没有变化。
  1.2教学方法较为传统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多是分成理论和实验两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形式主要还是理论课上以教师为讲授主体、实验课上以学生操作为主体。这种教师主讲、学生简单重复教师教的操作的教学形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高职生源存在地域差异和生源类别差异,导致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导致一部分同学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过于简单,“吃不饱”,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另一部分层次较低的同学又“囫囵吞枣”,“吃不好”。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上采用“重共性轻个性”的“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1.3课程目标整齐划一
  不同高职不同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名称不同,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信息素养概论、计算机文化基础、信息技术基础等,其理论知识一般均涉及计算机硬件、软件、Office、多媒体和网络等,由于学时限制该课程的授课内容一般均是以上相关领域的浓缩,缺乏根据不同专业进行必要的深入展开。由于没有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规划不同的知识点,从而导致学生在后续进行本专业的课程学习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衔接而感到困难。
  1.4考评方式过于片面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主要以终结性考核为主,往往采取期末统一纸质化的理论考试或者上机实践考核,这种“一锤定音”式的考核方式在考试内容上难免以偏概全,同时也忽略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现实表现,对学生中间学习过程没有很好地记录和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学生平时上课开小差、考前临时打突击,进而导致学习氛围不太浓厚,学习效果不太明显。
  2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路径探讨
  2.1适应技术发展,重组教学内容
  在国内新工科新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模块的学时分配均应做适当调整以适应新时期对人才技能的需求。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可以调整为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简单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和应用等;第二个模块是操作技能部分,主要包括 Windows 操作系统、微软 Office 办公自动化组件 Word、Excel 和 Power Point 或者国产WPS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第三个模块是当前计算机的一些热点技术,主要包括新媒体技术、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
  在各模块的章节内容安排上,应与时俱进,紧跟新技术的发展步伐,同时应与学生在生活中所碰到的实际应用相关联,同时第三模块中的热点技术相对难掌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考虑到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教学难度与本科教学要区别对待。比如讲授大数据的数据采集知识点时,不建议讲授Python这种较难掌握的数据采集工具,而可以用八爪鱼等流行的数据采集工具的使用为例让学生理解数据采集的原理和方法。
  2.2构建多样平台,改进教学方法
  探索“互联网+”教育模式,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微课教材、线上实训平台等学习资源,平衡好线上和线下知识点的传授,实施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变之前单向式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式的探究学习。比如针对像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这种理论性较弱但实操性很强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线上理论学习+微课实操自学+题库拓展训练”的方式,让存在水平差异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实训题目。
  相反对于像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这种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放到线下教学,但应避免满堂灌。应考虑到高职学生爱动手实践,愿意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比如利用微助教APP实现课堂内知识抢答、随堂检测学习效果,以及借助微信、QQ、SPOC论坛等这些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实现课后辅导,加强师生互动和学习分享。   2.3契合专业需求,定制教学模块
  新课程内容应突出各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岗位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内容模块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通过分析新工科背景下企业的真实岗位对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需求,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为不同专业学生分别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从而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模块,完成相应教学大纲、实训项目的设计,实现教学内容灵活定制。
  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将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等作为专业的通识知识模块进行讲授;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可以重点讲授大数据技术模块,为其后续专业学习中需要对商业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打下基础;传媒专业的学生,可以重点选择新媒体技术模块,比如学习微信小程序等的制作知识,为后续在实际工作岗位中打下新媒体运营方面的基础。这种根据专业特点定制教学内容模块的改革方式,增强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能够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2.4革新考核内容,建立多元评价
  课程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评价的标准上同时兼顾能力与基础,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一个全面、客观、公正的课程学习评价结果。
  为做好过程性评价,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和移动 APP,借助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监测学生活动情况,及时完成诸如资源学习频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案例研讨、创新活动等多种线上学习行为的考核。而终结性评价应改变以闭卷为主、以笔试为主、以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为主、以一次考核定结论为主的考核方式,采取理论考试与技能操作并举,实行以成果导向的多种考核方式并举的形式。
  3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已经在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进行了一年多的实践,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覆盖了全校所有院系。课程教改结合新工科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开展研究,本着提升学生新工科信息素养的育人目标,围绕学科专业建设需求,实施分层次、多元化、模块化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每年培养了全校50多个专业年均8000余名学生。
  3.1教学内容的改革
  本课程教学团队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了《信息素养概论》教材,教材紧跟新工科信息技术发展新动态,内容涵盖了三大模块:信息技术概论、办公自动化、新工科新技术。其中信息技术概论和办公自动化两大模块为全校各专业通学模块,而新工科新技术模块可按照专业特点对教学章节有所侧重,该模块包括了信息检索技术、新媒体设计与制作工具、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人工智能应用五个章节。
  3.2教学手段的改革
  本课程目前在超星泛雅平台上建设了课程网站,团队教师均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于理论性不强,操作要点比较简单的知识点,通过微课视频和指导手册等线上资源让学生自学完成教学目标;对于理论性较强,操作点较难的知识点通过教师线下授课点拨重难点的方式完成学生对知识的内化。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们普遍较好地提高了自学能力,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自学能力无疑是学生受益终生的素质保障。
  3.3教学评价的改革
  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核+期末考核综合考核的方式,为了更好地考核学生们平时的学习情况,团队骨干教师自主研发了《基于SPOC的线上教学分析系统》,教师通过该系统可以动态监测学生的学习活跃度和学习效果。系统为教师评定平时成绩提供了依据,同时系统根据学生线上的学习状态数据实现的聚类分析功能可以有效评估学生的学情,为教师实施分层分类教学提供了依据。在新工科新技术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基础团队教师紧跟新技术发展步伐,有效将新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能为学生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
  4结束语
  当前随着计算机及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能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推进教育部"新工科"建设的目标,笔者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应注重差异化培养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着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新工科新计算思维,为将来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广东省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工科背景下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研究》(XXJZW2018029);2019 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学习者画像的高职SPOC混合式教学促进研究》(2019GXJK272);2019年度廣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大数据专业精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G201922)。
  参考文献
  [1] 何钦铭,王浩.面向新工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及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9(01):39-43.
  [2] 马韦伟,高燕.面向信息素养的大学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与改革途径研究[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19(10):115-117.
  [3] 王新春,汝艳红.高职公共计算机课程分类分层次教学探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10):74-76.
  [4] 李艳玲.新工科背景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究——以大学“计算机基础及应用”教学改革为例[J].长治学院学报,2018,35(02):82-84.
  [5]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709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