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教促读,趣味学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余石娟

  【摘要】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文学源远流长。它以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年。更重要的是在传承民族精神意义上,它是历史上其他典籍无法取代的。我们通过诗歌的学习,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就一定要加强学生对诗歌的学习。然而诗歌在初中教学中却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处境,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流于形式。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热爱诗歌,我们施行“以教促读”的教学方针,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通过对诗歌的趣味性的学习,促进文化素养的提升,做一个富有情趣、热爱生活的人。
  【关键词】教与学  趣味学诗  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6-0085-02
  统编教材选入了相当比例的诗歌,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认识诗歌的特点形式,也可以更好地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开阔他们的胸怀。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诗歌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地位,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学生面对的“诱惑”也越来越多,他们很难认真深入地读一本书,诗歌篇幅短小,易于传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诗,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针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诗的建议。
  一、教师教学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教师已经形成了一种“我来讲,你来听”的教学习惯,但是这样的教学行为往往忽视了一点,即学生的主体性。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教师的教学目标。“以教促学”的教学方法既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作用,我们针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从而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
  (一)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能力
  教师在教给学生诗歌的时候,往往将诗歌设计成和平常的语文课一样,从标题入手,介绍作者,讲解内容,归结诗人抒发的情感等。灵动的语言变成了干瘪的文字,这种为了教学任务而囫囵吞枣式的讲授方式,显然很难提升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而造成这样的困局正是由于教师在诗歌方面掌握得不到位。一直在教学主导位置的教师,他们的文化素养决定了诗歌教学质量的关键,很多老师由于诗歌方面掌握不够,在上课讲解时仅停留在诗歌鉴赏的表层,既做不到知人论世,又无法展开想象的翅膀,读出文字背后的深沉情感。老师尚且如此,学生肯定理解得也不全面。因此教师的诗歌素养必须是深厚的,只有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课堂上讲起诗歌的内容、典故才能出口成章,灵动非常,穿越时空之界,呈现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的韵味,体会诗歌学习的真正乐趣。
  (二)教学形式多元化,提高学生对诗歌兴趣
  传统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未免单一。在这个多样化的时代,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必将淘汰。因为教师处于主导位置时,学生的主体性慢慢地丧失,课堂的气氛活跃不起来,学生被动地听,自主学习、展示的机会少之又少,长期以来,学生的兴趣无法提高,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渐渐消失,在这种情况下,难免出现“逃避诗歌学习”、“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现象,有的学生甚至会出现厌烦心理,所以说,教师的教学模式一定要多样化,我们通过查阅资料以及教师的亲身经验,总结出以下三种教学课型:
  1.以法习诗
  初中學生要真正地读懂一些诗歌,没有一定的方法是不行的。殊不见,我们学生在考试中经常因为没有真正领悟诗歌的内涵,误写错别字,情感把握不当,理解性默写张冠李戴……究其原因,其实是对诗歌的理解不深不透。所以中学语文的教学,尤其是初中教学,以方法先行,读出乐趣,这是教师首先要做的。那么怎样的方法才适合当下学生呢?大家先看这样一个例子“香稻啄余鹦鹉粒”,对学生来讲,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时候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将诗歌的平仄、格律引入课堂,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表达的是“鹦鹉啄香稻余粒”。学生学会了这种读诗歌的乱序法,就会用他们的眼睛发现更多的现象:古人为了格律的需要,并不讲求语言顺序。有了这个重大的发现以后,他们在阅读其他的诗歌,就有不小的收获。“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其顺序自然就变成了“湖外知碧草,海东见红云”,学习诗歌的乐趣就上来了。第二种学习诗歌的方法就是符号法。诗歌非常讲究意象和意境,这也是诗歌教学中的难点,那么我们不妨引进符号法,教学生读懂诗歌。如“栏杆”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栏杆”就是这些众多诗句中的核心意象,代表的是悲伤、抑郁的情感,在教学时可以这个为抓手,联系生活,就能较好地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2.以画习诗
  诗歌之所以难以理解、背诵,源于诗歌中高度凝练的语言。学生没有大量语感积累,确实理解起来费劲不少。教师在讲解某一类诗歌的时候,完全让学生拿起画笔,诗中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风花雪月等等均可在自己的画纸上呈现出来。设想,学生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景物一一在他们面前呈现时,诗歌的主旨情感也就不言自明了。通过画画的形式,学生们在阅读课外有一定难度的诗歌时,也同样适用。“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初看这首诗,你的第一个反应:这也太难了吧。但如果让孩子们拿起画笔,水波、(菰)米、黑云、冷露、坠莲等在笔下展开时,孩子们一定会惊奇的发现,再难的诗歌,通过画面的方式表现出来,读懂它也就不再是很难的事了。当老师把学生上了色彩的一幅幅画展示在屏幕上时,可以想象当时学生是多么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创作能力有多强!再取一例:“瀚海阑干百丈冰”中的“阑干”即“栏杆”,让学生画出栏杆的形状,就不难理解其“纵横交错”之意。枯燥的文字变成了一张张可视可感的画面,试想当学生的兴趣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时,学生还会厌弃学诗吗?   3.自创学诗
  《语文课程标准(新)》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诗歌创作就是组织运用语言,激发形象思维,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性表达的文学创作活动,是思维的创新体操,在这实践过程中包含了一个人的阅读经验、思维能力、语言水平等,可以综合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当学生在学了一定数量的诗歌之后,让他们试着写诗,这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当然这样写诗是有一定的前提,教师可以拿两首主题相近的诗歌让学生阅读。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前两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显然,这是巧妙地化用了李白诗歌中的两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先让学生找出共同的意象:青天、明月、杯、酒等。按平仄押韵的规律等,当学生在进行一番深思之后,精彩的创作纷至沓来:几时月下把酒,停杯一问青天;把酒有几时,青天一明月;几时青天有,月下把酒问。学生甚至给诗歌加上核心意象:凭栏几时把酒,青天一轮明月;青天几时有,月下凭栏问。教师还可以通过确立主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询问等方法,自己去创作诗歌,观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作品做出相应的指导,这样学诗无形中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课堂必然也是充满了盎然生机。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
  在这个创新时代,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诗歌文化对于初中生来说不是太通俗易懂,学生的学习劲头自然就不会太大,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开展趣味活动,创设教学情境,让教学内容更加有趣活泼,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上提到的乱序法、画图法、创作法,都有助于增加学生学诗的兴趣,让他们在一个轻松有趣的教学活动中学习。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练中,再辅之以竞赛、PK、朗诵,入选优秀诗文集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课堂上学生问题的解决措施
  在教学改革的趋势下,初中诗歌教学活动应始终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以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诗词教学质量为终极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就学生怎样在诗歌学习中体现主体性问题来讲,我们对学生的诗歌学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应试教育下,教师不但形成了一定的教育模式,学生也形成他们的学习模式,他们自身对知识的探索能力就很低,很多学生学习诗歌的时候,就算不理解诗歌的格式和韵律,他们也不会主动去查阅资料或者询问老师,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学习,这是他们不理解诗歌的根本原因。有的学生在学完一学期之后甚至都分不清什么是诗,什么是词,这往往是他们本身不注重,加上理解不全面造成的。诗歌其实并没有学生想象的那么难,教师先引导学生慢慢地理解诗歌的基本情感,以及所表达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抓住诗歌中的情感词、如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独怆然而涕下”,以“怆然”为切入点理解全诗。然后教师补充相关的背景,这是保证诗歌学习的根本。
  (二)积累知识,学会应用
  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那么他们对诗词的领悟能力就越强,丰富的诗歌知识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背景知识以及了解一些诗人或者流派的诗歌特点。这就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内外作品,积累一定的知识量,在背诵中增加知识的积累量,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外阅读。现在,我常常让学生大量阅读有关作品,如初中阶段,苏轼、李白、杜甫等都是中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作家,那么,教师可引导他们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介绍学生观看康震老师开讲的“唐宋八大家”系列书籍,参与“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开设的互动平台,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走进经典,走进名家大师,感悟他们的学识、睿智与开阔的胸襟。在知识积累完之后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引用到语文作文中,提高作文的整体水平;让学生将从诗歌中悟出的人生哲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加强中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文本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用良好的人文素材来完善学生的人格。”完成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就是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理解、运用诗歌的文化,体会其中的思想和意境,进而促进教师的教学质量,从而达到学生在考试中也能应对自如。当然这些知识文化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与教导,教师在课堂上的趣味性教学也成为学生学习诗歌的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黄碧琦.浅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8(41):47-48.
  [2]沈国光.关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4):49-50.
  [3]甄书青.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看法[J].学周刊.2017(18):216-217.
  [4]黎英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创新路径研究[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六卷)[C].2018:5.
  [5]谭德晶.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6]黄丽琴.中学生诗歌创作能力培养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834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