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影视教育变革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康乐

  【摘要】近年来,受新媒体时代来临的影响,促使以影视类专业为典型代表的应用型学科紧跟时代发展潮流调整其专业教育模式。即便高校影视教育水平日趋成熟,但是仍无法摆脱传统媒体的局限,出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相脱节的情况,造成毕业生难以满足新媒体行业的岗位要求。如何主动迎合新媒体时代变革高校影视教育模式,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及重视。本文以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影视教育为切入点,分析了其现状和新媒体环境下对影视人才的需求,并提出具体的变革路径,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  高校  影视教育变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51-0107-03
  自新媒体时代来临,传统媒体遭受巨大冲击,历经替代性变革,造成其外在形式无法完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换而言之传媒持续更迭换代迫使我国高等院校影视类专业教育模式产生变革,即由传统走向现代及由旧走向新。由此可见,高等院校影视类专业课程中教学方法及教学体系的变革是不可阻挡的主流发展趋势[1]。同时,与其它类型专业相比,影视类专业往往需要接受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编导及制作等方面技能训练,其学习内容包括策划、拍摄及制作传统广播电视节目,侧重于培养兼顾问题解决能力及理论应用能力的单一型人才,而与新媒体环境下全方位及全流程的传媒人才培养要求相违背。鉴于此,本文针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影视教育变革路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影视教育现状和影视人才需求
  1.1高校影视教育现状
  (1)忽略实践培养。由于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社会对于传媒领域人才需求缺口持续扩大,尤其是以抖音、快手及美拍为典型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兴起,极大程度上降低影视准入门槛,为社会大众提供平等无差别的影视上传机会[2]。面对竞争激烈的现状,高等院校是影视类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仍存在着专业实践教学所占比例远远不足的问题,无法紧跟时代全媒体及融媒体的发展速度,造成毕业生步入社会后严重脱节,难以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及胜任工作岗位,严重影响影视类学生的总体输出质量。
  (2)创造培养不足。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影视类专业普遍存在学生单科专业技能突出且综合水平不足的问题,其问题形势相对严峻,例如:以影视后期制作类课程为例,部分学生仅仅停留于模仿或跟随教师操作步骤完成作品制作的阶段,其自身创新能力及创意思维远远不足,无法独立完成各种创作项目,难以利用影像手段表达自身思想。同时,即便部分高等院校贯彻落实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原则,从根源上认识到其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能力间的关系,着手于影视类专业教学变革,但是其具体实施期间仍存在着忽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问题。
  1.2影视人才需求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支持下,视频内容逐渐发展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的主角。视听市场的发展,使得就业岗位不断增多。同时,新媒体环境对影视人才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基于各大招聘网站的岗位信息角度来说,影视人才需求总结包括懂媒体、有经验、会操作三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
  (1)懂媒体。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人才需求的首要条件是懂媒体,相比传统影视人才需求,具有本质上的差异。以往高校影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往往选择电视台、传媒机构等单位来就职,相应的工作环境主要以电视和电影为主。但是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媒體层出不穷,且附带不同属性,如移动终端媒体的用户,呈现年轻化的特征,传播方式也与年轻人的特征相符,往往呈现出个性化、互动化等特征。基于影视岗位招聘需求角度而言,当下互联网媒体企业强调对网络的关注度和熟悉感,要求影视人才对网络的流行元素有着特殊的洞察力和创新力。
  (2)有经验。经验是当下岗位入职的重要门槛之一,正因如此,高校教育出现一些缺陷,分析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教育普遍侧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即使部分专业设置了实践练习,但是苦于相关工作未落实到位,使得实践缺乏时效性,或者因课程需求导致实践时间过短,也会造成高校学生在毕业之后严重缺乏实践经验,从而难以直接在毕业之后快速胜任岗位工作。同时,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大部分用人单位不愿耗费时间和资源来培训新人,更倾向于“来者能战”的员工,原因在于个人的能力和潜力无法在短时间内被精确识别,且新人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培养,这样一来既可有效降低用人风险,且可以降低经营成本,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正因如此,人才就业与单位雇佣的落差加大,人才缺乏与就业矛盾也随之加剧。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在高校教育变革发展中,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是当下高校教育重点变革发展的方向,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是毕业和就业实现无缝对接的关键 ,也是新媒体环境下影视教育变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3)会操作。新媒体环境下影视人才需求之一是会操作,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基于影视行业特点而言,制作流程各个环节紧密相关,如摄影需具备剪辑思维 、后期编辑需要编剧思维,虽在整个过程中有着明确的团队分工,但是相互之间必须精诚合作,且要严格按照流程来操作。正因如此,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协作意识和流程化思维。二是在“互联网+”时代,微传媒机构层出不穷,如微信公众号。基于新媒体平台角度来说,不断涌现一些新的栏目,如淘宝视频、微课等,使得用人需求快速增加,且对人才有着多样化的要求。这些微传媒机构具有规模偏小的特征,且处于创业发展的初期阶段。通常来说,一个岗位需要完成影视制作的整个流程的工作,使得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人才应具备多项能力,才能胜任影视工作。
  2.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影视教育的变革路径分析
  2.1合理设置课程
   在实际变革的过程中,相关高等院校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结合院校自身发展定位及发展规划,通过组织调研会议、论证会议及邀请行业专家协同论证影视类专业发展方向等方法,尝试性优化影视类专业教学模式,侧重于培养影视类人才新媒体专业技能,促使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准入要求间相吻合[3]。同时,将影视类专业课程划分为集中时间、专业教育、学科教育及通识教育等模块,大幅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个人事业及理论知识,确保其完全符合新媒体时代下传媒行业的人才要求。此外,影视类专业教学尽量以就业方向为指导,适当增加新媒体技能提升相关课程。   2.2突出核心能力
   由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影视类专业课程设置以突出个人核心能力为前提条件,客观上要求相关高等院校持续优化影视类专业的课程结构,将新媒体岗位能力要求视为参考依据,促使各个专业课程与岗位能力需求间相互对接,侧重于提升学生个人核心能力,并且适当增加实践拍摄及制作的环节,以达到培养学生影视审美的目标,大幅度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与其它专业相比,影视类专业人才就业不仅仅面向传统媒体,更面向新媒体内容制作等领域,而全面分析及科学调研新媒体岗位的能力要求,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新媒体的内容制作流程,大大提高策划、拍摄及制作新媒体节目的能力。
  2.3打造教育体系
  在实际变革的过程中,相关高等院校着力打造全流程的教育体系,尽量交叉渗透影视类专业课程,充分发挥实训新媒体综合能力的作用,通过组织多门影视类专业课程学习等方法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实践技能,有助于形成全流程及全方位的新媒体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全新的高校影视教育模式不止能集中体现新媒体时代下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更能大幅度提升学生策划、拍摄及制作新媒体节目的水平,真正意义上实现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目标。除培养学生策划、摄录及制作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专业能力外,高校影视教育专业必须侧重于培养学生新媒体平台策划及运营能力。
  除此之外,高校应增设网络与新媒体传播课程。在影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需以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人才需求为立足点,增设网络与新媒体传播课程,目的在于让高校学生全面了解在现代媒介发展过程中新媒体的作用与地位,并明确媒介的未来发展趋势。同时,借助网络和新媒体传播课程掌握一系列与影视岗位相关的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如新媒体系统设计、新媒体用户需求和心理分析技能与方法等。需注意的是在课程增设时,应兼顾理论和实践,在具体的操作中,高校影视专业教育可采取项目化教学方式,通过任务驱动方式让高校学生掌握新媒体环境下影视专业相关的内容和要点[4]。只有这样,高校教育才能借助网络和新媒体传播课程的学习,让高校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创作环境、平台等,同时也可以促进高校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使得高校学生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新要求。
  2.4丰富教学方法
  在实际变革的过程中,相关高等院校持续丰富教学方法,积极引进以翻转课堂为典型代表的新型教学理念,强调授课教师自身内容引导职责,尊重学生教学课堂主人翁的地位,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及教学平台,适当穿插新媒体相关理论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及积极性,充分发挥新型教学方法的作用,促使教学双方协同进步。同时,注重校企合作,主动开展专业实践及产出活动,以企业新型技术手段为支撑,融合新媒体运营方面内容,突出影视教育专业的建设亮点,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影视专业。
  2.5设置工作室,实现学校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催生了大量微媒体企业,使得媒体作品的发布渠道更加广泛,也为高校在校学生提供了大量工作实践机会。传统媒体环境下,学生的实践经验的获取主要是电视台、影视公司等机构来实习,且实习往往是在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阶段,使得高校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经验,同时实践内容不够深入。正因如此,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都严重缺乏工作经验。而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人才需求应具备懂媒体、有经验、会操作等能力,才能实现学校和就业的无缝对接。因此,高校教育应设置工作室来解决此类问题。在具体的工作思路中,应密切关注如下事项:一是成员选择上,应通过双向选择方式来聘用工作室成员,如教师、学生。二是制度上,高校应参照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工作室管理制度,凡是进入工作室的师生应采取双方签订协议,承接项目应及时签订合同,同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应采取项目经理负责制,确保项目高质高效地进行[5]。三是人才培养上,应采取“学徒制”,不断充实人才队伍。四是项目开展方面,项目的执行应面向校内外,校内则包括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校园视频栏目、个人视频求职简历等,校外则要面向各类媒体企业。
  高校通过运行工作室,可以吸纳更多的学生来参与实践锻炼,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得高校学生能够在学习期间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在实践中,高校学生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满足当下新媒体环境下对影视人才的懂媒体、会操作的需求[6]。这样一来,高校教育就可以实现学校和岗位的无缝对接,确保高校学生在毕业之后具有能力胜任岗位工作。总的来说,高校工作室实质上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主要作用集中体现在辅助教学、培养专业人才,但是高校工作室长期运行并发挥出作用,应构建长效且合理的制度,做到权责分明。只有这样,校园工作室才能以项目来反哺课堂教学,有效培养出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影视人才。
  3.结语
   通过本文探究,认识到新媒体时代下传媒类人才培养要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新媒体行业往往需要更多跨界且融合多样的人才,尤其是全流程制作人才。因此,相关高等院校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原则,主动迎合时代发展潮流,加大对于影视类教育变革的重视程度,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突出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有助于打造极具高校特色的影视类专业教育体系,以达到向社会持续输送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为促进我国高校影视教育水平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徐默.新媒体时代高校影视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11):208.
  [2]何晓艺.浅析新媒体时代的红色影视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J].西部广播电视,2019(05):55-56.
  [3]单珊.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影视教育变革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23):5-6.
  [4]秦燕南.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影视鉴赏教學分析[J].青春岁月,2019(31):43,42.
  [5]李晨曦.新媒体时代下的新西兰高校影视专业教育[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2):152-154. [6]王赟姝,张燕.集众家之力开创影视教育新篇章——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影视教育高层论坛”综述[J].现代传播,2016(8):151-153.
  作者简介:
  康乐(1978-),女,汉族,河北涿州人,军事学博士,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870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