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唐寅诗歌看唐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文戈

  摘 要:唐寅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诗如其人,通过分析和解读唐寅的诗歌,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唐寅的内心世界,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一个真实的唐寅搭建了桥梁。解读唐寅,同样也是在解读明朝文人的处境和精神世界,有利于明朝文学的研究乃至明史的研究。
  关键词:唐寅 唐寅诗 明朝
  一、矛盾纠结的内心世界
  唐寅,字伯虎,“吴中四才子”之首。不仅书画绝世,诗作也名垂千古。他命途多舛,仕途家庭皆失意,他的一生都活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之中,这些都反映在他诗作的字里行间。
  唐寅天资聪颖,才华横溢,书画双绝,家境殷实,16岁即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府学附生,29岁时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解元”。在科考路上顺风顺水的唐寅可谓少年得志,春风得意,此时的他对自己看似一片光明的前途自信不已,在他早期的诗作中也颇见雄心抱负。如他在诗作《画鸡》中这样写道:“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可见其充满了豪情壮志,渴望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士子心态。唐寅还有一首《题画》诗:“秋月攀仙桂,春风看杏花;一朝欣得意,联步上京华。”这首诗足见他赢得功名后的洋洋自得和狂傲心境。
  就在唐寅志得意满,幻想蟾宫折桂,会试一举夺魁之时,命运似乎和这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唐寅进京参加会试之时,受科场舞弊案的牵连,锒铛入狱。出狱归乡也受尽奚落白眼,夫妻失和,兄弟反目,命运在一夕之间惨遭巨变,所有对仕途的美好幻想和对自身理想的全部希冀都沦为黄粱一梦。此时此刻的唐寅体会到了人生的变幻无常,再加上之前家境的衰落,家人的相继去世,唐寅对人生感到了莫大的绝望。他在《秋风纵扇图》的题诗中写道:“ 秋来纸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表面写扇,实则喻己,失望悲戚之情跃然纸上。家破人亡,人心淡漠,仕途无望,尝遍了人生苦难,看尽了世态炎凉的唐寅,只得在酒色诗画中寻求慰藉,暂避着那个黑暗阴冷、令他无比失望的现实世界。
  细心分析唐寅的诗歌,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矛盾纠结。他渴望入世,毕竟对于一个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的士子来说,读书做官才是实现自身报国理想,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优且唯一途径,何况是对满腹经纶、少年得志的唐寅来言。可是唐寅已深知仕途无望,看透了朝堂的黑暗腐朽,社会的权力金钱至上,他也只能选择出世,在一片干净纯粹的精神艺术世界里守护着自己至纯的本心。于是唐寅就在入世的无望和出世的不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中痛苦失意,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唐寅的诗作中,最为世人所知的是那首《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唐寅在这首诗里营造了一个浪漫唯美的神仙境界,有酒有花,用花卖钱,不做攀贵奴,愿为桃花仙。全诗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却丝毫不减美感。“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更是一语道破唐寅的孤标傲世,不屑世俗。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唐寅潇洒淡泊的人生态度,似乎是将功名利禄视作人间粪土,可是结合他的人生经历来看,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又何尝不是壮志难酬,理想无法实现之后的故作潇洒以及强迫自己看淡名利的无奈心境。
  除了这首《桃花庵歌》,唐寅还写了许多与花有关的诗歌。唐寅的诗歌有将近一半涉及花,直接以花命题的就有数十篇,如《妒花歌》《桃花庵歌》《花下酌酒歌》等。如“昨夜海棠初着雨,数朵轻盈娇欲语”,“九十春光一掷梭,花前酌酒唱高歌”。从唐寅喜爱写涉及花意象的诗歌以及深度解读他的诗歌,能看出唐寅诗歌中的飘逸潇洒和清丽婉约的诗风,他的诗歌很有些浪漫主义色彩。唐寅诗歌中经常提到李白,李白对于他来说是精神偶像般的存在。如唐寅在《把酒对月歌》中这样写道:“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可见唐寅对李白诗歌和品行的瞻仰和仰慕之情,而唐寅的诗歌也的确有几丝李白的飘逸豪迈,以及浪漫主义诗风。
  唐寅内心对理想和现实矛盾冲突的纠结和挣扎同样也在诗歌作品中有所体现。唐寅诗歌中不仅有浪漫主义,还具有现实主义色彩。“荒村风雨杂鸡鸣,轑釜朝厨愧老妻。谋写一枝新竹卖,市中笋价贱如泥”,白描般记载了生活的窘困辛酸;“当年孔圣今何在,昔日萧曹尽已休”,讽刺现实社会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狗监犹能荐才子, 当时宰相是闲人”是对当今权贵不识人才,朝政黑暗的无情鞭笞。这些诗歌是对明朝社会和自己生活的真实记录,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又颇有几分杜甫风格。因此,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体现在唐寅的诗歌中,表现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风的交织融合。
  二、豁达真实的鲜明性格
  唐寅一生坎坷,尝遍世间冷暖,晚年贫困交加,卖画为生。纵使如此,拋却一些自怜自艾、伤怀身世的诗歌,他的大部分诗歌都写得豪迈洒脱,超然淡泊。他同李白一样,虽仍怀有襟抱未展的痛苦失意,骨子里的豁达真实、孤傲清高却从未改变。“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唐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安于贫困、坚韧不拔的美好人格属于明朝文人对自身风骨气节的自觉坚守,更属于中国古代儒家知识分子精神的世代传递。
  如果说早期的唐寅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纠结矛盾,那么晚年的唐寅在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大悲和大苦大难之后,心境渐趋平和从容,最终拥有了真正豁达的心境。他在绝笔诗《临终诗》中说:“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他将生死都看淡,将人生也悟透,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潇洒超然。
  唐寅不仅是豁达的,同时也是真实的。唐寅的真实不仅体现在他敢于将自己对朝政和社会的不满诉诸笔端,在唐寅诗歌的艺术风格上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唐寅真实的人生态度。唐寅的诗歌大多直白,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甚至诗味不浓,具有俗化倾向。这一方面是因为明朝市民文学繁荣,另一方面是因为唐寅在诗歌中加入了民歌元素。通俗平直的语言使唐寅的诗歌朗朗上口,清新自然,充满生活气息。也正因如此,这位生活在民间最底层的诗人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平易真实、自然朴素的美好形象。   唐寅的诗歌口语化特征比较明显,虽有太过直白浅陋的不足,但是胜在一个“真”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实和真情,冲出语言格律的藩篱,足以打动人心。不论是讽刺权贵还是记录生活辛酸,他的诗歌中永远有一份或源于豁达或源于自嘲的俚趣和孩童般的天真,这才是唐寅诗歌真正的魅力所在。
  三、痴情专一的爱情态度
  世人多谓唐寅风流,电影里唐寅有好几房妻子,最后也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人品娶到了貌美的秋香,可是历史上的唐寅并不风流,历史上也查无秋香其人。真实的唐寅先后共娶妻三个,原配夫人死于疾病,后娶妻徐氏,但在唐寅科场蒙冤后离去不归。后娶官妓沈九娘,九娘体贴贤惠,欣赏和爱重唐寅的才华,夫妻感情深厚,琴瑟和鸣。在艰苦的日子里,她是唐寅最大的安慰。可惜九娘终因操劳过度因病而亡。九娘的离世,对唐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也正因如此,唐寅的诗集里也增添了许多悼亡题材的作品。他在《扬州道上思念沈九娘》中写道:“相思两地望迢迢,清泪临门落布袍。杨柳晓烟情绪乱,梨花暮雨梦魂销。云笼楚馆虚金屋,凤入巫山奏玉箫。明日河桥重回首,月明千里故人遥。”这首诗可谓字字带血,句句情深,一改平直俚俗的语言,用明月、杨柳、梨花等意象加入金屋、巫山的典故,构造了一个唯美又凄清的意境来传达自己对九娘的刻骨思念和再不能相见的深切悲痛。唐寅睹物思人,用九娘用过的十样生活用品为主题,写下《绮疏遗恨》十首诗歌,他将自己的思念和痛楚都注入到诗作的字里行间,一片情深意重,令人不忍卒读。《绮疏遗恨》之针:“乞巧楼前乞巧时,金针玉指弄春丝。牛郎织女年年会,可惜容颜永别离。”这是天各一方的不甘和沉痛。《绮疏遗恨》之灯擎:“三尺银擎隔帐燃,欢愉未了散姻缘。愿教化作光明藏,照彻黄泉不晓天。”这是对这段短暂缘分的追忆,对九娘的怜惜和不舍。《绮疏遗恨》之绣床:“月沉花谢事堪伤,春树红颜梦短长。只有绣床针线在,残绒留得口脂香。”这是对九娘深入骨髓的思念和爱。这些诗作虽然跨越百年,其间真挚的深情依然令人动容,句句荡气回肠。
  在九娘离世之后,唐寅终生未娶,可见其用情至深。清朝石方洛有题墓诗曰:“多情最是解元郎,魂伴桃花冢亦香。可惜鸳鸯终独宿,何年合葬到横塘。”(《桃坞百绝》)这首诗是对唐寅痴情的最好描述。
  诗如其人,唐寅的诗作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矛盾的唐寅,一个真实豁达的唐寅,一个深情专一的唐寅。他的诗作诗歌生动质朴又富有人生哲理和生命思考,反映了有明一代诗歌语言风格的变迁,同时也侧面反映了明朝的社会风气,世间百态。唐寅的诗歌同时也反映了唐寅本人高洁坚贞的士子之气,那也是属于明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儒家知识分子的傲骨和高尚情操。因此,唐寅诗歌为我们了解封建社会文人的内心世界和明代社会、明代文学提供了素材,具有文学兼具史学的研究价值,百年以来,仍熠熠生辉,具有打动人心的不竭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伉,曹蕙民.唐伯虎诗文书画全集[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
  [2] 唐寅.唐伯虎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5.
  [3] 唐寅.唐伯虎詩选[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4] 陆时红.从花的意象看唐寅复杂的人格内涵[J].艺海,2010(7).
  [5] 钟虹.在诗歌中解读唐寅性格的矛盾体[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11).
  作 者: 张文戈,喀什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916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