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甘薯生产现状及无公害栽培技术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冯能健

  摘 要 甘薯由于含淀粉量较高,风味独特,对身体具有独特的保健作用,深受人们喜爱,是餐桌上的常用食品。为了实现甘薯绿色种植生产,对甘薯的生产现状及无公害栽培技术进行阐述。
  关键词 甘薯;生产现状;无公害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3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1.001
  甘薯属旋花科植物,是我国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在我国南方地区四季均可种植。但南方地区夏季温度高,昼夜温差小,不利于甘薯生长,较少种植,故种植主要以秋薯和冬薯为主,在气候温暖、光照充足、春季无霜地区也可发展春薯。甘薯忌积水,故常植于山坡地或半旱田,以排灌良好的砂壤土为宜。
  1 甘薯生产现状及不足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甘薯产品在市场上需求旺盛,种植面积逐渐增大,但种植过程中由于过分重视经济效益,给甘薯生产带来了隐患。
  1.1 连年连作
  一些地区由于受耕地资源、水源、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在同一田块上连年连续种植甘薯。甘薯块根膨大需要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壤条件,连作会导致土壤物理结构破坏、养分失衡、生物种群恶化、有毒物质累积等不良后果。据调查,甘薯连作两年的薯块畸形率达16%,商品率下降43%,小象甲、茎螟、斜纹夜蛾、疮痂病等病虫发生率达40%以上,严重影响甘薯的产量和质量。
  1.2 种苗长期无性繁殖
  生产上无论是群众还是种植大户,在选择种苗时都选用已广泛种植、口碑较好的品种进行扦插繁殖,从而促使带病毒的薯苗无限制扩繁,导致甘薯种质退化,产量逐年下降,甚至绝收。
  1.3 偏施氮肥,輕施有机肥
  偏施氮肥和长期施用化肥,土壤累积酸性物质多,引起土壤酸化。忽视有机肥的施用,导致土壤中缺少微生物赖以生存的有机物,使得微生物活力弱,种群恶劣,进而造成土壤板结,贫瘠化,不利于结薯。
  1.4 滥用农药
  在生产上,大部分种植户在病害发生后才使用农药,而且滥用或过量使用,甚至在防治地下害虫时使用高毒高残留违禁农药,致使产品不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或造成严重影响。
  2 甘薯无公害栽培技术措施
  2.1 合理轮作
  轮作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创造良好的结薯环境;同时也能改变病虫害发生环境,有效防治病虫害。最好实行水旱轮作,在水稻田种植。如水源缺乏的地区,可以选择与蔬菜、花生、玉米等不同类的作物轮作。
  2.2 培育健壮的无病毒种植薯苗
  甘薯种植薯苗的质量是其优质高产的关键。1)选用脱毒薯苗,通过科研单位,对要选用的甘薯品种进行提纯和脱毒,恢复品种的优良性状,然后通过苗圃复壮种植。2)薯块育苗,选取无病虫害、结薯多的株型及健壮、纺锤形的薯块作为薯种,并做好消毒处理,选择肥沃、疏松的苗圃地施足基肥种植,宜植规格为每畦二行,株距50 cm。3)苗圃假植管理。无论是薯块还是脱毒苗,种植后要保持土壤湿润,促使薯块迅速发芽生长。当苗长至20 cm时要进行摘心促进分枝,并追施腐熟人粪尿等速效农家肥或尿素。在苗生长至40~50 cm时,可割苗假植,假植苗长度以15 cm左右为宜。为确保繁殖速度,每次割苗后必须追肥一次,保证苗壮苗旺。假植时间40~50 d,苗长30~40 cm时种苗最健壮,最适宜作大田种植的种薯苗[1]。
  2.3 大田无公害栽培技术措施
  2.3.1 深耕
  甘薯是块根作物,块根的膨大需要深厚疏松的土壤及充足的肥力。一般要求耕层厚度20~30 cm。因此,种植前需对种植的大田进行深耕,充分翻晒,增加土壤通透性,消除虫源。
  2.3.2 施足基肥并起畦
  在起畦前,结合耙地施足基肥。一般每667 m2产鲜薯2 500~3 500 kg,需施农家肥4 000~5 000 kg或商品有机肥1 000~1 500 kg,结合耙地混匀撒施。根据地块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畦的大小,通常从田中间开始设畦,平均分配,到田边设置小畦。畦的大小根据田块情况、土质、种植季节、种植方式、生长期及品种等确定,一般双行种植,畦距1.3 m(包沟),畦高30 cm为宜。起畦时,将需施化肥均匀撒施于畦底,然后覆土起畦。通常每667 m2施用过磷酸钙20~30 kg,复合肥20 kg。如种植冬薯,最好选择地膜覆盖栽培,不仅可以抗寒和防草害,而且可以促进甘薯早发根、早分枝、早结薯,进而提高产量。据试验调查,地膜覆盖种植每667 m2可增产1 000~1 500 kg,经济收益显著。
  2.3.3 薯类消毒
  为确保薯苗无病虫害,必须对薯苗进行杀虫及灭菌消毒处理。灭菌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因病害造成老小苗,杀虫是杀灭薯苗携带的虫卵。消毒时,将薯苗茎部的入土部分先用40%多菌灵50倍或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浸泡10~15 min,然后再用菊酯类+阿维菌素类杀虫剂500倍液浸泡薯苗基部6~8 cm段5~10 min,然后晾干种植。
  2.3.4 栽植技术措施
  1)栽植时间。春薯宜在清明或雨水前后栽植,一般在土温稳定在18 ℃以上栽植;夏薯宜在芒种或夏至前后栽植;秋薯宜在立秋或处暑前后栽植;冬薯宜在立冬或小雪前后栽植。气候温暖,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的地区全年都可种植,但以秋、冬栽植的甘薯产量、品质俱佳。2)合理密植。种植密度决定甘薯的产量和品质,种植过密小薯占比较大,种植过疏大薯占比大,但商品薯(中薯块)产出率都低,经济收益差。生产实践证明,每667 m2
  插植3 500~4 000株为最宜,中薯块的产量最高。因此,种植时,采取双行植,畦宽1.3 m(包沟),畦高30 cm,株距25 cm的种植密度较适宜。3)栽植方法。甘薯栽植方法较多,一般以水平栽植和斜植法为主。水平植多采用双行植法,选择长为20~30 cm的薯苗,将薯苗基部的4~5节埋入约5 cm厚的土层中,充分利用易生根结薯的节位,易达高产,但抗旱弱,遇上干旱需注意灌水,才可确保高成活率;斜植法适于短苗栽插,选择长为20 cm左右的薯苗,将薯苗基部5~10 cm的斜角插入种植畦内,地上留苗约10 cm生长,薯苗入土的上层节位结薯较多且薯块大,下层节位结薯较少且薯块小,此种植方法结薯大小不均匀,但抗旱性好,易成活。   2.3.5 合理追肥
  根据薯苗生长情况,合理追施苗肥、壮薯肥和保苗肥。苗肥应以速效氮肥为主,薄施,促进薯苗生长。在植后20天左右,可见薯苗顶芽生长而没有发生分枝时施用,每667 m2用5~10 kg尿素兑水淋施。壯薯肥在植后40~50 d施用,结合松土、除草,沿畦脚两边或一边开沟撒施,每667 m2施用尿素10 kg,复合肥10~15 kg,施后覆土,保持湿润。由于甘薯后期的根系吸收能力弱,可在收获前30~40 d,于晴天下午施用保苗肥,用1%磷酸二氢钾喷施,每隔15 d喷一次,连喷两次,促使薯叶延缓老化,薯块膨大[2]。
  2.3.6 及时喷药
  甘薯主要害虫有象鼻虫、蝼蛄、金龟子、地老虎、大蟋蟀等,应坚持以防为主的防治原则,针对害虫的种类对症施药。目前采取生物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来有效防治虫害。生物防治方法是使用性诱剂诱杀雄虫,减少雄虫交尾及繁殖;化学防治措施是使用500倍阿维菌素杀虫剂分别在植前浸泡薯苗的基部和苗期每20~25 d淋浇灌蔓头一次,以杀灭象鼻虫的虫卵或幼虫。卷叶虫、斜纹夜蛾、茎螟等虫害根据虫害发生情况,可用灭扫利或康宽及时喷杀。
  甘薯的主要病害有薯瘟病、黑斑病、病毒病、疮痂病等。应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公害防治原则。主要农业防治措施:1)种薯分别用40~50 ℃的温水和50%甲基托布津浸泡消毒;2)选用抗病品种或种植脱毒苗;3)培育无病健壮苗及植前薯苗消毒等。化学防治措施:在发病初期对症用药,薯瘟病用可杀得喷洒或淋施,病毒病用菌毒清可湿性粉剂每隔7~10 d连续喷药3次,黑斑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浸种或种苗,疮痂病使用70%甲基硫菌灵1 000倍液每隔10 d连续喷药2次。
  2.3.7 做好田间管理工作
  田间管理的目的是为薯苗生长和薯块膨大创造良好的条件,以除草、松土培土、灌溉排水、提蔓等为主要措施。薯苗生长期生长较慢,必须进行除草。松土培土的目的是增加畦面土壤透气性,防止薯块外露变“露头青”或遭小象鼻虫为害。灌溉排水要根据薯苗长势和天气情况合理进行,苗期保证土壤湿润,防止干旱或浸水影响薯苗生长;结薯初期要控制土壤水分,少灌水,防止地上部徒长;薯块膨大期需水较多,必须做好排灌措施,遇干旱天气,在傍晚时薯苗叶缘下垂,应及时灌水,以浸过畦高一半即可;雨季畦沟的水高于10 cm左右,浸泡时间不能超过1 h,应立即排水。收获前20天不宜灌水或积水过多,会严重影响甘薯的品质及储藏。提蔓或翻蔓是甘薯田间管理最重要的措施,主要目的是抑制茎叶徒长,促进养分向根块转化,提高薯块产量[3]。
  3 结语
  当前甘薯生产现状及不足主要表现在连年连作;种苗长期无性繁殖;偏施氮肥,轻施有机肥;滥用农药等。针对这些问题,甘薯生产应采用无公害栽培技术措施,即应当合理轮作、培育健壮的无病毒种植薯苗,还要按照大田无公害栽培技术进行种植和生产,以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
  [1] 陈香艳.鲜食型甘薯烟薯25的引种及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8(5):231-233.
  [2] 吴文星.甘薯露地无公害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8(7):42-44.
  [3] 唐洪杰,王周亮,徐玉恒,等.鲁南薯区紫甘薯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8(2):191-194.
  (责任编辑:赵中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922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