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莫言《白狗秋千架》中秋千架的意象解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崔婷伟

摘 要:《白狗秋千架》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早期代表作品之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首次发表时的题目为《秋千架》。尽管后来在题目上又加了“白狗”这一不论是在小说情节发展,还是意义蕴含上都十分重要的元素,但是“秋千架”作为导致小说人物暖的悲剧命运的直接因素,其地位和寓意不容忽视。本文从摇摆的态度、生命的活力以及命运的无常三个方面试分析秋千架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 秋千架 摆动的态度 生命的活力 命运的无常

《白狗秋千架》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创作于1984年的一万余字的短篇小说a,属于莫言的早期代表作品之一,历来在学界享有较高评价,莫言对“高密东北乡”这一文学世界的构建正是始于这部小说,它曾获得1988年台湾“联合文学奖”,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电影《暖》也斩获16届东京电影节“金麒麟奖”等诸多奖项,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白狗秋千架》最初发表于1985年8月《中国作家》时的题目为《秋千架》。b题目在后来又加上了“白狗”这个重要元素,因为“白狗”不论是在小说情节发展还是意义蕴含上都是十分重要的c,但是“秋千架”作为导致小说人物暖的悲剧命运的直接因素,其地位更为核心,所蕴含的寓意也更为丰富,且不容忽视。

《白狗秋千架》这篇小说的故事简单而悲伤,短暂却意蕴悠长。从农村考上北京一所大学并在毕业后留校任教且已有未婚妻的“我”,在还乡的途中邂逅了被繁重的劳作和灰暗的生活摧残得邋遢又粗俗的初恋暖,而十年前的暖原本是一个亭亭玉立能歌善舞的女孩,却在跟“我”一起荡秋千时,从突然断了的秋千架上跌进了刺槐树丛被刺瞎了一只眼睛;残疾的暖后来嫁给了一个粗鄙暴躁的聋哑人,又生下三胞胎聋哑儿子,被命运折磨得无可奈何的暖在“我”即将离开时,在高粱地里希望“我”给她一个会说话的孩子,故事在暖提出要求后戛然而止。由上可知,突然坏了的秋千架是造成暖的悲剧命运的元凶,也是造成她人生转折的开始,尽管它不如白狗在小说中出现的频率高,但是它的背后同样潜藏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一、摇摆态度的象征

正如《白狗秋千架》中白狗的守候象征着暖的守候,秋千的摇摆则象征着“我”的态度的摇摆。首先是“我”在愧疚与逃避中摇摆。原本如花似玉有着美好明天的暖,正是在“我”的央求之下才去荡秋千,才会被刺瞎一只眼睛,因此“我”对此充满愧疚。但是当在大学头两年给暖写信而没有收到回信后,此后近十年间便不再理会暖,没有想过暖为何不回信,她过得怎么样,甚至是否还活着……就连在和父亲聊起故乡的人和事而感慨的时候,也从未想过询问一下暖的情况。于是就在“你不说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的情况下,“我”在北京上学、工作、谈恋爱(或许暖的不回信正是他想要的结局)。就连这次还乡,也是在父亲的屡劝之下才“终于下了决心,割断丝丝缕缕,回来了”。当“我”在石桥上与暖不期而遇时,暖原本皎皎如星的双目因为一只眼睛的残缺而在脸上造成了凄凉古怪的表情,再加上暖在炎热的天气做着十分繁重的体力活,让“我”无法不生出愧疚。可是在几句交谈中受到暖的揶揄讽刺后,之前的愧疚便荡然无存。当“我”听说暖嫁了个哑巴后,心里又生出来些许愧疚,在亲眼看到暖被暴躁的哑巴丈夫“蹂躏”时“我”的愧疚加重,但是在接受哑巴回赠的刀之后,立刻觉得“他虽然哑,但仍不失为一条有性格的男子汉,暖姑嫁给他,想必也不会有太多的苦头吃”。由此忘了先前看到哑巴下流、粗暴、腌臜的面孔。走着走着,“走到桥头间,已不去想她的事,只想跳进河里洗个澡”,愧疚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在高粱地里听到暖亲口哭诉她凄惨的婚后生活时,愧疚再次涌上心头。当暖最后提出给她一个孩子的要求时,小说虽然戛然而止,但是无论“我”答不答应都难以摆脱在“愧疚”和“逃避”之间的摇摆:假如答应了暖,看似是对暖的弥补和拯救,但是一旦暖真的懷孕,后面的事情就更加复杂,同时也是对未婚妻的背叛;假如拒绝了,暖说“你不答应就是害死了我了”,他会背上更沉重的负罪感。

其次,秋千架也象征着“我”对暖在爱与怨之间摇摆。“我”和暖既同村又同学,“我”会吹笛,暖会唱歌,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然而随着仪表堂堂的军官蔡队长的出现,暖的注意力和爱慕之情发生了转移,并且当面说出“他不要我,我再嫁给你”这样伤“我”自尊的话,很自然让“我”对暖产生了抱怨,不过此时是那种情侣之间吃醋似的又爱又恨。随着参军愿望的破灭,“我”对暖重新发起爱的攻势,央求她在寒食节后的月夜里荡秋千,但是却没想到这次荡秋千会是这段感情走向终结的起点。于是“我”愧疚、悔恨,对暖既有不舍和怜惜,又有不忍和嫌弃,既有负罪,又想逃避,从此陷入了对暖的爱与怨的摇荡之中难以摆脱。

最后,秋千架还象征着“我”和作者莫言对故乡——高密东北乡在爱与恨之间摇摆。故乡是“我”生活了近二十年的地方,也是“我”想尽办法努力逃离、走了十年不想再回来的地方,是有着“我”熟悉和思念的人和风景的地方,也是有着“我”不想再承担的繁重劳作和不想再面对的人的地方。“我”既为自己成功走出故乡而感到庆幸,又为久未还乡而感到不安。“我”对故乡的复杂情感看似是因为“我”在《白狗秋千架》这篇小说中特殊的人物关系而造成的特殊案例,实际上也是莫言对自己故乡复杂情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一代“农裔”知识分子对自己故乡复杂情感的真实写照。d正如莫言自己所说的一样,他对高密东北乡这块“耗干了祖先们的血汗,也正在消耗着我的生命”的土地“充满了仇恨”,为此他幻想“假如有一天我能离开这块土地,我决不会再回来”,但现实情境却是三年后他回到家乡时,“心中却是那样激动”,由此也促使他认识到对于生养他的这块血地“你可以爱它,也可以恨它,但你无法摆脱它”e。

二、生命活力的象征

秋千架即秋千,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那时,我们的祖先为了谋生,常常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而至于用于娱乐嬉戏的秋千春秋时期在我国北方就有了。《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在汉武帝时期,“秋千者,汉武帝后庭之戏也”,是为了“祈千秋之寿”,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寓意和目的。而从唐代起,秋千的流行不仅更为普遍,清明寒食前后还成了秋千游戏活动的特定时间,与祭祀、春游、踏青、蹴鞠、牵勾、斗卵等一系列体育活动共同组成寒食、清明重要的民俗活动。杜甫的《清明二首》曰:“十年墩跷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就描写了清明、寒食节处处蹴鞠,家家竖秋千的盛况。此时已是立春之后,天气回暖万物复苏,人的生命力也随着大自然而复苏、勃发,而荡秋千正可以涤去烦闷、锻炼身体,增强身心活力。

小说中“我”央求暖一起去打秋千正是在寒食节之后,此时的“我”十九岁,暖十七岁——“婷婷如一枝花,双目皎皎如星”,“我”会吹笛,暖能歌善舞,且都春心萌动,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我们”在春天月夜的秋千架上快乐得仿佛“上了天”,生命的活力也达到了顶点。而秋千断了,两人的生命从此便就缺少了活力。瞎了一只眼的暖再也没有从前的自信和快乐,不仅彻底告别对蔡队长的爱恋和入伍的期待,而且连原本退而求其次的“我”,甚至更一般的男子也配不上,她嫁给了附近村子里一个野蛮暴躁的聋哑人,生下跟她丈夫一样聋哑的三胞胎儿子,每天干着繁重的农活……命运的折磨使得暖不再有梦幻的期待和幻想:“这就是命,人的命,天管定,胡思乱想不中用。”她心中有苦却只能对着陪伴的白狗倾诉,她的生命也像白狗的毛色一样苍白枯槁了。而“我”虽然考上了北京的大学还留校任教,看似飞黄腾达实则变得苍白懦弱,不仅在得不到暖的回信后将其抛诸脑后不再过问,而且十年都没有勇气还乡查探,在逃避中过得“轻松,满足”而“幸福”,在父亲的再三要求下才下定决心回去看看;而在目睹了暖生活的惨状之后不仅没有任何补救的想法和措施,还一再安慰自己“独眼嫁哑巴,弯刀对着瓢切菜,按说也并不委屈着哪一个”,“想必也不会有太多的苦头吃”。连在穿不穿牛仔裤这样的小问题上,他居然都犹豫不决还撒了谎。在高粱地里见到等待的暖时,他居然“身发紧发冷,牙齿打战,下颚僵硬,嘴巴笨拙”,再也没有当年明知暖心里爱慕着比自己优秀的男人却仍然努力争取的勇敢和活力。因此,秋千架也是生命活力的象征。

三、命运无常的象征

秋千成为女性生命形态的表达是在唐诗宋词中就有的传统,f《白狗秋千架》这篇小说中突然坏掉的秋千架就是女主人公暖变幻无常的命运的象征。本来与心爱之人在春天月夜下荡秋千是件浪漫甜蜜的事情,然而作者写道:“秋千架,默立在月光下,阴森森,像个鬼门关。”摆动起来的秋千使“我眼前交替出现田野和河流,房屋和坟丘”,暖的命运也像秋千高高升起后迅速降落一样,从快乐得“上了天”的顶端跌进了灰暗的深渊。原本暖有着出众的外貌和才艺,如果没有破相,“没准儿早成了大演员”,然而她在十七岁花一样的年华时意外成了“个眼暖”;生下三胞胎又聋又哑巴的儿子后她祈求老天“哪怕有一个响巴,和我做伴说说话”,但是希望又再次落空;十年未见的“我”的归来和探望,让她果断采取向“我”求种的行动……

“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在其名作《项链》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是多么奇怪,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成全你,也可以败坏你。”g暖的经历正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但是仔细思考小说中除了暖之外的人的命运也充满未知和变数。首先小说中写到十年前“我”和暖有机会通过当兵改变命运,但最终落了空。后来考大学又成了“我”进入城市的途径。然后,“我”的父母在“我”求学离开家乡后,搬迁到外省“我”哥哥处居住。还有“三中全会后,农民生活大大提高了”,这句话更是说明个人尤其是农民的命運充满被动和不确定。因此暖坎坷无常的命运是无数农村女性乃至无数人的命运的缩影,所以在这篇小说中秋千架也是命运无常的象征。

四、结语

“如果在世界上给短篇小说排出前五名的话,莫言的应该进去。”h这是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对莫言短篇小说的评价,由此可见莫言短篇小说水平之高的同时,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他对作品中每一件事物的描写都有其特殊的用意,尤其是对作为《白狗秋千架》这篇小说题目中仅有的两个意象之一的秋千架。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发现秋千架有着摇摆的态度、生命的活力以及命运的无常等多重象征意义,由此也启发我们在阅读莫言以及其他作家作品时要培养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领会作品的魅力。

a 莫言:《白狗秋千架》,《中国作家》2012年第21期,第24-31页。

b 莫言:《秋千架》,《中国作家》,1985年第8期,第135-144页。

c 肖楠:《邓建琴.管中窥豹——〈白狗秋千架〉中白狗形象分析》,《青春岁月》2013年第5期,第27页。

d 田丰:《农裔知识分子: 新时期以来游离于城乡之间的他者——以〈白狗秋千架〉〈高老庄〉和〈风雅颂〉为例》,《宁夏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第179-185页。

e 莫言:《我的故乡与我的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2期。

f 赵丽萍:《唐诗宋词中的秋千意象及其文化内涵探究》,《长治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8期,第36-38页。

g 莫泊桑:《项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版,第277页。

h 莫言:《白狗秋千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封面一。

作 者: 崔婷伟,硕士,现就职于锦州医科大学图书馆,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99211.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