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字经济背景下推进成渝地区政务服务一体化发展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外禾

摘 要:数字经济背景下推进成渝地区政务服务一体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障碍需要构建成渝数字网络云平台建设,全面推进“网上办”;应用“区块链”技术打破“信息孤岛”,整体推进“快速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推进“简约办”;建立科学的评价和奖惩机制,积极推动“公平办”;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建设,持续推动“阳光办”。

关键词:数字经济;成渝地区;政务服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1.03.015

文章编号:1009-6922(2021)03-85-0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既是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的重大使命,也是成渝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数字经济背景下,加快成渝地区政务服务一体化发展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数字经济背景下成渝地区政务服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

(一)成渝两地各自推进数字政务平台建设

成渝地区政府各自建立“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数字政务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其中,2019年四川省政务平台累计办理行政审批事项5824.3万件,办件平均提速65.81%。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累计完成交易项目7.56万个,成交金额达到9362.37亿元,节约资金446.42亿元。重庆市建立“渝快办”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办事人只需通过“实人+实名”身份验证就可在手机上办理审批服务事项,实现“指尖触达、掌上通办”,目前用户数量突破1000万,每天网上办件约10万件,网上办件量累计已超过5500万件。

(二)成渝两地各自深化网上行政审批改革

2017年12月1日,四川正式开通四川政务服务网,省、市、县三级一个平台、一张网,持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均可在网上办理,兑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的承诺。重庆以“全渝通办”为目标,不断深化网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基本实现全市政务服务“全域一张网,审批一标准,监管一系统”。截至2020年6月底,重庆市网上办件量已超过1500万件,大部分审批事项办理环节大幅缩减,单项审批时间普遍压缩一半以上。目前,重庆网上可办率达96.3%,办理时间平均压缩72%以上。

(三)成渝两地合作推进政务服务一体化建设

成渝地区在大数据、公共资源、电子政务等方面签署合作协议,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体化发展。2020年5月13日,四川省大数据中心和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数据协同发展合作备忘录》;2020年5月18日,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与四川省政府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20年7月2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共同举行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合作签约仪式,在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加强数据共享利用、推进线上“一网通办”等六个方面开展合作。

(四)成渝两地合作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

成渝两地已经在教育、医疗卫生、体育、交通、政务等领域构建机制、开展合作,不断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如在医疗卫生领域,跨省异地就医直接联网结算;药品价格及医用耗材招标采购互通;药品、医用耗材挂网信息共享;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协同;医保信息平台共建等。如在住房公积金办理方面,成渝两地已初步建立跨区域转移接续和互认互贷机制,职工在成渝地区间转移住房公积金由“两地跑”变为“一地办”,实现了“账随人走、钱随账走”。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成渝地区政务服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数字网络一体化未全覆盖导致网上办理速度慢

由于数字网络一体化未全覆盖,不同部門使用的行业软件不同,在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开发利用上存在不想、不敢、不会共享开放的问题,这导致信息重复报送、工作效率低下。成渝网审平台缺乏验证、比对等辅助系统和历史数据的支撑,部分原有的行政审批系统还需同步使用,部分国家部委延伸下来的系统也有待进一步对接,这些既客观上加大了工作人员的负担,也减缓了办理速度。

(二)部分乡镇和村级数字网络便民服务平台形同虚设

成渝两地区县、乡镇级政府大数据运用尚处于“跟跑”阶段,大数据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应用,数据资源体系亟待加快构建和完善。部分乡镇和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存在设施建设不到位、服务范围较狭窄、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信息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如成渝网审平台证照打印、网上收费等功能缺失,这使得便民服务平台利用效率低,形同虚设。

(三)一些部门对数字网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识不足

一些部门对数字网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识不足,导致审批事项进驻网络服务大厅的阻力和难度较大。比如,有的单位的审批职能分散在各个内设机构中而没有集中到一个审批科室,于是出现审批事项和审批工作人员进驻网络服务大厅不到位的现象;有的单位进驻一些无关紧要的项目到网络服务大厅,反而降低了行政效率。

(四)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存在盲区

因为部门网上审批使用的是专网,审批封闭运作,而网上审批系统对接、融合需要时间,这导致审批部门“双轨运行”“事后录入”等问题突出,同步监督流于形式。传统网上办理事项对审批部门及时回应网上申请件和按时审批没有设置有效的提醒、监管功能,也没有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这导致网上办事效率依然不高。

(五)社会数字征信系统不健全

因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尚不完善,所以社会诚信意识不强,守信激励不足、失信成本偏低,履约践诺、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于是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相对人之间互相不信任,“奇葩证明”太多。如传统网上办理事项,现场勘查必须先到实体大厅递交材料,待审批部门现场勘查完毕并出结果后,才可以连同其他申办材料一起上传网上大厅,无法实现零次到场。数字征信系统不健全给一些新的官僚主义作风提供了滋生土壤,群众遇到问题无法及时向部门寻求帮助,部门也无法第一时间将意见反馈群众,导致沟通不畅、办事不顺。

三、数字经济背景下成渝地区政务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成渝地区数字网络云平台建设,全面推进“网上办”[1]

1. 完善成渝地区数字网络服务体系。按办公自动化、服务便利化的要求,加快成渝地区数字网络服务体系云平台建设,实现“一站通”架构。网上行政审批系统要结合成渝地区大数据云平台、区(县)行政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公共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四级实体服务大厅,建成省、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或五级网上行政审批系统,构筑全天候网上“政务超市”。

2. 加快县(区)级智慧政务中心建设。地区和县(区)级政务服务中心以智慧政务建设为重要抓手,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建设。结合网上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的需要,在行政审批的各窗口配备高拍仪、扫描仪等电子录入设备,保证网上审批电子资料的快速生成。

3. 完善乡镇便民服务功能。加快乡镇服务的服务网络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搭建起上下互通和横向联动的便民服务网络系统平台,实现信息化、自动化办公。

4. 推进村级服务窗口建设。结合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要求,主动对接乡镇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利用共享的网上政务服务资源,重点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领域为村民提供便捷高效的综合服务。

(二)应用“区块链”技术打破“信息孤岛”,整体推进“快速办”

1. 整合政务数据资源。各部门要树立“线上互联网、线下物联网”的理念,通过应用数据交互、数字证书、数据中心等“区块链”技术及平台实现部门系统互联互动,在数据层面打破“信息孤岛”。

2. 优化审批事项流程。对各部门现有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审批流程进行全面、详细摸底,模拟各种行政审批事项的申办情景,打造一个覆盖所有事项情景的数据后台。通过智能关联、自动辨识、范例指导、精准定位等方式实现个性化、精细化服务。优化审批服务事项内部流程,让群众网上办事只需要跟随系统引导即可轻松完成整个流程的操作。[2]

3. 建立和完善“互联网+”联审联查制度。成渝地区纪检监察部门、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及相关审批部门要通力合作、紧密配合,研究制定系统管理、程序管理、审批管理等制度,建立巡查、超时备案、联席会议、培训、考核通报等制度,杜绝违规操作,封堵审批漏洞。如建立“红灯”提醒功能,对每个办事环节进行监察督办,保证高效办结各类网办件。并通过亮灯情况建立审批进度数据库,完善系统统计功能,实现有效管理、科学决策的目标。

4. 构建“菜单式”服务体系。各级行政服务中心要坚持主动服务的理念,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化技术为载体,为群众构建线上线下“全程跟进、贴心服务”的“菜单式”服务体系。多方收集意见,反复测试,确保办事流程合理、顺畅;通过问卷互动、范例指导,智能辨识办事材料;通过系统实时交换意见,审批部门两个工作日内完成预审,如预审不通过,群众在网上即可查看未过审原因;行政审批大厅设置网上办理体验区,配齐设备,专人指引。

(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推进“简约办”

1. 建立新型政府运行模式。遵循“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原则,建立数字型政府运行模式。综合运用数字化战略、数字化组织、数字化业务、数字化设施,推进成渝地区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数据融合、业务融合,解决部门间多头决策、分散管理、重复执法及权力部门化等问题。

2. 建立成渝地区县(市、区)级政府协调“责任清单”领导小组制度。在此制度下,依法规范各行政协调主体的行为,规范行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规范协调机构设立条件、审批程序,细化、量化各部门职责。

3. 建立部门“数字清单”制度。在推出标准化办事指南的基础上,按照减环节、减材料、减费用、减证明的原则实行“一次告知、一表申请”,并通过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共享调度流转、使用电子证照等方式逐步实现无纸化办理事项。

4. 厘清政府部门权责边界。全面梳理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各级行政审批事项,制定“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监管清单”。厘清政府层级间、部门间的权责边界,真正做到群众办事“找谁都一样、谁找都一样、找哪都一样、哪找都一样”[3]。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和奖惩机制,积极推动“公平办”

1. 完善政务服务评价制度。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服务绩效由企业和群众通过服务评价、服务监督、公开公示、开辟数字网络政务服务评价专栏等方式来评判,以此倒逼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首先,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比如引进关键业绩指标(KPI)来简化绩效考核过程。其次,对绩效考核标准进行分解、细化和量化处理,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最后,合理运用绩效考核结果。考核结果与政务人员的晋升、评优、评先挂钩;考核结果不良的要进行相应的处罚。

3. 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用数据和事实说话,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4]注重处理好挺纪在前与“容错纠错”的关系,在事前、事中、事后最大限度保护和教育干部;处理好容错与纠错的关系,引导干部既勇于担当、大胆创新,又注意改正错误、少走弯路;处理好事前监督与事后认定的关系,对问题复杂、有较大改革风险的创新项目要强化事前监督,做好风险防控;对因改革创新而出现失误的干部,要秉着依法依规的原则,科学运用数据和事实进行事后认定,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干部。

(五)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建设,持续推动“阳光办”

1. 加强诚信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政务人员诚信、守法和道德教育,编制政务人员诚信手册,将信用建设纳入政务人员网络培训和领导干部进修网络课程,加强政务人员信用知识学习,提升政务人员信用意识。

2. 打造阳光政务。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能通过个人现有证照证明、能采取申请人书面承诺方式解决、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一律取消。对必要的证明要加强互认共享,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举证,杜绝政务服务过程中的“吃、拿、卡、要”现象,确保群众受到依法、公正、透明、高效的政务服务。

3. 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成渝地区各级行政部门要建立政务失信记录数据库,根据失信行为的影响程度,书面说明具体失信原因并限期加以整改,对造成政务失信行为的主要负责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异议、投诉制度,对市场主体提出异议的信息,信息提供和采集单位要尽快核实并反馈结果,经核实有误的信息要及时予以更正或撤销。探索扩展失信记录信用修复渠道,建立信用权益保护和信用修复机制。

参考文献:

[1]陶勇.协同治理推进数字政府建设:《201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解读之六[J].行政管理改革,2019(6):71.

[2]陈炳,方海宾,赵文文.政务中台在数字政府建设中的作用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9):135.

[3]刘东豪.大数据改革“禅城经验”成标杆[N].珠江时报,2018-01-03(2).

[4]张歆.大数据时代遏制“四風”问题研究[J].今日财富,2020(12):1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08622.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