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场域视域下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尹凯 孙旭春

摘要:基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受到学生主体、教师主体、高校场域、社会场域等现实主体及场域的影响。本文在场域视域下对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影响、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朋辈心理辅导路径进行创新,旨在促进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平衡发展与良性互动。

关键词:场域;朋辈心理辅导;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5-00-02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场域”一词,并将其理论普遍运用于社会研究及分析的基本单位。“场域”是一种包含他人行为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客观关系构型或网络[1],每个人的社会行为都受场域的影响,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教育也在其影响下取得了卓然的成效。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是指高校让年龄相仿,学习、生活及工作背景相似[2],能够协助相互沟通的人通过分享信息、技能及观念,达到教育目的一种教育方法。相比于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朋辈心理辅导具有服务范围广、易于被接受[3]、发现问题及时等特点。从布迪厄的场域视域看,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场域是由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单元场域协同发挥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同时,社会还存在其他不同的子场域,它们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相互影响,最终形成整个社会网络[4]。

在教育部印发的有关发展高校心理健康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高校要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的高校心理健康辅导机制,形成学校、学院(系部)、班级为单元的不同层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其中学校层级的心理辅导主要为预防保健,学院(系部)层级的心理辅导主要为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班级层级的心理辅导主要针对严重问题研究治疗方案,及时处理心理危机事件[5]。三个层级的心理辅导都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为目标,由于各自层级范围的不同,心理辅导的工作重点不同,有利于发挥出不同层级的作用,并最终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心理观念的总目标贡献应有的力量[6]。尽管朋辈心理辅导在当今高校中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高校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其模式构建在近年来历经巨大的更新变化,但因其在我国正式实施时间较短,渠道仍然相对闭塞。基于场域理论,研究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创新,聚焦于高校心理辅导教育这一场域,创新性地推进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开展,增强高校朋辈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广泛性,并让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更好地适应场域下的心理教育工作,同时构建高校风清气正、健康清朗的文明环境氛围,充分发挥朋辈互助的主客体优势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场域视域下面临的巨大挑战。

1 场域对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场域的影响

对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场域与高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子场域的关系进行分析,是进一步创新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重要前提。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场域相互作用于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场域效果,场域视域下大学生承担着来自就业、学业、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的压力,其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大学生在参与自我表达和群体交流的过程中,心理的不正常变化可能导致行为的偏差,经常会表现出自律意识匮乏、从众心理较强等现象。创新场域视域下的大学生朋辈心理教育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选择,其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1 学生主体:丰富大学生朋辈心理教育理论与实践渠道

借助场域提供的相关网络媒体平台与资源,一方面有助于创新高校朋辈心理教育模式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理论探索,极大地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另一方面能够进一步丰富高校育人的形式与内容,为朋辈心理辅导员提供相关技术与知识支撑,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模式重要的补益作用,完善高校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建设,提升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质量。

1.2 教师主体:建立灵活性、互动性、多样性的创新型心理辅导模式

多数高校设置专门的朋辈心理咨询机构,因其朋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单一、内容片面,外加许多学生迫于自尊心不愿主动寻求帮助,致使机构利用率不高。当前多数高校的朋辈心理辅导趋向于模式僵硬的理论灌输辅导,更多的是被动地等待学生前来咨询,忽视与场域的有机结合,创新场域视域下高校朋辈心理教育模式,将心理辅导内容泛化,有效利用互联网等媒体渠道,与时代特性接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让心理辅导走出心理咨询室[7],更加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达到预期的心理咨询效果与目的。

1.3 高校教育场域:提供系统的技术支持,建立系统的监督反馈机制

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心理咨询时能够系统地应用场域视域下海量的数据与革新的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高效的朋辈心理辅导,吸引大量学生参与其中,达到双赢效果,实现“预防+治疗”一体化。传统的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缺乏一套系统的监督管理与评价反馈机制,而探索创新场域视域下高校朋辈心理教育模式要从适用领域、实施方法两方面进行,结合场域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采用系统的监督反馈机制做到事前预防、事后及时治疗的一体化,探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充分发挥场域视域下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实践意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主体性开拓新的思路[8]。

1.4 社会场域:解决心理辅导供需不平衡矛盾

我国高校心理辅导教育时效性差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大学生心理教育机构心理辅导员水平普遍低,数量严重不足。由于学生遇到问题时更容易与同龄人倾诉交流,因此创新型朋辈心理辅导应加大选拔培育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力度,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弥补高校专职心理辅导员的不足,并且满足高校学生对心理辅导的多样化需求,真正深入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2 场域视域下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现状

2.1 朋辈心理辅导场域与高校教育子场域冲突

目前,我国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大多依赖于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或心理健康协会等自发进行,由于受學校教育子场域自身限制,朋辈心理辅导在进行过程中缺乏制度约束,同时受到资金、资源、设备、场地的限制,大大影响了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2.2 朋辈心理辅导场域与社会子场域冲突

由于朋辈心理辅导是由国外传入的,各大高校根据理论展开一系列实践,面临严重的社会子场域冲突。部分高校盲目跟风,导致朋辈心理辅导场域无法与我国社会子场域相适应,迫于环境、资源、资金、设备等外界条件及内部参与情况的压力,朋辈心理教育在学生需求与社会发展之间难以取舍。如何将朋辈心理辅导本土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3 朋辈心理辅导教育缺乏完备的管理机制

现阶段,我国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缺乏完善的培训机制、有效的激励制度及专业的监督体系。这导致朋辈心理辅导缺乏针对性,非专业的朋辈心理辅导机制仅仅能解决学生的基本心理问题,对于严重的心理问题束手无策,收效颇微。学生长期自发进行朋辈心理辅导,因而不能很好地担负起应有的心理辅导责任,且缺乏激励机制导致参与积极性偏低。

3 场域视域下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路径创新

场域视域下,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必须探寻一个效果显著、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新模式,真正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作用。高校学生在个人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供需不平衡现象无法得到及时缓解。同时,在社会场域中,尽管政治场域在政策上为宏观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模式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创造了环境,但依旧需要社会各个不同的子场域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现实需求,基于场域视域创新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模式。

3.1 学生个体回应

学生个体调整与重构心理健康习惯,积极与场域视域下高校朋辈心理辅导保持协调。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本质是引导学生自觉养成健康良好的心理习惯,保持心理健康,因此学生主体应该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适应变化的场域环境,不断调整不健康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始终与场域保持一致[4]。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价值观,从身心对自我进行准确定位,注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适应新的场域环境,积极获取高校朋辈心理辅导,促进良性互动。

3.2 朋辈心理辅导员主体建构

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主体认知与科学培育,丰富朋辈心理辅导员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切实增强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时效性。高校建立完善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育体系,基于场域视域,定期从学生或年轻教师中选拔人员进行朋辈心理輔导,并严格要求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品质、性格、成绩等。经过科学培养的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优秀的品格、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人际沟通交流能力、认真的工作态度、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及一定的心理辅导专业技术。通过与学生线上线下的沟通,以心理辅导教育的方式解决处于萌芽阶段的心理问题,建立心理健康变化调查表,增强朋辈心理辅导的效用。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多元化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各朋辈心理辅导员应相互学习,积累解决大学生新问题的经验方法,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主体队伍构建。

3.3 高校场域建构

高校亟须构建良好的朋辈心理健康辅导场域,加强高校各机构之间的协同作用,构建生态式心理辅导环境,充分发挥研究管理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宿舍、校园、心理辅导机构等各相关机构的相互联系与合作,积极借助朋辈心理教育网络及一切可用的绿色资源开展多种普泛化、趣味化的活动,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学生获得更完善的心理咨询体验,将倾听、沟通、陪伴作为首要原则,凸显朋辈心理辅导的人性化、自由化、情境化。

加强高校线上与线下场域建构。线上创新采用“一对一”的朋辈心理辅导模式,通过场域帮助高校大学生“零距离”发泄内心情绪。不断完善和健全朋辈心理辅导健康引导机制,建设以预防为主的互联网心理保健网,定期进行线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开通朋辈心理辅导匿名聊天窗口,方便学生通过媒体平台一对一进行心理辅导咨询,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心理交流桥梁。线下进行面对面交流,开通朋辈心理咨询热线与讲座,根据学生个人心理特点,准确把握其心理问题,帮助其提高应对困难的适应能力与承受能力。建立朋辈心理健康社团,朋辈心理辅导不局限于线上线下的一对一模式,社团内部定期开展倾诉会,学生可以在群体中提高心理健康素质,通过自愿倾听与诉说,学会换位思考,倾听他人的心声,社团内部可通过心理剧表演、电影观看、网络交流等方式促进社员心理健康发展。

3.4 社会场域建构

学生主体不积极、朋辈心理辅导场域不完善、高校心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是当前我国高校朋辈心理辅导面临的困境。基于此,国家要重视政治场域构建,进行宏观指引与调控,发扬朋辈心理辅导教育的优势,促进心理辅导人员合理流动。要通过构建社会场域以扩大高校朋辈心理辅导自主权,重视场域构建,加强朋辈心理辅导监督管理建设,建立良好的监督机构与评价机制,积极提供高校、社会、政府、专家联合的交流反馈平台,完善朋辈心理辅导的配套设施。同时要重视高校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个性化发展,充分考虑和理解朋辈心理辅导本土发展经验不足的事实,提升心理辅导教育质量,注重为学生提供基础保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朋辈心理辅导,促进高校学生的自我完善与全面发展。

4 结语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缺乏完善的培训机制、有效的激励制度及专业的监督体系,导致朋辈心理辅导缺乏有效性和实效性。如何建立灵活性、互动性、多样性的创新型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切实增强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广泛性,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基于场域理论,高校要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逐步完善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育体系,全面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各机构之间的协同育人作用,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这是高校不断创新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有效途径,也是丰富大学生朋辈心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 王欣涛,于超美,叶威惠.高校学生军训的群体心理研究与组织实施[J].北京教育(德育),2013(09):59-61.

[2] 赵法茜.当代大学新生面临的适应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4.

[3] 王筱旭.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朋辈教育引导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7):200-201.

[4] 肖俊倩,刘玥,杨爽.基于场域理论的高校毕业生求职环境及其改善路径[J].教育评论,2017(09):61-64.

[5] 成静.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6] 李存峰,王承清.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07(06):118-120.

[7] 钟玲会.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8] 刘思彤.大学生朋辈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尹凯(1980—),男,山东曲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孙旭春(1978—),男,山东莱州人,博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17039.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