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严师新解:内涵、误区及培养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赵力慧,魏善春

[摘要]严师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词语,却满足了新时代教师发展的诉求。严师应是在符合职业规范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立足关怀与爱,对自我与学生严格要求,同时能够为学生所敬畏,并促进学生健全发展的教师。当下,人们对这一概念在对象、价值、实践和情感角度仍存在错误认识,导致其不断被误解。而深入分析会发现,严师有其独特魅力,能够持续地在知、情、意、行四方面带领学生求“真”,始终是一个让学生可尊可敬的教师。

[关键词]严师;教师;師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6-089-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6.0152020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于2021年3月起正式施行。该规则首次对教育惩戒的概念进行界定,在确证教育惩戒合理性的同时,也规范着教育惩戒的运用[1]。基于此,我们不得不反思应构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形象——“严师”。在现今社会,教师的崇高地位不复从前,学生辱骂、殴打教师的情况屡屡出现,家长状告教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就导致某些教师宁愿选择让学生放任自流,也不敢严加管理。在新时代背景下,“严师”有其独特的价值底蕴,识其内涵、辨其误区、寻其路径,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严师的内涵及价值

(一)传统意义上的严师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师道尊严是长期教育实践积淀的教育智慧[2]。严师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韵味的词,其最早出现于《学记》之中,“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3]。这里,严师为“尊师”之意。“严师”之“严”不是针对学生而言,而是针对“教师”而言的,这与我们今天的理解截然相反;“严师”本身也不是目的,更不是将教师的地位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是为了“道尊”[4],进而导向“民知敬学”,最终实现“化民成俗、建国君民”。由此,传统意义上的严师是以维护封建道统为最终目的德高望重、令生敬畏的教师。

一方面,严师以“德高望重”“为人师表”著称。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5];孟子强调“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荀子也认为为师之道在于“有尊严而令人起敬,德高望重,讲课有条理而不违师法,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6]。这对教师的知情意行各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另一方面,严师逐渐被赋予神圣化的色彩,成为绝对权威的代表。比如,汉代太学博士传经,必须要遵循严格的师法。所谓师法往往是师承关系,诵说而不陵不犯,对教师的学术观点,既不能超越,更不能违背[7]。宋代儒生还提出“教不严,师之惰”的推断,通过民间的不断传送,至明清已成为社会的普遍认识[8]。还有很多塾师直接将“严”与“打”画等号,于是“人是苦虫,不打不成”“不打不成才”“不打不成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花钱买打中秀才”“黄金条子棍,头上戴顶顶”等民谣流传甚广[9]。这可谓“严师出高徒”的民间注解,也是最一般的认识。

(二)新时代背景下的严师

1.严师是教师发展的时代诉求。新时代是一个后物欲时代。后物欲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物质财富的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这意味着人的幸福已经不能单纯靠物质财富增加来获得,物欲满足带给人的快乐越来越有限。[10]此时,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封闭式的教学方式早已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新需要,教育的关注点逐渐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发生转变,由知识学习向学生个性发展与精神自由转变。因而,严师作为传统化、保守化的教师形象,越发被排斥、被误解。新时代也是一个生产力质的飞跃的大数据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文明的时代、共享的时代、全面开放的时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时代。但每一次的技术革命也会给教师带来新的发展困境。教师的言行举止可能被千万人监督、关注、评论,教师职业本身的价值性逐渐被磨灭,“道德完人”的形象逐渐破灭,教师“走下圣坛”,变得更加小心翼翼。师道尊严逐渐被弱化,教师更加不敢严、不会严、不愿严。

然而,什么样的教师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学生造就什么样的未来社会。如果社会连教师职业都不能尊重,不愿意从事教师这个行业,那将是教育的悲哀。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必须通过教师才能得以实现,只有教师的教学才能使社会的道德观念和制度观念传播和继承,而学生则是社会的道德和制度观念的接受者。社会本就赋予了教师在师生交往中所具有的崇高的权威性[11]。教师一味地鼓励与放纵,只能让学生的欲望愈发膨胀,迷恋于良好的自我感觉,经不起丝毫的风吹雨打。学校是学生暂时的避风港,但不是学生一辈子的栖息地。严本身并非目的,严是为了更好地“不严”。当严师成为学生心中所敬之人时,严便深藏爱意,能够被学生理解、接受、喜欢。个人生存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幸福,个人发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自由[12]。严师能够为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奠基,也正是为学生的幸福与自由奠基。严师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学习观与苦乐观,他们会让学生明白有一种幸福是“苦中带甜”,有一种自由是“忙里偷闲”;引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主、从自主走向自觉,获得追求自我实现的心向与力量。反过来,学生的幸福与发展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不竭力量之源。

2.新时代的严师形象。我们无法否认严师存在的必要性与价值性,其关键不在于教师要不要严的问题,而是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严、如何理解严师。本研究认为,“严师是在符合职业规范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立足关怀与爱,对自我与学生严格要求,同时能够为学生所敬畏,促进学生健全发展的教师”。

借此,我们应从如下几点来理解严师。其一,严是一种教学态度。严师不是板着面孔做学问讲道理,而是一种态度,一种严谨而坚定的信念,一种足以让学生钦佩的人格魅力[13]。其二,严是一种教学精神。严师能够坚定教学理想、坚守教学原则,拥有着对学生负责到底的教学勇气与教学气派。其三,严是一种教学艺术。真正的严师能够做到严得有效、严得得当、严得让学生满意,这便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其四,严是一种教学品质。品质是一个表达境界的词,其核心是良知和审美的融合,代表的是一种高境界的生活和有尊严的人格[14]。严师便是那值得学生尊敬与崇拜的教师。其五,严的本质在于关怀与爱。如果一个人对某人有期望或关注,他就是在关怀这个人[15]。在某种意义上,严是教师对学生抱有美好期待的一种表达方式。没有了要求,那便没有了期盼,更没有了关爱。一旦教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加约束,则代表教师彻底放弃了这个学生。

二、严师的认知误区

受传统师道文化与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严师已被我们贴上了沉重的标签,也添加了各种主观臆断。唯有打破误解,我们才能深刻地解读严师的本真“面貌”。

(一)对象误区:侧重严以待生,忽视严于律己

从严的指向对象来看,很多人误认为严师就是仅对学生严格的教师,这种严违背了正常的学习规律,羁绊了学生的自由发展,阻碍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借此,严成为教师控制学生、控制课堂的工具,严的最终目的指向维护教师威严。这实则是对严师认识的扭曲,深陷二元论的思维方式,将教师与学生对立起来,机械地认为一方控制另一方。

一方面,教师严以待生的前提是严于律己。严师在严格要求学生之前需用更加严谨的姿态来要求自我,用更加专业的态度对待教学。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严师是具有极高自我约束力的人。教师深知为人师表的重要性,教学的关键不在权威,不在控制,而在言传身教,触动并感化学生的内心世界。当且仅当严师对自我的严格程度高于学生之上时,学生才会认可教师、信服教师和欣赏教师。有时,严师之严无需言语、无需行为,便浸润于师生交往之中,为学生所感知,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品性与学习行为。

另一方面,教师的“严”是为了更好地“松”。首先,严并不违背正常的学习规律,而是在灵活运用规律的前提下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严师所追求的是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更高一层,过高或过低都不符合正常严的范畴,也难以达到严的最佳效果。其次,严并不束缚学生的自由发展,而是让学生享受有限度的自由。课堂中的自由与纪律是在彼此的对立和冲突中存在和发展的,同时两者之间又是耦合的[16]。正如康德曾说,人们把孩子送进学校时,首要的目的并不是到那里学习知识,而是让他们由此习惯静坐,严格遵守事先的规定,以便他们在将来不会随便想到什么就真的马上去做什么[17]。最后,严并不阻碍学生的个性成长,而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个性素养。每个学生都是闪着光亮的星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为了让学生的光亮更加璀璨与耀眼,他们必须寻求自我突破与成长。此时,师严便是引领学生逐光的“助推剂”,能够帮助学生塑造美好人格。

(二)价值误区:严师混为经师,片面追求成绩

经师本指汉代教授经书的学官,而现在经师多用来形容教师将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重在追求学生的智力发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率。在此驱动下,“严师出高徒”的说法让人深信不疑。高徒是成绩卓越的学生,严师便是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经师。而一旦将严师与经师挂钩,我们又不自觉地深陷思维困境,割裂了严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严是手段,而非目的,严的目的在育人,而非育分。只有将目的与手段统一起来,严师才能撕下经师的标签,成为人师,实现其内隐的育人价值。

教师要以“为人师”之标准要求自己,而不是“为经师”之教书不育人。育人难,方有“诲人不倦”之事业追求。只求学生智力发展,或只求学生学习成绩者,经师也,充其量是教书的人而已。既教书,又育人,既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习惯与能力者,为人师也。有志于学,学而不厌;有志于教,诲人不倦[18]。这才是真正育人本位下的严师理应追求的境界。真正的教育乃是深入我们的心灵、长久地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之中,并且催人向善的事物。教育的中心是育人,教育的根本指向也是人,好的教育一定是教育中的人切身地感受到好的教育[19]。严师之所以严,便是希望学生的才华能够在适合的年龄得到适合的发展,做时光的领跑者而非追逐者。因此,他们愿意看到并积极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价值,并予以关注与塑造。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能在智力学习上大放异彩。更为重要的使命是培养学生纯真、善良、美好的品格,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拼搏奋进,使其德行走在才华的前面。

(三)实践误区:严师混为厉师,唯有训诫批评

一提到严师,许多人脑海中立马浮现的便是教师对待学生简单粗暴、怒气冲天甚至恶语相向、大打出手的场面。尤其一些新手教师,认为严格就是凶巴巴的,于是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进教室前和同事高谈阔论、谈笑风生,进入教室后秒变严肃脸,给学生一种威严的感觉,以便让学生不敢放肆。同时,家长对教师嘱托最多的便是“老师您对我家孩子要再严格一点,不听话就随便打骂,越狠越好”。“狠”“打”“骂”,足以展现家长心目中的严师形象。严师逐渐成为一个如此“黑化”的形象,被等同于一些冷酷无情、不分青红皂白,刻意侮辱、谩骂甚至殴打孩子的“厉师”。

然而,严也是有條件的,严师并不等同于厉师,两者是有区别的。其一,从范围上来看,严是有度的,厉是过度的。严师的严是有限度的,严师的教学行为必须符合教师职业规范的要求。因此,作为严师要有自己的底线,面对什么样的学生严格,拿什么样的标准要求学生,都需要深思熟虑,绝不意气用事。而厉师则是过度解读严的概念,按照自己心情的好坏向学生发泄情绪,面对突发问题,不能冷静处理,甚至对学生进行肆意侮辱或过度惩戒。其二,从表现形式上来看,严是多样的,厉是单一的。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只有惩戒。比如,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学习问题的及时发现和深度讲解也是一种严,是一种知识学习层面的严谨。然而厉则仅限于对学生的训诫与冷酷,教师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教学态度。即使是当教师希望表达对学生的热爱、欣赏时,也往往是板起面孔的[20]。其三,从效果上来看,严是长期有效的,厉是暂时有效或者无效的。严师可以通过恰当且适宜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教师的严是对自己的关心,可以得到学生的理解与尊重,甚至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厉师则是选用粗暴的方式解决学生问题。为了维护那几乎并不存在的权威,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显得一板一眼、一本正经,在效果并不好的同时又活得很累[21]。

(四)情感误区:严与爱互为矛盾,相互对立

很多年轻教师在工作初期,带着美好的教学憧憬以及对学生的喜爱开始教学工作,对学生无微不至,但是久而久之,他们发现课堂混乱不堪,此时教师权威已然丧失,学生根本不惧怕教师。此时,有经验的教师会告诫年轻教师一定要表现出一副严肃的样子,不能给学生笑脸,或者采取各种惩戒办法来震慑学生。由此,教师便陷入了两难境地,一个好教师究竟是要严,还是要爱?为什么教育理论中的爱到了实践中就大打折扣呢?

其实,在师生交往中,严与爱不是单向选择题,并非对立,而是统一的。第一,爱是严的基础,有了爱,严才会有效。学生对教学的享受,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22]。教师正是对学生爱之深,才会严之切。爱是人得以生长、延续、发展的力量。一个真正的严师,对学生的严必定是以爱为前提的,这样才会被学生所感知、所接纳,脱离了爱的前提,并不能算作是真正的严。第二,严是爱的升华,能够更好地补充和贴合学生爱的感受。对学生的爱必须有严保驾护航,才能驶向正确的目的地。爱也是有策略、有方法、有针对性的,过度的爱会让学生迷失方向,甚至毫无章法,彻底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失去对教师的尊重。这就如同家庭教育中,父母对于孩子宠爱过度则为溺爱,这会使孩子今后付出更大的代价来承受这份“不忍心的爱”。第三,严师的严与爱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在所有可能改变学生生活的角色中,教师的影响力无疑是最大的。在学生的生命历程中,和教师接触的时间甚至多于家长,因此,教师的作用无法比拟和替代。教师不仅要教育当下的学生,也要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奠基,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为社会人。教师只爱不严,不算真爱;只严不爱,也无法真严。爱与严好比两支船桨,只有通力配合,才能促使学生的人生之舟在正确的航道上平稳地行进。

三、培养严师的实践路径

教师是拥有尊严的职业,尊严来源于教师的自我创造。成为严师是教师重振师道尊严的一种方式。严师存在于教师群体之中,又是高于一般教师的存在,其具有独特的教师魅力,能够持续地带领学生在知、情、意、行四方面求“真”。

(一)博学多才,启迪学生真知识

知与德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严非立威,重在以知化人、以德服人。一方面,严师要拥有高超的教学专业知识,这是树立严师形象的基础。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教师成长的关键。一个教学技术精湛的教师,不需要任何技巧,便可以让学生心悦诚服。当前,网络时代的发展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知识的更新速度远超过人类的学习速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并能够将复杂的知识用有趣、自然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到线上学习所不具有的乐趣,才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崇拜感和自豪感,增进师生关系体验。一旦教师知识储备不足,单靠外在的虚假威武和冷酷,也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可。另一方面,严师要拥有良好的德行,全方位、多领域扩充自己,与时俱进。除知识以外,德行也是衡量严师的一个标准。教师的知识再渊博,若没有良好的德行支撑,也难以立足。教师的内隐德行是通过外在交往展现出来的,而往往内隐的道德情感容易被学生所察觉、所感知,也最具有影响力。当教师的德行与学生的价值感受相一致时,学生才会真心亲近教师。这就需要严师对学生的个性与需要有充分的了解,能够与学生的思想世界保持大致同步。尤其是在学生们感兴趣的方面拥有特长的教师更容易博得学生的敬佩,这会产生良好的向师性。因此,教师如果想要得到学生的崇拜,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世界,感知学生的内心,抓住时机,找到适当的切入点。

(二)热爱学生,培养学生真人格

很多成年人都会有这样一种体验:小时候,我们对严格的教师心生畏惧,尚不理解教师用心,但长大后,在头脑中挥之不去的却是这位教师,而我们心中激荡的便是对于这位教师的怀念与爱戴。这也许就是严师的“影响力”。因此,严师也是能让学生心生喜欢的教师,而这样的严师需要爱作为支撑。

首先,严师要爱自己。只有能够珍爱自我、珍惜生命、珍重生活的人,才有博大的胸怀去关爱其他的一切人或物。其次,严师要爱工作。一个老师只有喜欢自己的工作,将工作当作一种享受,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使命,才会迎难而上、认真负责。再次,严师要爱学生。教师如何爱学生呢?其一,爱需要真诚。教师真,学生才能真。爱是相互给予的,如果教师惺惺作态,那请不要要求学生对你友爱。如果是教师犯错,请诚恳道歉,求得学生谅解。教师对错误的认识与纠正会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二,爱需要同理心。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他的理由,作为教师,一定要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缓解问题,切忌意气用事,掉以轻心。其三,爱需要关心。教师们是最需要向学生们表达同情、安慰和提供指导的人。学生们需要有能力的教师关心他们,教师们需要学生们对他們的关心予以反馈[23]。最后,由爱生走向尊生。严师一定是对学生充满爱的教师,也是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同时更是让学生感受到人格受到尊重的教师。

(三)持之以恒,锻炼学生真习惯

严并非心血来潮,也非漫无目的,需要持续性、连贯性的坚持贯彻与执行,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带领下养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严师是一个有原则、有要求、有分寸的教师。

第一,严师的原则要始终如一地坚决贯彻。作为教师,在和学生交往的第一天就要明确树立自己的原则,摆明自己的态度。这样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教师的性格,知道哪些事情可为,哪些不可为,能够学会从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尊重教师。第二,严师的标准要始终如一地坚决执行。很多老师对待学生十分严苛,但是却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原因就在于严格的标准未能始终贯彻。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一定具体化、明确化和标准化,很多时候我们一味责怪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是我们没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培养习惯。我们总是告诉他们不能做什么,很少去和他们交流应该怎样做好,为什么这样做就是好的。只有学生从心底接受老师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是为了自己的成长服务的,认识到这些要求能给自己学习和生活带来便捷和提高,他才会愿意接受老师的严。第三,严师的严要有分寸。教师如若做出违背相关从业规定,甚至对学生造成伤害的行为,即便是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学生,也不能算作严师。因为严师是理性的,懂得严与爱都是有分寸的。同时,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严而不偏。教师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对事不对人;二是要严而有别。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制订个性化的需求,看到每个学生的进步之处。

(四)行动关怀,促成学生真成长

严师是一个“有所作为”的教师。这里的“有所作为”是指教师能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真实的外在行为来关怀学生、影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做好的事情,自己必须先做好,做到以理服人,而不是以暴力强制别人。

其一,严师不仅能做好须做好的事情,也能做好虽然不是须做却是该做的事情[24]。能够让学生敬服的老师,不管是教学本身还是教学之外的师生交流总是能够想到学生的前面,在要求学生做事情之前,自己一定已经做得很好,并且能够通过外在的行为让学生感受得到,此刻,无须教师言语,学生已经开始走近教师,向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另外,严师不仅关怀学生校园内的表现,也会关注校园外的表现,与家长保持密切的配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教育是多方协同的,并非学校包办的。其二,严师是愿意为学生付出的教师。他们一般愿意在自己的学生身上花费时间、精力、知识、情感、金钱等。他们会用大量时间思考各种教学问题,想方设法地找到学生愿意接受的交往方式,绞尽脑汁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他们不会因为一次的交流失败而对学生产生抵触感,他们会继续付出关怀。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是严师的宗旨,只有关怀的不够,而没有关怀的结束。

四、总结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而严师则是那棵树、那朵云、那个灵魂。严师也可以是让学生既尊重又喜爱的教师,严得让学生欢呼雀跃、心满意足。这样的教师可能就在我们身边,请不要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去质疑严师,也不要用迂腐的观念去贬低严师,更不要用无聊的舆论去束缚严师,请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自由,学生才会更自由,好的教育需要严师。

参考文献:

[1]胡金木,吉永桃.教育惩戒的正义属性及其实现原则[J].教育发展研究,2021(4):57-65.

[2]曾文婧,秦玉友.新时期师道尊严:缘何衰落与何以重振[J].教育发展研究,2018(18):1-6.

[3]学记[M].高时良,译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37.

[4]石中英.师道尊严的历史本意与时代意义[J].当代教师教育,2017(2):18-23.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192.

[6]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8.

[7]施克灿.中国传统的教师权威及其近代流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1):5-9.

[8]张礼永.告别夏楚二物:中国教育废除体罚的百年努力及论争[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2):55-59,68.

[9]张礼永.师道与体罚——传统教育观念的由来及其转变[J].全球教育展望,2017(3):118-128.

[10]张建云.新时代的内涵阐释[J].学术界,2018(9):18-26.

[11]戚玉觉,姚本先.师生交往中教师权威消解修正[J].当代教育科学,2004(14):28-30.

[12][24]沈晓阳.关怀伦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5,111.

[13]文武.《论语》教我为人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1):55-56.

[14]张华.“教学品质”之我见[J].教育发展研究,2011(6):3.

[15]侯晶晶,朱小蔓.诺丁斯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4(3):36-43.

[16]魏善春.当代课堂教学变革:一种过程哲学的审视[J].现代教育管理,2019(12):63-68.

[17]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斌,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4.

[18]王鉴.教师与教学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1.

[19]刘铁芳.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8.

[20]檀传宝.论教师的仁慈[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4):13-18.

[21]朱伟.自我关怀:教师自我发展之路[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A3):4-6.

[22]李如密.教学美的价值及其创造[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36.

[23]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94,90.

(责任编辑:庞博)

New Explanations of Strict Teachers: Connotation, Mis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Path

ZHAO Lihui, WEI Shanchu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7,China)

Abstract: Although strict teacher is a vocabulary with profound cultural background, it meets the demands of teacher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On the premise of conforming to professional norms and educational rules, strict teachers based on care and love have strict requirements for himself and students, and can be respected by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t present, people still have a wrong understanding of this concep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bject, value, practice and emotion, which leads to its constant misunderstanding. In fact, strict teachers have their own unique charm. They are always respectable teachers and can continue to lead students to seek “truth” in the four aspects of knowledge, affection, intention and behavior.

Key words: strict teachers; teacher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收稿日期]2021-06-01

[基金項目]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理念与行动:基于过程哲学的学校课堂变革新图景”(项目编号:17YJA880075)。

[作者简介]赵力慧(1995-),女,河北唐山人,南京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魏善春(1972-),女,江苏镇江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0979.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