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所生”与“所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露

[摘要]原生家庭对学生的影响贯穿终生,在专业选择方面亦如此。影响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家庭因素由家庭文化背景、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决策氛围等多种复杂因素耦合而成。家庭文化背景越具优势、经济条件越好的学生,专业选择自由度越高,并且能同时依照个人兴趣爱好、专业发展前景进行专业选择;反之,家庭文化背景不具优势、经济条件越差的学生,更多考虑录取情况、学费、奖学金、就业等现实因素。此外,在专业选择的个人层面上也存在男女性别差异,男生相对女生而言更加独立。大多数家庭对学生的专业选择持民主态度,子女的个人意见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选择;家庭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6-0134-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6.023

家庭因素對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毋庸置疑,简言之即“所生”与“所学”的关系。在这其中,“所生”即大学生的原生家庭,“所学”即大学生在原生家庭影响下选择学习的专业。若将家庭影响专业选择的因素归结为外部推动力,那么学生个人的抉择则是其专业选择的内部原因。在哲学的一般认识上,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但外部环境也会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到相应的作用。而在本质上,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既是个体的自主决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理论上,“专业认可倾向”在大学生专业选择中占据主导。但与此同时,大学生个体依据其内部心理倾向做出专业选择时,也必然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制约。典型的如“大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职业属性、家庭就业期待”等因素。进一步看,在这诸多的影响因素中,不同因素对大学生的专业选择究竟有何不同影响?其作用力和作用机制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深层探讨,有助于家庭、学校、社会、教师乃至大学生自身在面对专业选择时,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审慎判别。为此,本文特在学界普遍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借助文献分析的系统思辨和详尽梳理,分类阐明大学生专业选择上的“所生”与“所学”关联。

一、在“书香门第”与“蓬门荜户”之间:家庭文化背景带来的专业选择差异一般而言,家庭文化背景不仅包括家庭主要成员的学历水平,还囊括了家庭主要成员即父母的社会地位、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家庭文化背景可以是显性的,如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工作岗位,也可以是隐性的,如父母的社会关系、文化修养、人际关系等。而家庭文化背景又影响着学生选择专业的方方面面,如所选专业大类、专业市场前景、专业冷热程度、专业所处地理位置等。

(一)父母的社会地位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专业选择权”

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父母的职业、收入直接相关。一般而言,根据直接收入多少、社会地位可分为上中下层3个层次。而多数学者的研究表明,父母的社会地位与子女专业选择具有明显联系。杨帅、孙明提出,在社会地位在父母上层的子女大多选读以计算机、经管类专业为代表的市场价值高或收费较高的专业;父母的社会地位在中下阶层的子女多选择以文学、师范类专业等基础理论性以及收费较低的专业。此外,子女的专业兴趣可能也是家庭背景长期作用的客观结果。上层家庭子女的兴趣爱好来源于父母运用资源的培养,以及在家庭氛围中的自我习得,而下层家庭背景的子女则不具备这种文化资源[1]。而基于兴趣爱好的丰富多样性,学生可以在专业选择方面有更多可尝试的选项,如音乐、舞蹈、绘画、表演等艺体类专业。在阶层影响就业方面,王寿朋研究发现,父母社会阶层与子女职业期望呈显著正相关。低阶层的父母希望接受高等教育以提高孩子的职业地位;父母社会地位高的孩子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好,倾向于选择期望收益较高的热门专业。相反,社会低阶层的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在家庭经济和入学风险的压力下,更容易考虑如何降低入学风险,提高被录取的可能性[2]。汪祚军、刘琴等人认为在中国现实社会,家庭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子女的就业途径,较差社会地位家庭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更多考虑 “市场前景”这一因素。如事业单位或政府职员和个体户子女,他们对专业“市场前景”的关注程度显著低于企业职工和农民子女[3]。王远伟认为,社会中上阶层家庭的子女在高等教育中占有明显优势。其主要表现在中上阶层人数占整个社会总人数的比例较低,但在高校中其子女人数所占比例却很高,他们的人数在学费高的非农林师范大学比例较高,中下、下等职业阶层子女在高校分布情况与上述情况恰恰相反[4]。郭孟超等根据全国高校抽样调查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家庭背景优势群体、家庭社会资本优势群体以及文化资本越高的家庭,其子女更倾向于选择人文、社科类专业,而对应的劣势群体家庭的子女则会选择理工类专业[5]。陈经义按照学生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不同,将学生家庭阶层分为优势阶层、中间阶层、低阶层,并表示,家长意见对考生专业选择的重要性随阶层的下降而下降。良好的职业和教育能让优势阶层中的家长更好地了解专业社会需求、各学科内部的知识结构、市场发展动向等, 进而有利于指导子女选报专业;而且较高的社会地位能够帮助家长通过多渠道了解到那些高校的相关信息[6]。樊明成从多学科角度研究得出结论:经济条件较好、父母文化教育程度或社会阶层较高且家庭居住在城镇的大学生,多选择与预期收益和社会地位较高、较少吃苦的专业;反之,家庭背景较差的学生,则倾向于选择与预期收益和社会地位较低的专业,从而降低录取风险[7]。就学者们的研究结果而言,父母社会地位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的专业选择权。优势阶层家庭的学生专业选择呈现两种态势:一是选择热门、就业前景好的专业;二是选择冷门但学生兴趣所在的专业,其选择范围更广、选择权力更大。而劣势阶层家庭的学生一般则考虑就业率、录取率等较现实的问题,选择权力相对就小很多。

(二)父母从事的职业在极大程度上主导学生的“专业选择面”

受传统“子承父业”观念影响,父母的职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子女对职业的看法与选择,从而间接对子女的专业选择产生干预。黄萍萍认为,父母的工作类型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专业类别。子女早期的职业认知受到父母的影响,他们在进行专业选择时,可能会以父母的职业为参照,父母职业感染力潜移默化于其子女[8]。王伟宜、顾自安基于偏好模型,将社会职业结构划分为10大阶层。最高阶层以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为代表;中间阶层以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为代表;底层则为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研究发现,中高阶层高收入家庭的子女对文、理、工、管四科为强偏好,对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表现出中性偏好,而对历史学则为弱偏好;底层低收入家庭子女对文、理、工表现出强性偏好。其中,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基础理论专业和师范类专业选择人数较多,旅游英语和外贸英语专业、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化工、冶金工程等专业选择人数少。由此得出结论,高收入阶层子女更多的是考虑个人预期收益,而低收益阶层子女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降低个人入学风险[9]。王群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发现,父亲的职业不同,对子女的期望也不同。具有较高社会声望职业的父母,倾向于让子女继续从事与自己相同或类似的职业;处于较低社会声望职业的父母,趋向于让子女选择与自己不同的职业[10]。孟东方等人也发现,热门专业的学生较多出生于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其父亲的职业较多是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冷门专业的学生较多出生于农村,其父亲有五成以上是农民[11]。此外,孟东方等还对重庆市8所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进行了统计调查,结果发现,热门专业如心理学、计算机专业,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等专业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子女较多;冷门专业如农业院校的农学专业、农业化学专业,师范院校的生物专业、中文专业等农民子女数量总体较多。读冷门专业的工人子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子女较少[12]。杨立军认为,父亲的职业对男生的影响比母亲的影响更大一些,反之母亲的职业对女生的影响比父亲的影响更大一些[13]。父母从事职业对子女的专业选择有着绝对影响力。一般而言,父母职业较好的家庭一般会主张学生选择同类型专业,且大多为热门专业。而父母职业较差的家庭则往往希望子女选择从事与父母辈职业不同的专业,以期改变家庭现状。

(三)父母受教育程度在客观上全面增加了学生的“专业匹配性”

家庭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不仅影响子女的受教育方式、受教育质量,也会直接对子女的专业选择产生影响。马莉萍、由由等人通过对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面向全国97所高校开展的问卷调查得出有关结论:家庭变量对学生的专业选择有明显影响,其中父亲对学生的专业选择影响更大[14]。王松乔通过分析重要他人对学生志愿填报的影响得出结论,高学历的母亲对子女专业选择产生的影响更大;重要他人影响顺序为:母亲、父亲、老师、其他家人、同伴、偶像[15]。肖蕾研究发现,文化素质高的家长拥有文化水平、知识结构、职业经历和社会资源的优势, 在与子女的关系中他们更有权威性, 对子女高考志愿及生涯设计相对更具指导能力, 他们有能力为子女提供更多的选择方案和建议。父母的文化程度與学生对报考专业的了解程度具有较高相关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16]。高昌明指出,学生家长的受教育水平会影响学生的专业选择面。教育水平较高的父母一般会帮助学生选择符合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求、在社会上就业面比较广的专业,而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家长对学生的专业选择缺乏应有的指导,学生更多听取其他人如老师、学长学姐的意见[17]。刀福东、丁小浩研究发现,父亲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工科、理科和文科,而父亲是党员身份的学生更多地选择了经济学科[18]。不难分析出,父母学历对子女选择的具体专业存在明显影响,尤其是父亲一方,父亲的学历高低甚至政治面貌会对学生选择的专业大类产生直接影响。但也有个别研究认为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更重要。总体而言,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越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二、在“富贵人家”与“寒门子弟”之间:家庭经济状况带来的专业选择差异学生参加大学学习是一种家庭早期投资过程,因此家庭的经济实力对学生的专业选择会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国家补助政策的完善,目前几乎不存在因经济困难而放弃上大学的现象,但家庭的经济状况却会对学生选择专业产生明显影响。

(一)家庭经济条件背后的专业选择偏好:就业优先或职业优先

专业不分好坏,但却有前期资金投入的差别。家庭的经济实力如何则与学生选择何种门类的专业直接挂钩。高昌明认为,学生家庭收入的差距导致他们专业选择的不同。对于大部分农村低收入家庭来说,学生上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上大学、找工作,对孩子的专业选择考虑不多;而对于家庭收入较高的城市学生的家长而言,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经济信息,在考虑学生进入大学选专业时,会考虑专业未来发展情况、冷热程度、就业机会和就业价值等。赵叶珠、钱兰英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家庭经济负担只是少数人在报考专业时考虑的因素,且主要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会考虑这一点。而期望经济回报则是人们主要考虑的因素[19]。童腮军指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专业选择时,不得不考虑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尽量报考那些收费较低且奖学金发放面大、额度高的学校,例如师范院校、军队院校等[20]。孙明、杨帅将家庭经济条件和学生个人能力相结合下的专业选择分为4种情况进行分析:(1)家庭条件和个体能力都允许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选择好学校的热门专业;(2)家庭条件允许,个人能力不允许,家庭为确保阶层优势会投入各种资源来保证子女的教育获得,规避向下流动,这时一般会产生3种情况:好学校热门专业、好学校冷门专业或差学校热门专业;(3)家庭条件不允许,个人能力允许,个体则会进行成本收益评估和成功失败概率预期的衡量,要么去好学校冷门专业,要么去差学校热门专业;(4)家庭条件和个人能力都不允许,则只能去差学校冷门专业。经过分析,最终结果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进入热门专业的概率更大,而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进入冷门专业的概率更大[21]。郭孟超、郭丛斌等人认为,目前存在一种“富学文穷学理”的现象。经济条件更好的家庭,在子女人文艺术方面的投入更大,因此子女更有可能选择在此领域具有明显优势的人文艺术专业;而家庭背景弱势的学生更可能会选择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求职时更不看重先赋性因素的理工类专业[22]。王远伟、高巍对武汉市的8所高校和山东省的3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论显示,受家庭年收入影响,就读各专业的学生经济情况总体有差别。就读艺术、外语、新闻和某些工学专业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更好一些,而就读农学、理学专业的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要差许多[23]。陆根书、刘珊、钟宇平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教育期望的提高有利于鼓励学生选择男性主导专业[24]。钟宇平、雷万鹏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学生越不愿意选择农业、林业和师范院校;家庭收入水平越低,学生越愿意选择农业、林业和师范院校[25]。刘扬、孔繁盛等人运用香港研究资助局资助的项目数据, 分析了我国大陆高中生留学专业选择的行为。他们认为,高收入家庭的留学生选择科学类、医学类、工程类专业的概率较小[26]。杨立军认为,家庭收入较低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社科、理学、工学、医学专业[27]。从文献研究可以看出,家庭经济越好的学生,越容易考虑职业长远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个人能力特长等专业选择上的问题;反之,家庭经济落后的学生则更多考虑个人就业、学费等问题。

(二)生源来源分布背后的专业选择差异:成本优先或专业优先

家庭经济情况对学生专业选择类别的影响,既能反映学生的生源地出处,又能影响学生专业选择所在地的分布。杨秀芹、吕开月认为,接受高等教育是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社会阶层中的既得利益者,往往通过最大化地关心子女而把家庭资本向下传递,使优势得以延续。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机遇多但风险大,因而在选择专业时,父亲学历越高,学生选择沿海发达地区学校的意愿越强烈。同时,他们还发现,城镇学生选择专业时主要依据个人兴趣爱好,父母建议影响也明显高于农村学生;农村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则更加注重专业的冷热度和就业率[28]。孟东方、李志等人认为,就读美术、音乐等专业的学生需要投入早期艺术教育资本,且家庭艺术氛围影响也非常重要,农村家庭少有资本和精力来完成这项任务,且主修艺术专业的费用支出高,因而城镇户口报考艺术学院学生比农村户口学生多。外语学习也是一样,城镇户口学生多于农村户口学生[29]。余小波通过对某高校新入学的学生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农村考生入读排在前5位的专业分别是:物理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供用电技术、汉语言文学、热能动力工程等较冷门的专业;而城镇考生入读排在前5位的专业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财务管理、经济学、电子信息与通信技术等当前社会上较热门、毕业后待遇较优厚的专业。农村考生愈是入读热门专业愈要取得更高的考分[30]。王群也通过数据研究发现,热门专业的学生较多来自大城市,而冷门专业的学生则较多来自于农村,父亲有一半以上是农民[31]。胡昱东、陈劲等人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形式,对浙江省某大学进行调查,研究表明,来自农村家庭学生的选择中,“个人兴趣”“个人学术潜力”以及 “文理科背景”等因素的重要性相对其他因素而言更高。其原因在于农村学生信息渠道窄,只能依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专业[32]。郝盼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来自乡村的大学生父母在信息资源上处于匮乏状态,因而,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不强[33]。可以看出,来自城市的学生会首先考虑自身的兴趣、专业发展潜力等进行专业选择,而不是首先考虑学费;反之,来自农村学生、落后地区来的学生,首先考虑的是教育的低支出,以及预期的回报等因素。

三、“自主选择”与“父母主导”之间:不同家庭决策所导致的专业选择差异诚然,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受家庭影响极大,但受兴趣爱好、性别差异等个人因素影响,学生个体内部也有其独立的思想,对于专业选择有自己的见解与判断。因此,既存在专业选择上的性别差异,又有“自主选择”和“父母主导”的角力。

(一)家庭因素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从不同大学的男女生人数的不均衡就能看出,男女学生在专业选择时会考虑性别因素。黄萍萍根据问卷调查得出结论,女生接受建议的比例高于男生,说明在选择专业时,男生相对独立,更有自己的主见,女生依赖性要强,比较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34]。樊明成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男女大学生选择专业时对 “父母和家人的影响”的看重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女生父母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更大。女生表现出对父母和家庭以及师长更强的依赖性,而男生则表现出更强的独立性[35]。同时,他从文化视角出发分析得出,受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影响,女生多选择与健康相关的、商业的、公共服务的、教育的或文科的专业,而男生则更多选择工程技术学科领域[36]。陆根书、刘珊、钟宇平应用中国三省一市的一万多名高中毕业班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得出,男生倾向于选择经济管理、计算机、理科、医学、工程、军事等专业;女生倾向于选择经济管理、外语、医学、新闻传播、艺术、法律等专业[37]。汪祚军、刘琴等人的研究发现,受就业压力影响和生理条件限制,女生在选择专业时,对“市场前景”“专业特点”等因素的关注度显著高于男生,也因此导致女生更倾向于选择职业挑战性较低的专业,如教育类、汉语言类專业[38]。魏巍采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分析得出,专业选择存在显著的性别偏好。男性多学工科,女性多学文科。性别的专业偏好非常明显[39]。在性别方面,男生独立性较强,受家庭影响相对于女生较小,女学生更关注就业前景,考虑得比较长远。

(二)大学生专业选择多大程度上与家庭的决策氛围有关

纵然学生受家庭的影响较大,但处于专业选择时期的学生已接近于成年期,思想渐步成熟,对专业选择的问题存在自己的考量,因而渴求在进行专业选择上能获得独立自主权。童腮军设计了父母的态度问卷项目,数据显示,学生在专业选择时,父母尊重选择的占八成,说明大部分家长是比较开明的,仅有极少数家长是独断的、完全不顾学生本人的意见或根本不管学生[40]。肖蕾认为,目前子女的自主意识、中心地位逐渐得到强化,父辈的家庭中心地位渐渐向子女转移。子女在报考志愿的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多的积极主动性,家长逐渐将决定权完全交由子女。同时,文化素质属高等的家长与子女的互动主要是协商的方式[41]。魏巍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在高中阶段较大,更倾向于选择毕业后好就业的热门专业,如经济学、管理学专业[42]。樊明成认为,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对子女专业选择的影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即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子女选择专业的影响程度越大;反之,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对子女选择专业的影响程度越小[43]。此外,在他的一项调查中发现,超过60%的大学生认为专业选择与自己的父母和家人的影响等因素有关[44]。不难看出,不论是哪一种家庭类型,大部分家庭对学生的专业选择是采取民主、支持的态度,并且往往子女个人的意见也能影响到最后的选择结果。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前述的文献梳理和系统分析,从既有文献研究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第一,父母的社会地位、从事职业以及受教育程度、家庭文化背景状况会对学生的专业选择产生显著影响。父母的社会地位越高、从事的职业越具优势、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文化背景越好,对子女专业选择的可干预程度越高,其孩子越能选择市场价值高、收费高的专业,并且具有非常大的选择自由空间,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也能作为重要考虑因素,且父母更有意愿让子女沿袭自己目前工作的职业;反之,父母的社会地位低、从事职业不具优势且受教育程度低、家庭文化背景不好的家庭,父母对子女专业选择的可干预程度下降,学生的专业选择面窄,多考虑就业、录取等现实因素,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并不作为首要考虑条件,该家庭的父母则希望子女通过高考改变家庭现状,走上与父母职业生涯不一样的道路。家庭文化背景作为重要考量因素,学生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规划。家庭文化背景较好的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时,可以多方衡量各种优势因素,基于最有利的条件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而家庭文化背景较差的学生则可以多向师长求助,借助其他外部的社会资源来进行理性选择。若首次专业选择不当,还可以通过大学里的系统进行转专业,从而完成自己理想专业的研习。

第二,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多样。家庭经济条件好,学生可以考虑的因素更多、专业选择自由度更高,如可考量个人兴趣爱好、专业发展潜力、就业市场饱和度等;而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考虑的首要因素就是录取率,其次是就业率和学费等,其他因素很少作为重要考虑因素。此外,就家庭地域分布而言,城市家庭的学生要就读热门专业更容易,农村家庭想要考取热门专业往往需要更高的分数。家庭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选择的方方面面。对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而言,首先要理性考虑家里的经济条件,选择投入少、回报高的专业,有助于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其次,在不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条件下,适当选取学生个人所偏好的专业,发展兴趣爱好,以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第三,家庭决策氛围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不大。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的家庭都会支持学生的选择,仅把父母的意见作为参考。但在男女性别上还是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在专业选择上更具独立意识,女生则更依赖父母和师长。然而女生也更注重就业率、专业市场发展前景等现实因素。不论是家庭总体情况好的学生还是家庭总体情况较差的学生,都需要结合自身特点考虑专业的现实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参考文献:

[1][21]杨帅,孙明.家庭背景、专业选择与收入回报——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的实证研究[J].西北人口,2020(2):52-66.

[2]王寿朋.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和专业选择的影响[J].煤炭高等教育,2009(2):40-42.

[3][38]汪祚军,刘琴,牛忠辉等.学科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8-13.

[4][23]王远伟.个人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5.

[5][22]郭孟超,郭丛斌,王家齐.家庭背景对中国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J].教育学术月刊,2020(6):58-65.

[6]陈经义.五种因素对不同阶层考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差异及其原因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10(1):104-107.

[7][36]樊明成.当代大学生选择专业影响因素的多学科分析[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13年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年会暨第三届高层论坛论文集[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13:9.

[8][34]黄萍萍.大学生专业选择影响因素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7.

[9]王伟宜,顾自安.各阶层子女对高校科类选择的偏好与入学机会差异——基于偏好模型的解释[J].教育与经济,2005(2):19-23.

[10][31]王群.北京青年的職业劳动意识[J].青年研究,1987(12):1-5.

[11]孟东方,李志,周顺文等.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高等学校类型及专业选择的相关性研究(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65-79.

[12]孟东方,李志.学生父亲职业与高等学校专业选择关系的研究[J].青年研究,1996(11):24-29.

[13][27]杨立军.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大学专业选择的影响[J].教育评论,2014(08):42-44.

[14]马莉萍,由由,熊煜等.大学生专业选择的性别差异——基于全国85所高校的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5):36-42.

[15]王松乔.影响高考志愿专业选择的重要他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16][41]肖蕾.影响高考志愿填报的因素探析[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6(11):75.

[17]高昌明.地方高校大学生专业选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8):106-108.

[18]刀福东,丁小浩.家庭背景与大学生专业选择[A].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008:10.

[19]赵叶珠,钱兰英.九十年代大学生专业选择行为研究[J].青年研究,1999(04):12-15.

[20][40]童腮军.高考学生专业选择行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

[24][37]陆根书,刘珊,钟宇平.高等教育需求及专业选择中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

[25]钟宇平,雷万鹏.风险偏好对个人高等教育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高中生对农业、林业和师范院校需求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9-24.

[26]刘扬,孔繁盛,钟宇平.中国大陆高中生海外留学高等教育的专业选择及其影响因素[J].高等教育研究,2009(4):42-54.

[28]杨秀芹,吕开月.社会分层的代际传递:家庭资本对高考志愿填报的影响[J].中国教育学刊,2019(6):24-29.

[29]孟东方,李志,周顺文等.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高等学校类型及专业选择的相关性研究(上)[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64-75,94.

[30]余小波.当前我国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机会探析——对某所高校2000级学生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2(2):44-47.

[32]胡昱东,陈劲,李明坤.研究型大学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专业选择影响因素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4):46-51.

[33]郝盼盼.家庭职业背景对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07-113.

[35]樊明成.当前我国大学生选择专业的性别差异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1(2):56-60.

[39][42]魏巍.专业选择与毕业去向的性别差异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20(4):61-67.

[43]樊明成.我国大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因素[J].现代教育管理,2013(1):113-117.

[44]樊明成.当前我国大学生专业选择理性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6-99.

(责任编辑:庞博)

“Born” and “Learned”

——A Review of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Factors on College Students' Major Choice

YANG Lu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China)

Abstract: Origin Family affects students throughout their life, and so does their choice of major.The famil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ollege students' choice of major are coupled by a variety of complex factors such as family cultural background, family economic situation and family decision-making atmosphere. The more advantageous the family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better the family economic conditions,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freedom in choosing majors, the more students can choose majors according to their personal interests and hobbies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spects; On the contrary, students whose family cultural background does not have advantages and whose family economic conditions are worse are more likely to consider practical factors such as admission, tuition and scholarship, and employment. In addition, gender differences also exist in the individual level of major choice. Male students are more independent than female students. Most families have a democratic attitude towards students' choice of major, and children's personal opinions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ajor selection; family factors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1076.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