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背景下基于质量保障的高职分层分类教学法实施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建中
摘要:高职院校扩招后,怎样确保院校间统一的招生标准、怎样提供不同生源所需的人才培养模式、怎样确保扩招后必须匹配的教学资源、怎样建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要求在准确把握对“四类生源”的理性认知,充分认识分类分层教育方法的价值所在的前提下,通过准确进行生源分层分类、开发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运用多元灵活的教学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以确保高质量扩招目标得以实现。
关键词:高职扩招;质量保障;分层分类;教学创新
2019年和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分别提出高职院校从“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职工、农民工等”四类人员(以下称“四类生源”)中扩招100万人和200万人。为了使数量型扩招具有质量保障,教育部要求各高职院校进行生源学情分析,分类制订培养方案,打造适应性更强的教师队伍,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探索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方式,严格教育教学管理,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体系[1]。但在实施分类教育教学时,怎样“针对不同类型的考生,实行不同的招生考试方式”[2];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及设置什么样的项目,以真正掌握不同生源的学情;怎样才能制订出适应不同生源学情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人才培养的“标准不降”;怎样才能通过“模式多元”的教学组织形式,以确保教学方式的有效性;通过什么方式,才能确保在学习时间最长不超过6年的学习时间内,使总学时不低于2500,且有1000学时的集中学习时间,以保证学制的弹性与灵活;怎样才能既实行学生学业多元评价方法,又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怎样才能探索社会公认的学分认定项目或免修课程名称以及计算标准,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在推进分类教育教学的多元模式和灵活学制下,积极探索收得进、育得好和出得去的高质量的分层分类教学方法。
一、基于质量保障的高职扩招必然要求实施分层分类教学法
(一)分层分类教育方法的概念界定
分层分类教育方法是一种既分层次,又分类型的教育方法。所谓分层教育是指高职院校在全面掌握“四类生源”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的学习认知、不同的接收能力、不同的专业知识、不同的技能水平、不同的社会阅历、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学习时间、不同的学习目的等的基础上,对其学习起点进行科学分层,将整体水平相差不大的人群列为同一班级,并据此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有利于教师根据不同层级的实际水平,选择与之匹配的适用教材,授课用语,合适教法,“双师”教师,评价方法,从而确保“四类生源”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享受到同样的优质教育,均可成为高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所谓分类教育是指高职院校针对“四类生源”不同的学习需求(促进专业提升、服务就业创业、单纯获取学历以及全面发展等)、不同的学习基础(较弱、一般、较好、很强等)、不同的毕业去向(就业、升学)、不同的招生类型、不同的面向岗位、不同的培养目标等,对其进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3],确保“四类生源”成为品德高尚、技能高超、多才多能、迁移融合的有用人才。而所谓分类分层教育则无疑是根据“四类生源”的文化基础、专业水平、实践技能、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对其进行类型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对照人才培养标准,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充分研讨教学方法,确实选准教学内容,有效把控教学进度,选用合适理实师资等,使之能够与不同层次的“四类生源”的学习能力相吻合[4],以确保不仅完成量的扩招,而且使扩招同样具有质的保障。
(二)准确把握对“四类生源”的客观认知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准确把握学生的“材”。扩招而来的应届高中生和中职毕业生与以往的全日制和全脱产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相比,虽然他们的文化基础也低于后者,但与高职扩招后的其他“三类生源”相比,后者的文化基础将更加参差不齐。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只有对这“四类生源”的特点和需求有一个准确认知,才能有针对性地建构起更加适应扩招生所需要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5],以确保高职扩招的高质量。首先,准确认知退役军人的经历特点和学习需求。他们经过部队锻炼和教育后,在拥有了很强的纪律性、政治性、求知性和执行力的同时,还具有相对年龄较小,学习时理解接受能力较强;大多尚未工作和结婚,便于实施全日制脱产学习;在部队虽然也掌握了一些专业技能,但由于并未经过系统的专业培养,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是否契合企业实际也未可知,而且享有国家退役军人入学优惠政策等特点,所以他们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动机非常强烈[6]。其次,准确认知下岗失业人员的经历特点和学习需求。一般而言,下岗失业人员不仅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而且缺乏专业理论基础;不仅年龄已超过传统的学生阶段,而且自身独立与养家糊口是当务之急,所以很少有能进行全日制脱产学习的。但他们在工作中深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恒心性,会千方百计克服重重困难,确保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最后,准确认知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的经历特点和学习需求。农业农村部在“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中,不仅提出要全面完成2019年高职扩招培养高素质农民任务,及未来5年培养100万名学历职业教育的高素质农民,而且明确了“重点培养”对象和“优先招录”对象、培养目标、“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等培养方式,而且要求免考文化素质,“通过相关职业适应性测试或职业技能测试择优录取”[7]。但他们除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拥有丰富工作经验、掌握一定社会资源、具备相当创业能力、较强合作组织能力、上进求知欲望心切等特点外,存在着年龄跨度大、文化基础低、理解能力弱、学习适应差等学习上的困难。
总之,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三类生源”的文化水平虽然参差不齐,且需肩负工作和家庭经济重任,但为了拥有一技之长,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度和实践技能的需求度,远远高于扩招而来的应届高中生和中职毕业生与以往的全日制和全脱产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几乎零门槛入学的要求下,他们久违了的学习环境与原本不高的学历,使得他们未必能够适应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2]和学业认定等。这对高职院校和这“三类生源”都是严峻的挑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14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