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质性研究”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于战宇 于颖颖 张琳然 马跃 贾林祥
摘 要 作为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大数据和质性研究逐渐获得了研究关注与应用。目前,大数据在心理学中的应用聚焦于公共社会事件,质性研究在心理学中的应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展,同时二者的结合研究尚未得到关注。本研究针对“基于大数据的质性研究”在心理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论证,分析这一混合研究方法的理论依据,首次提出具体行动路径,并阐述其在心理学中的优势、应用现状和未来研究方向,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提供新思路,使心理学在未来跨学科的发生与发展、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中发挥真正切实的作用。
关键词 心理学;大数据;质性研究;混合研究
分类号 B844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1.12.006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心理学的核心宗旨在于探寻心迹,理解人生,增进人类福祉和安康(杜刚等, 2021)。但传统学院式心理学,甚至整个心理界都存在“重量化、轻质性”的研究趋势,这限制了研究结果向实践运用的转换效能(Willig, 2013)。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主张只有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心理学整合起来、融为一体,才能构成心理学的完整图景(叶浩生, 2009)。而且,多样化的世界观以及实用主义哲学为量化与质性研究的整合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二者在优势特点和实践层面也都可以互为补充(徐建平等, 2019; 杨智辉, 2011),混合方法的尝试与应用可促进心理学研究方法从“一元”向“多元”的转化(姜永志, 白晓丽, 2014; 麻彦坤, 2019)。
目前,互联网在新时代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大数据在心理学量化研究中正逐渐得到关注与发展(朱廷邵等, 2015)。本研究将论证“基于大数据的质性研究”在心理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行动路径、应用优势及现状,这些问题的阐释既有利于切实发挥心理学的育人功能,又可以促进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践行新文科等教育理念(黄启兵, 田晓明, 2020)。
1 大数据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1.1 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Big Data),又称海量数据,是指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 管理、 处理、 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Sanghun et al., 2021; 王娱琦等, 2015),它具有体量浩大、模态繁多、生成快速和价值巨大但密度很低的特点(李国杰, 程学旗, 2012)。大数据有利于心理学研究逻辑从先验至后验的转变,解决了心理学研究中真实性受质疑、代表性不足、可重复性差的问题(朱廷劭等, 2015)。
1.2 大数据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国外该领域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多。如Golder和Macy(2011)通过Twitter用户的5亿条数据,确定了全球文化中个人层面的日间和季节性情绪节奏,明晰了睡眠对情绪的重要影响。Kosinski等(2013)根据Facebook用户的点赞情况,准确预测出一系列高度敏感的性取向、使用上瘾等个人属性。Psychological Methods期刊还曾推出“Big Data in Psychology”特刊,在跨学科合作、大型数据集、伦理道德和预测模型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与之相比,国内该领域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柴民权, 汪新建, 钟年, 2014),如赵楠和郝碧波(2015)通过新浪微博数据评估并建立了社会媒体的人格、心理健康等心理特征的预测计算模型。高旭东等(2019)以长生疫苗事件为例,借助大数据分析了网络舆情的状况、特点及演变趋势。刘兴云等(2019)在文本分析基础上Y合用户的行为数据分析,建立了自杀意念识别模型。因此,相关实证研究的数量及系统性有待提高。虽然有研究尝试将云计算、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引入心理学研究变革中,但均未涉及具体的数据搜集与分析方法(肖前国, 余嘉元, 2017)。同时,理论分析研究较多、实施路径较少、存在数据孤岛现象(杨学成, 许紫媛, 2020; 张廷钊, 2018; 赵需要等, 2019)。
由上述可知,国内外大数据的心理学应用水平存在差异,但大数据的归纳预测与模型建立等量化分析可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方法变革,进而推动心理学理论内容的完善与更新。
2 质性研究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2.1 质性研究的概念
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又称“定性研究”,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充分地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的思路分析资料并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实际互动来理解他们的行为(陈向明, 1996, 2000)。质性研究方法包括扎根理论、民族志、现象学、叙事研究、个案探究等方法,其中扎根理论是质性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张秀敏, 杨莉萍, 2018),本研究也主要围绕扎根理论取向的质性研究展开论证。所谓扎根理论,是指经由系统化的资料搜集与分析,而发掘、发展,并已暂时地验证过的理论,其研究方法更适用于信息化的数据收集与分析,研究内容更倾向理论概念的形成和社会问题的解决,研究过程与大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相匹配(李志刚, 2007),其三级编码模式如图1所示(Glaser & Strauss, 1967)。
2.2 质性研究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现状
自1980年起,质性研究便得到了国外研究的关注和逐渐认可(Brinkmann & Kvale, 2015)。以最新研究为例,Grzanka(2021)利用情境分析,帮助研究者通过三个映射程序进行情境、位置和社会世界/竞技场地图的结构分析,促进了心理咨询的发展。Montali等(2019)描述了意大利社会和组织心理学中质性研究的现状,总结不同领域数据分析的参考来源和流行率,提高了各行业数据分析效率。而且,国外还创立了质性研究期刊――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以推动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专门化与完善化(Nina & Michelle, 20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25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