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郭美英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指导学生有效朗读不单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关键的组成部分,而且是课堂阅读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还要有意识地渗透朗读的方法,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指导
一、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朗读是把书面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再创造。对于一篇文章,我们不能一拿过来就读,而是首先要有一个理解的过程。理解是关键,是基础,是调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没有理解就没有体会。指导朗读前,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品析、背景的介绍、故事的插入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情感。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看到离别诗,教师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离别的伤感。但如果细细地深入品析作品的背景,就会发现扬州是当时唐朝非常繁华的都会,太平而又繁荣。烟花三月是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一个浪漫、爱好游玩的人,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忧伤和不愉快。相反,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把诗人李白和孟浩然这对好朋友之间的惜别、问候、思念和寄托写得飘逸灵动,虽离别却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了解了背景,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就为“有感情朗读”奠定了基调。
二、理解感受,把握技巧
朗读是一门艺术,需要有一定的朗读技巧,其中,包括语气、停顿、节奏、重音等。如果说理解是有效朗读的前提,那么技巧则是提高朗读水平的关键。学生对作者表达的情感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朗读方式才能表达出来。
(一)停D
在语文朗读的时候,文段中有些句子没有标点符号,但需要休止、稍停的地方叫停顿。哪些地方该停,是按照文章表达的需要进行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鸟的天堂》中,为了更好地表现鸟的多和鸟的乐,可以将“大的、小的、花的、黑的”中的顿号打破,连着读下来,就会给人目不暇接的感觉。又如“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可以中间稍作停顿:“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样就突出了作者强烈的感叹之情。
(二)语气
语气是指语言文字具体的感情色彩和分量,是指一句话感情的具体变化。语气的色彩主要指语句所包含的喜怒哀乐、亲惧爱憎等态度和感情。它包括声调、句调、语势等。在指导学生朗诵时要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来选择不同朗读的语气。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朗读中,“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指导学生朗读第一句时语速稍快,表现出父亲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第二句语调由高变低,音量由强渐弱――因为这位父亲看到了他最不愿看到的可怕景象。“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中,四个表示父亲挖掘时间的词要着重强调,同时语调逐渐升高,表现挖掘时间之长。最后一句朗读时语调低沉,语速稍慢,表现出父亲艰难而不放弃的情感。结合文章表达的需要,采用不同的语气可以让学生很好地跟随课文内容转换情绪,准确把握文本的情感线,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感受。
(三)重音
重音在朗读或说话中有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有人形象地把它比喻为朗读的“生命”。在朗读过程中对一些重点的字、词、句子要着重强调,以便清楚地突出文字表达的效果和作者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这些着重强调的地方就是重音。重音的本质是强调,并非是提高嗓门重读,有时以轻音量读出,即重音轻读也能起到强调重音的作用。重音的用法可以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在词组或者句子中需要重点突出的中心词;第二,体现出有逻辑关系的重点词;第三,能渲染情感色彩的重点词。如,指导学生品读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下”一字是诗句中的眼睛,富有表现力。通过古诗的背景,我们了解到黄鹤楼和扬州的地理位置,黄鹤楼到扬州,长江是顺流而下的,“下”字写出了行船的轻快,也流露出诗人的向往之情。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下”字应该读得明快、不拖音,而读“扬州”一词则尾音稍上扬,表达出作者的向往之意。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一句:“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一根”和“一个”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这是作者要告诉读者:小女孩卖了一整天火柴,连一根都没卖掉,因而挣不到一个钱。朗读的时候强调“一根”和“一个”,就会起到增强效果的作用。
(四)节奏
节奏是体现读者感情跌宕而表现出来的昂扬顿挫、慷慨激昂、声情并茂、有条不紊的声音形式。每篇课文都有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世界,这些写作意图和情感世界就蕴藏在每词每句中,而通过不同的朗读节奏可以渲染出不同的情感世界。如,快中有慢、强中有弱、轻中有重、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纵控有度。只要指导学生掌握好节奏的基本转换方式,朗读就能富有音乐之美。
三、角色扮演,激发情趣
朗读是学生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但有部分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经常分心走神,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当中,甚至不愿意开口读。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朗读的欲望和兴趣,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让学生自主投入到朗读当中,而角色扮演的朗读方式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感兴趣,在朗读的过程会非常主动、积极参与到角色扮演当中。可见,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使学生焕发出无限的热情。如,笔者在《田忌赛马》的教学中,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孙膑和田忌这两个角色进行朗读,并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模拟人物的表情、动作、语气,结果这两位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充分展示出角色的人物特点。通过角色扮演的朗读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情感走向,让学生投入其中。学生投入了就能体会到朗读的乐趣,有了朗读的乐趣自然就会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那么,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就水到渠成了。
四、示范朗读,润物有声
范读是行之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顾名思义,范读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起着示范作用的朗读,可以是录音范读,可以是教师范读。小学生的模仿性极强,通过听范读模拟朗读者的语音、语调、节奏等这些朗读技巧迅速走进课文角色之中,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直接受到作品的感染和熏陶,并在听觉中大受感染,从而形成自主朗读能力。
朗读是小学语文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形式,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地位,语文的教学离不开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各种朗读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世界。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朗读方法,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慢慢提高,语文素养才会慢慢提升。
责任编辑 刘 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30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