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的“煤质检验”课程标准开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段丽丽 赵志英
摘要:从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课程标准的研制出发,分析将职业能力融入课程标准的必要性,探讨了基于职业能力的“煤质检验”课程对应职业岗位调研并形成课程标准,为高职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煤化工技术专业等相关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煤质检验;职业能力;课程标准
基于工作过程职业能力教学过程结构设计,充分体现了行动导向的教学原则[1],而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学的方案。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普遍存在没有充分反映出当今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应用;技术应用少、实际案例少,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重视;重理论、轻实践,对实验实训重视度不足;课程思政体现不足;企业参与度低[2]等缺点。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以促进课程改革。
1 课程调研
1.1 调研目的
了解毕业生就业岗位及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落实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四级技能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明确课程培养职业岗位工作,分析对应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确定课程教育教学目标;了解企业对应岗位有关管理制度和规范;听取企业人员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寻找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提出课程改革建议,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1.2 {研对象
本课程调研对象涉及周边企业技术员、班长、操作员、我校化工系教师、毕业生和其他院校毕业生等。
1.3 调研方法
深入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座谈,同时采用问卷调研、电话调研、网上交流、毕业生意见反馈等方式。
2 调研结果
2.1 调研结果汇总
根据调研统计,课程主要针对职业岗位为煤质分析岗。教学内容重点主要集中在煤样的采集和制备,煤质常规分析,气、液化用煤煤质分析。煤的认知,焦化用煤煤质分析和煤炭分类及煤质评价为一般掌握内容。
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汇总见表1。
2.2 调研结果分析
(1)确定了课程目标。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毕业生今后主要在煤化工企业从事操作、管理的工作,要想做好未来本职工作,在校学习时需要熟悉煤的外表特征和生成,煤的物理性质,目前煤炭的综合利用情况;掌握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碳、氢、硫等的测定,煤的工艺性质;煤的分类及煤质评价;了解煤的有机质结构。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煤质检验”的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煤的外表特征、生成、煤的一般性质,掌握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煤的工艺性质、煤的分类及煤质评价,了解煤的有机质结构。
(2)选取了与企业工作过程一致的教学内容。该课程作为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为后续课程服务的,根据后续课程的需要将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七部分:煤的认知、煤样的采集和制备、煤质常规分析、气、液化用煤煤质分析、焦化用煤煤质分析、煤炭分类及煤质评价、煤化工企业煤质检验模拟实训。
3 课程标准形成
3.1 “煤质检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煤质检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见表2。
3.2 课程的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
(1)知识目标。①了解中国能源概况、煤炭资源及综合利用情况。②熟悉煤的成因类型、成煤过程。③了解煤的原始物质、外表特征。④掌握煤的化学性质。⑤熟悉煤的物理性质、表面积、孔隙度和孔径分布。⑥掌握煤样的采集和制备方法。⑦熟练掌握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固定碳的计算。⑧熟练掌握煤中碳、氢、氮、硫、硫、氯、发热量的测定原理和方法。⑨熟悉煤的有机质结构。⑩了解煤的热解过程和发生的化学反应、煤黏结和成焦机理。B11了解影响煤热解的因素。B12了解煤的黏结指数、胶质层指数的测定原理和方法。B13熟悉煤的分类方法、煤种的性质和用途。B14熟悉煤质评价方法。
(2)能力目标。①能采集并制备煤样。②能测定煤中水分、灰分、挥发分并对固定碳进行计算。③能测定煤中的碳、氢、氮、硫、氯元素。④能测定煤的发热量。⑤能测定水煤浆浓度、粒度、黏度、pH值。⑥能够对煤质进行评价。
(3)素质目标。①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及民族自豪感。②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素质。③具有团队精神和与他人交流沟通能力。④具有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⑤具有安全、环保意识。⑥具有节能降耗意识。⑦具有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⑧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⑨具有开拓和创新能力。⑩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3.3 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煤质检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见表3。
3.4 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
《煤及煤质检验》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见表4。
3.5 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团队基本要求。基于每届2~3个教学班的规模,专职教师2人。专职教师应是化工专业毕业,系统掌握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知识,具备煤的基本理论知识。结合课本书面知识,能够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深入浅出的灌输相关知识;能够熟练指导实验实训操。
(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训两部分,实训教学是培养职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3],实训部分需要实验设备,具体要求见下表5。
3.6 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基本的多媒体网络课程资源等教学资源库;课程相关的图书、期刊资料。
结语
课程标准来源于企业实际岗位的职业能力及素质要求,是职业能力需求与授课内容、形式等的有机结合,同时也为课程实施提供了指导依据。本课程标准开发使用后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大大提高。基于职业能力的“煤质检验”课程对应职业岗位调研并形成课程标准,为高职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煤炭清洁利用技术专业、煤化工技术专业相关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结构逻辑[J].教育与职业,2017(13):5-12.
[2]尉淑敏,王继平.工作过程导向视角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中德比较[J].职教通讯,2021(07):109-115.
[3]艳春.浅析职业院校实训效果评价[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8):291.
基金项目:鄂尔多斯市新时代职业教育研究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煤质检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编号:EZJK1701);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新型煤化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新研究(项目编号:NZJGH2018140);鄂尔多斯职业学院院级课题――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新型煤化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新研究(项目编号:EJD1905)
作者简介:段丽丽(1984―),女,吉林白城人,工学硕士,副教授,鄂尔多斯职业学院煤化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煤化工方向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33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