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罗吉
摘要:“公司治理”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基于对“公司治理”课程性质与特征的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公司治理”课程教学实践存在的不足,以教学过程的视角,提出了“公司治理”课程教学改革策略。课前要分析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课中要多种教学方法融合运用;课后要强化全过程学习效果考核,使课程服务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课程教学;公司治理;改革策略
随着公司治理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化,“公司治理”这门课程已经发展成为兼具实务性与学科知识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但在当前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中,传统教学模式还占据主要位置,其相对单调固化的教学方法难以跟上公司治理学科自身的迅速发展的要求,同时还严重制约了课程本身所具有特点的发挥。因而及时改革“公司治理”课程教学方式与手段势在必行。
一、“公司治理”课程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公司治理”是一门兼具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理论范畴与知识的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到目前为止,公司治理作为一门学科,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还未能形成一个一般可接受的分析框架,理论体系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学科交叉性较强,而自身的理论完整性还有待加强。我国公司治理的研究起步较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发展才逐步开展,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核心抓手,公司治理的研究不仅在微观层面对公司制度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推进有重要指导,而且在宏观经济层面对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回顾我国的改革开放历程,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在微观经济层面的公司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都有待进一步深入解决,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大股东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等现象屡屡发生,这些都需要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来有效应对,由此有效的公司治理成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项迫切的要求。
因而为适应时代的要求,我国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中陆陆续续将“公司治理学”课程加以引入,大多将“公司治理”课程作为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虽然课程在我国开设的时间不长,但课程特征还是很鲜明。
(一)课程地位具有“基础性”
公司作为现代企业的基本组织形式,较好地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公司治理”课程知识作为理解后续运营管理、组织行为学、战略管理等专业专业课程必不可少的基础,要求“公司治理”课程必须注重公司治理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治理思想的教育,注重学生运用相关治理理论的意识和运用治理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的培养。此外,该门课程还涉及公司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课程的部分内容,不仅涉及企业理论、社会行为理论、产权经济学还涉及公司从设立到解散终止的各项法律活动,包括设立、合并、分立、组织变更、公司重整、解散、破产等内容,相较其他专业课程内容更加全面综合,基础性的作用更加突出。
(二)课程目标具有“应用性”倾向
经管类本科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这就要求公司治理教学不应过度“学科化”,不过分追求课程的“系统性”“严谨性”“完整性”,其课程内容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应删去与专业无关又不影响基本原理掌握的繁、难内容,让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学到最实用、有用的内容。公司治理知识要尽可能在工作生活实际中体现应用,突出治理知识的运用,教材中要有一定分量的应用案例。此外,采用情景模拟再现方式也能够有效体现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性,让学生自编、自演,模拟公司治理实践中的真实情景,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定位与互动中,深刻理解和感悟公司治理抽象的理论知识。
(三)课程教学知识性技能的“多样性”
“公司治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从公司所有权层次,运用企业管理相关理论来分析我国公司制度的发展完善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面对公司治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能够进行分析。这要求我们的课程教学在知识性技能方面要具有“多样性”的特征:首先通过课程学习理解并掌握企业制度的演进、公司制度的发展与公司组织结构的特征,明确公司治理的目标具有多层次性其核心在于股东权益的维护,助力公司科学发展。二是通过学习掌握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三会一层”的架构如何运行,各部分的功能与相互制衡关系如何。三是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对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有较好的认识。例如能够识别出对公司治理影响的外部因素,它们是如何影响公司发展的;能够全面认识经理人市场、金融市场、产品市场以及证券市场等影响公司治理的机制特征。在此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在公司治理现实案例的剖析中发现治理的弊病,并能够依据一定的理论提出相对策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具有“前瞻性”
现代社会发展已经到了学习型社会的阶段,“公司治理”课程要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和发展奠定基础,要让一些现代经济管理知识渗透到公司治理教材中去,要使学生通过公司治理知识这个载体学会学习,而不是片面理解为仅仅满足学生专业课知识学习的需要。
二、传统教学模式下“公司治理”课程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理论偏西方化,易造成由于国情不同学生接受效率不高
公司治理学科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1776年亚当・斯密的经典论著《国富论》,书中最早探讨了股东、董事和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现象。之后产权经济学的发展将亚当・斯密的观点理论化系统化,代表性人物科斯、詹森和麦克林等,公司治理这一学科逐步发展。公司治理学科来源于西方公司理论,不可避免地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倾向于针对西方发达国家公司治理的问题来寻求对策措施,由此所抽象出的公司治理相关理论存在明显的西方理论痕迹,很大程度上会导致由于缺乏感同身受的认识,让学生难以接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45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