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齐慧生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需要每一位中国人去学习、传承。而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写作阅读,更要引导学生去学习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文章主要论述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有效的教学模式来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从多层面、多方向学习和领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更加自觉地去爱护、发扬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此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让学生成长为对国家发展有益的人才。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9-015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9.073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高中语文教学紧跟高考指挥棒的指引开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做题得高分的能力,功利化倾向比较严重,教师很少带领学生去领悟、欣赏作品。这种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很不利。而在如今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如何更加全面地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更加长远的教学目标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也越来越被教师所接受、推进。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
高中生正处于正确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承担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高中语文学科要积极行动起来,利用学科中的教育资源大力开展本项教学内容。传统文化无疑是最具教育价值的载体,教师通过在高中语文日常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古代品行高尚者的所行所思,学习到成为一名品行高尚者所需要具备的条件,这样学生就有了坐标和努力的方向,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有助于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运用能力、写作能力、文化修养、感悟素质、审美素养等,这些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以合适的教学内容为载体,以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切入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传统文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良好的媒介,教师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通过古代小说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等。只要教师运用得当、传授有力,就一定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有助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其中诞生了无数的文化瑰宝,传统文化就是杰出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诗词曲赋、琴棋书画等,这些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寄托,是新时期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源泉。为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高中语文学科更要承担起其中的责任,加强传统文化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渗透,让学生认识到光辉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魅力与价值,从而在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时候更加自信,更加积极。
二、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有效发掘,传递传统文化元素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太多有关传统文化的作品,就是在现代作品中也包含很多的传统文化元素,但是在应试教育时期,教师不太关注传统文化的教育内涵,更加倾向于传授学生考试范围内的知识点,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师要能借助语文学科中的有益教育素材,尤其是传统文化热堇纯展素质教育。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的传统文化内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有很多传统文化元素比较分散,甚至比较隐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善于发掘,并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学生。
例如《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课文,暂且不谈梁思成先生用词的唯美、精妙,有很多中国古代用语习惯,单说这篇文章的内容,将中国建筑传统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通读全文,首先的感触是梁思成对中国建筑认知的全面,对中国建筑历史的如数家珍,充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此,我在讲学过程中,会将梁思成先生有关传统文化的描述提炼出来,并剖析给学生。如先生说道“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之布局”,这其中就蕴含着中国人历来对审美的要求与标准,通过这一文化元素的发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我在课堂教学中,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寻找、发掘传统文化元素,以此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元素发掘能力。
教师需要提升自我传统文化的涵养,关注学生对传统知识的学习,还要有敏锐的目光来深挖教材中含有传统文化的知识,将这方面的知识提炼出来让学生去理解并学习。
(二)恰当延展,拓宽传统文化视野
单纯依靠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还很单薄,这时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能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加以拓展,一方面以教材中的某一传统文化为基础展开研究、探索,让学生借此学习到更加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以教材中的作品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去收集、阅读与作品有关的叙述传统文化的作品,从而让学生领略到更加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有效拓宽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使学生获取更多有益的传统文化教育力量。
例如《雨巷》这篇课文,在将课文剖析给学生之后,我问学生雨伞的来历,古代文人是如何描述雨伞的。这两个问题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也是引导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一个引子。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课后纷纷到图书馆借阅这方面的书籍,或借助网络搜索有关方面的知识。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请学生回答自己查阅到的知识。有的学生回答油纸伞是中国传统工艺,同时将古人油纸伞制作的过程讲解出来;有的学生将古人与油纸伞有关的作品讲述出来,如《孔子家语・致思》中的“孔子将行,雨,无盖”。结合学生收集到的素材,我告诉学生雨伞由来已久,雨伞不仅仅是一个生活用具,也是中国历史的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丰富学生在这一领域的文化修养,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52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