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以及培养劳动精神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苏彩霞

  摘 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和文化意识的重要时期,而数学学科教学是渗透劳动教育理念的有效载体,所以在现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序开展劳动教育。本文简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理念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从生活教育、基础知识、数学文化、鉴赏教学、数学活动等方面探索和研究劳动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策略,以此培养小学生的劳动精神。
  关键词:小学数学;劳动教育;生活;数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7-004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7.018
   在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这也说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而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劳动精神的策略展开研究,则是为了挖掘数学知识、数学文化等元素的教育价值,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树立起热爱劳动、积极生活的理念,进而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从真实情况来看,数学学科不仅具备教学价值,还拥有较强的教育作用,它能以其实践性强的特征,带动劳动教育的发展,所以说,将劳动教育理念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必要的选择。首先,在素质教育环境中,小学生应具备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这说明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的计划。通过构建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数学教学模式,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文化和基础知识中体现出的优秀劳动品质,并对先辈的劳动成果抱有敬佩之情,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劳动精神。其次,小学生的劳动意识不强也成为劳动教育的前提。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以及劳动教育的现状来看,当前小学生的劳动意识不强,这就为渗透劳动教育理念提供了前提基础,也说明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1]。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理念的策略
   (一)生活教育――从现实生活出发,挖掘劳动教育素材
   生活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载体,如果教师能够以生活教育作为起点,挖掘生活中的劳动教育素材,那么小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意识就能得到增强,这也验证了生活教育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选取适合开展劳动教育的素材和资源,促使学生在分析生活问题、体悟生活数学现象的过程中形成坚定的劳动信念、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而就当前的教学情况来说,课堂教学往往以讲解数学概念、数学例题等为主要内容,忽视了现实生活元素在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也未能从中专门提取劳动教育的资源和素材,这也导致当前的数学课堂中缺乏生活性和教育性,学生也未能产生劳动意识[2]。
   针对小学生缺乏劳动意识的问题,教师可以构建以劳动教育为目标的生活教育体系,将生活场景、生活现象和生活实物等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元素,进而引导小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他们在解读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认真体会生活教育的教育价值。
   (二)数学文化――开数学文化之花,培养学生劳动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是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劳动意识的重要手段,教师能否引入适当的数学文化知识,直接影响着劳动教育的效果。这也意味着教师应将数学文化知识与数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了解数学知识演进历程时充分理解其中的劳动思想。据此,教师可以将数学文化知识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并借助这一数学文化资源使学生认识到劳动对于现代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价值。而数学文化缺失、知识理论性过强等是数学n堂中存在的明显问题,学生只能了解和学习基础性的数学知识,却无法明确这些知识的来源以及发展进程。在此模式中,学生的劳动意识也相对薄弱,这对于数学教学的发展很难产生推动作用。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教学准备期搜集与数学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史料资源、数学故事以及数学思想等文化元素中树立起劳动意识,久而久之,学生在文化元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坚定的劳动信念。借此方式,小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能够逐渐增强,这就为劳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
   (三)基础知识――借数学理论知识,启迪学生劳动智慧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通过分析和解读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劳动智慧;反之,学生不仅无法形成劳动精神,甚至难以准确理解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基础知识教学时渗透和融合劳动教育的理念。从此出发,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和细致研读数学理论知识中包含的劳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感悟劳动思想。借助这一方式,学生可以深入解读数学知识中的劳动思想,进而逐渐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强烈的劳动意识。但就教学现状来看,理论教学的形式单一、内容固化,导致学生无法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这也间接延缓了劳动教育的发展进程。所以,为了加强理论教学的效果、启发学生的劳动智慧,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作为载体,渗透劳动教育的理念,鼓励学生探索创新化的解决问题的路径。在此基础上,学生不单单能够深化知识印象,还能从劳动实践中明确解决数学问题的高效策略,进而推动数学教学的多元发展,实现培养学生劳动精神的目标[3]。
   (四)鉴赏教学――品数学元素之美,体会社会劳动价值
   在数学鉴赏教学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元素的美感,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劳动是创造美的唯一路径。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开展鉴赏教学,让学生品味数学知识中的美感。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数学教学内容中挖掘和提炼审美元素,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其中的美感,使学生获得别样的审美感受。此外,教师还要通过语言引导的方式,促使学生在审美中认识到社会劳动的价值。但是,就目前教学情况来看,审美性和引导性不足显然成为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显性问题,教师和学生未能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和分析数学问题,导致学生难以体会到社会劳动的价值。这不利于劳动教育的发展。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鉴赏教学,引进具有深厚审美性的数学教学内容,如对称图形等等。由此,学生不单单能够明确数学图形、公式等元素中的美感,还能对创造美的劳动者产生敬佩之情,进而逐步培养自己的劳动精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5876.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