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遗保护的大庆市鼓吹乐传承人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杜洋
摘要:大庆市鼓吹乐作为黑龙江流域“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M成部分之一,传承人作为遗产的“物质载体”,是遗产得以留存的前提。传承人,作为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核心要素,切实的对其加以保护是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够得以顺利进行的最为关键的中心环节。本文重在强调加强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切实履行传承人传承义务,建构多样传承人培养体系,充分优化传承人技艺创新,对鼓吹乐传承人的未来进行“互动性”思考,是大庆市鼓吹乐传承人保护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庆鼓吹乐传承人
鼓吹乐,是历史文化的具体建构,是我国传统音乐宝库中一项极富魅力的文化事象,是我国传统艺术的历史积淀与社会存在的现实反映,也是时代变迁与文化变迁发展中不断加以变构的音乐文化事象。鼓吹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人类社会当中普遍而特殊存在的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群体,是在历史生成与发展过程中一个不断发生着变化的组成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由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间文化共通所组成,这其中势必留存了一定数量的文化传承的承载人。这些文化传承人通过以“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将属于本家的遗产技艺传授于后代传承人,使得在经历了历史长河积淀后的遗产不断进行代与代之间的“不间断”式传承,明确并标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积淀与社会历史解析记忆所属范畴中的建构。
一、大庆市鼓吹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遗存下来的优良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保存工作的深入性开展,使得《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有所制定并最终实施,在法律条文中充分明确及界定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内容,即各族人民不断进行的、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和传承群体,即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技艺、技术,并且具有最高水准,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个人和群体”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传承主体是人民群众,既包含独立的、单一的、个体化的传承人,也包括大众的、多样的、群体化的传承人,无论是独立的、多样的、个体的,还是群体的传承人均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建构者、创新者和继承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之中,传承主体往往承载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授与后代传承主体,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以活态流变性的文化内容不断地进行着传承,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得以发展和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概念的定义,通常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能够将民族民间文化内容加以传承的主体人,积极参与遗产所涵盖的“艺能”形成过程,熟练掌握遗产“艺能”中核心内容,并积极开展遗产“艺能”传承和保护活动的人物,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代表性与影响性。大庆市鼓吹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大庆市鼓吹乐遗产得以传承的活态载体,是直接关系到鼓吹乐遗产能否得以可持续传承的前提与关键。大庆市鼓吹乐遗产传承人必须亲身参与遗产的活态传承,充分利用祖先所创造的鼓吹乐遗产并将其“原汁原味”地加以传承。目前,依据大庆市人民政府于2008年、2010年、2012年、2015年、2018年先后公布的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知中囊括大庆市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71项名录。其中,2项国家级非遗名录,25项黑龙江省省级非遗名录,44项大庆市市级非遗名录。在大庆市71项遗产名录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计2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计23人,大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计44人。
据统计,大庆市现有2项与鼓吹乐遗产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杨小班鼓吹乐棚为国家级鼓吹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家鼓吹乐棚为省级鼓吹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小班鼓吹乐棚中,共五代传承人(见表1)。五代传承人,代表了杨小班鼓吹乐棚在五个历史时期内的不同发展。其中,第三代传承人杨成伟于2018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较长一段时间内大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代表性传承人覆盖程度的空缺,在整体上为大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吹乐项目的总体发展走向提供了一定的可参考性。大庆市现有的省级鼓吹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武家鼓吹乐棚,共有六代传承人(见表2)。六代传承人,建构了武家鼓乐班这个传承群体。第五代传承人武迪于2013年入选黑龙江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武家鼓吹乐棚的传承与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传承人现状与存在的传承问题
目前,大庆市鼓吹乐的传承多存留于肇州县、林甸县、肇源县、大庆周边等区、县,虽有传承,但因传统文化与传统习俗的剧烈变迁,使得民间范畴内相关民俗活动越发减少。加之,在现代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人们审美情趣开始逐渐趋于多样化,使得一直存活于乡土社会中的大庆市民间鼓吹乐及其传承人渐渐淡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从而造成我国区域民间鼓吹乐艺术在市民音乐文化中走向衰落。“当前,大多活态传承人年事已高,不及把优秀传承人掌握的技术、技艺、技能绝活及时用各种方式存留下来,人亡歌息,人去艺绝,就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弥补的损失。”?
在已认定的大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吹乐传承人中,仅2位。其中,杨小班鼓吹乐棚24位遗产传承人中1位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生于1947年的杨成伟先生,已73岁。武家鼓吹乐棚7位遗产传承人中1位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武迪,33岁。由此可见,国家级传承人已进入老龄化,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极为明显的不平衡性。截至目前,2项大庆市鼓吹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女性传承人共计3人,仅为杨小班鼓吹乐棚的3为女性传承人,占杨小班传承人总数的12.5%,数量稀少。然而,武家鼓吹乐棚中的7位传承人中并无女性传承人。
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脚步的不断推进,历史变迁与文化变迁中强有力地敲打着以大庆市为代表的区域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吹乐项目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未来“存活”空间,使得传承人在承担相关遗产传承的过程中传承能力受到了一定作用力的“攻击”。大庆民间鼓吹乐传承人的技艺存在熟练掌握技艺时间周期长、技术难度大等特点,传统鼓吹班社的传承多以家族式内部传承为主,换言之,发展家族内部传承人,老辈的传承人只考虑并使新生传承人其掌握“自家祖传”的独门技艺。在我国现代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无论是鼓吹乐传承人的生存环境,还是鼓吹乐传承人的传承环境,皆愈发艰难。一方面传承人需被迫面临鼓吹乐“市场”的日益萎缩,另一方面,因生存艰难、缺乏技艺吸引力,导致严重缺乏鼓吹乐后继者,鼓吹乐传承人数日趋减少。因传承人自身素质有限,缺乏市场营销能力,在市场运作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劣势。与此同时,随着近些年大庆市鼓吹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完善,尽管市级、县级、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相关保护部门已相继建立起来,但是遗产传承人明显存在“身兼数职”的状况,旦这种情况亦相对普遍。遗产传承人不仅有着自身的“社会性”工作,同时还要肩负起鼓吹乐技艺的传承,遗产传承人分身乏术,很那将所有的注意力放置于遗产传承上,从总体上来讲,也是无法做到大庆市鼓吹乐遗产传承人对所属其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的可持续性传承与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59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