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任红霞
摘要:当今,互联网平台已成为新时代开展思政课、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其推动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破除了以往的建设困境,互联网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有效地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丰富了思政课程内容、推动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一体化。互联网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有挑战,如何构建良好的网络空间、弱化师生网络信息接收差异、管控好泛滥的娱乐文化、有效整合碎片化网络信息,是在“互联网+”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 大中小学思政课 一体化
“互联网+”是在网络与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出现的一种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的新发展业态。在“互联网+”背景下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是要以互联网为载体,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自身独特优势,把传统优势与互联网相结合,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有机衔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优势所在
1.有利于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活动
2019年中央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心理特征、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分情况设置能够彰显根本目标的阶段性目标。在以往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中,由于受到时间、地域等因素影响,导致各学段存在脱节错位、沟通不便、协同不足等问题,阻碍了思政课在具体课程设计和教学安排中的整体化设置。互联网技术具有开放性特征与大数据筛查、分析功能,能够更科学精确地分析大中小学学生的认知进程,并制订与之相匹配的教育内容、目标和手段,注重教材连贯性、学生成长延续性、教师讲授联动性和学生评价全面性,形成小学阶段重启蒙、初中阶段重基础、高中阶段重素养、大学阶段重担当的思政教育体系,从而在大中小学构建起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思政课模式。
2.有利于以主客体双向互动代替传统单向灌输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青少年于“拔节孕穗期”、“路口决择期”,如何将思政教育理论知识以科学合理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尤为重要,传统的思政课主要集中于课堂内老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以至于学生在一味地被“灌输”中逐渐丧失对知识的兴趣。随着互联网发展,传统思政教育单向灌输的固定结构逐渐被打破,学生通过智能化的网络平台,以更加贴合兴趣的方式获取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与表达诉求进一步被激发,学生与老师互动的主动性增强,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3.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推动思政课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优化是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过程中的一项重点任务,思政课既是传播科学理论知识的公共课,又是引领学生价值形成的人生课,其课程目标的达成都离不开教育内容的支撑,只有不同学段教育内容衔接贯通才能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然而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着“重复化”“交叉化”“孤立化”“分散化”现象,不利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顺利开展与一体化建设,互联网的优势能够很好的弥补这一缺陷,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界限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不同学段的资源共通共建共享。
4.有利于加强不同学段教师交流沟通,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一体化
推进一体化建设关键在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不同学段的教师由于日常教学任务繁重交流沟通欠缺,再加之自身的学历结构、知识水平不同,导致大中小学思政课难以有效衔接。互联网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有效缓解了这一问题,一方面方便快捷的网络通信软件使得不同学段、不同地域的思政教师能够足不出户进行交流互动,通过同备一堂课方式做好相互沟通和协调,各自守好“一段渠”。另一方面互联网可以构建起系统、丰富的资料库与专门的网站供教师参考,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丰富的资源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与知识储备,并借助互联网上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时事教育,以教师的专业化带动课程的一体化。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困境
科技是把双刃剑,在发挥优势同时,不免缺陷也体现出来,在“互联网+”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面临困境。
1.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冲击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与信仰选择
学校是学生价值观与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强且鉴别能力弱,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很容易受错误思想的误导而误入歧途。一是网络上一些媒体和平台为追逐利益对信息进行夸大,严重危害社会正能量,冲击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网络,大肆宣扬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旨在消解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以此来实现和平演变。这些网络信息如果不加以管控,会对我国大中小学生的价值塑造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我国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造成阻碍。
2.师生对网络信息接收程度不对等影响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
面对网络新阵地,如何有效地传播与讲授课堂知识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难题。传统的以老师为主导的单向灌输教育逐渐被师生双向互动所取代,在这个双向互动过程中就会出现因师生对网络信息接收程度不同而沟通不畅的困境。学生作为网络社交软件的主要使用群体,能够对各种网络流行话语、词汇及时的接收、理解,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未能及时同步转化学生所面临、所接受的新网络语言,没有能够及时站在网络阵地的最前沿,导致了师生在思政课程开展过程中的对接困难,对教师进行专业教学以及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真正吸收有阻碍作用。
3.“泛娱乐化”冲击着思政课的权威
“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2 ]但是,当前互联网泛滥的娱乐文化正一点点地冲击着思政课的权威地位,各种娱乐、明星、八卦占据了大量的网络空间,哗众取宠、博人眼球的娱乐元素弥漫网络,与思政课的政治性、理论性、严谨性相背离,使得许多大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被这种娱乐文化所麻痹,逐渐失去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致使思政课愈发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增加了思政课开展的难度,阻碍了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进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64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