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档案管理社会化图景:基于建构和解构取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杜�r峤

  摘 要:在“社会”基础上衍生而出的“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目前学界对档案管理社会化尚缺乏系统全面的论述。通过多学科文献调研,文章发现现有的社会化理论可以分为建构取向和解构取向,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社会化理论分析框架。将其运用至档案管理领域,从而归纳出建构取向的档案管理社会化和解构取向的档案管理社会化,并且在两种取向下分析出四个象限可能,以期系统全面地描绘档案管理社会化图景。
  关键词:社会化;档案管理;建构;解构
  分类号:G271
  The View of Archival Management Socialization: Based On Constructive and Deconstructive Orientation
  Du Yuqiao
  (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socialization" derived from "society" is complex and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of archival management socialization. Through multi- disciplinary literature research, this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 existing socialization theor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in orientations: constructive orientation and deconstructive orientation. Based on it,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socialization theory is formulated and applied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archival management phenomena. After that, a systematic archival management socialization view based on constructive orientation and deconstructive is described, which includes four quadrant possibilities under the two orientations.
  Keywords: Socialization; Archival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Deconstruction
  1 引 言
  在档案管理领域,“社会化”的提法由来已久。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关于档案管理社会化的研究多围绕着人事档案[1]和企业档案[2]展开,具体指向档案服务范围的对外扩展,或档案管理外包以及委托保管。近年来,关于档案管理社会化,学界出现了不同的阐释,加小双[3]和周文泓[4]等学者将档案管理社会化视作档案社会化的表现之一,具体表现为非主流档案管理主体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档案工作中,通常与参与式档案管理的内容相接。面向“十四五”期间我国档案学科研究的发展,冯惠玲等学者[5]提出档案社会化趋向与文件档案管理理论创新将成为其中的一大重点。然而,总体来说,目前学界对于档案管理社会化仍缺乏较为系统的论述,“社会化”的意指内容与理论范围较为含糊。本文试从“社会化”这一宏观概念入手,对“社会化”本身展开理论分析,然后再聚焦于档案管理领域,归纳出“社会化”在档案管理中的体现,从而对档案管理社会化图景进行描绘。
  2 理论基础:“社会化”概念解读
  对于“社会”这一概念,目前在社会学界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用法:一是作为与“国家”相对应的概念,特指一个独立于“国家”之外的人类群体生活区域;二是作为与“共同体”相对应的概念,特指一种与“共同体”完全不同的人类群体类型;三是作为与“个人”相对应的概念,泛指一切类型或形式的人类群体或结合体,包括国家。[6]在这一基础上,笔者尝试对“社会化”概念进行分析,并构建社会化理论分析框架,为后文阐释归纳档案管理领域中符合社会化特征的现象提供理论基础。
  2.1 建构与解构:“社会化”的两种取向
  笔者通过梳理和分析多个学科对于“社会化”的表述,发现目前对“社会化”这一概念的阐释可以分为建构取向和解构取向两种视角。
  (1)建构取向:从个人到社会
  追溯“社会化”这一术语出现伊始,其内容主体是“人”,大多时候被理解为“儿童学习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7]或是被定义为“不成熟的个人被传授其充分适应生长所处文化所需要的技能、行为模式、价值观和动机的过程。”[8]总的来说,就是个体通过学习以积极参与到社会环境中的过程。[9]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思想时便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10]
  许多学科领域在运用“社会化”概念时,贯彻了这一定义。比如组织社会化指个人成为组织活动模式中一部分的过程。[11]在新员工入职的具体问题下,组织社会化被定义为个体获取必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以m应新工作的过程。[12]政治社会化被定义为个人获得其所参与的政治体系以及其作为政治体系中公民角色相关的态度、信仰和价值观的过程,[13]实质上是政治体系与社会成员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是政治体系进行社会教化与社会成员个体学习的辩证统一过程。[14]法律社会化的定义则十分宽泛,强调法律社会化是一种社会学习的形式。[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6954.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