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课堂教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白永琪 周航康
摘要:“双减”政策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愈发凸显出深度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实践价值。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课堂教学,在内涵延展、特征和课堂教学环节三个方面均呈现了“双减”政策实施后“教”与“学”的新型对话关系。
关键词:“双减”;深度学习;课堂教学
20世纪90年代,认知科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利用现代科技形成对人脑的结构性认识,使得人类学习行为的运行机制更加透明。研究者对深度学习的含义、特点以及运行机制等进行了维度众多的学术探索。很多一线教师将深度学习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果。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标志着“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双减”政策引发了一系列反应,从校外学科类培训到校内教学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变革必定会引发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的深刻变化,使深度学习理论凸显出鲜明的实践价值,同时也要求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随之进行调整。
一、“双减”背景下深度学习的内涵延展
“深度学习”这一概念最早是在人工智能领域提出的,科技人员在研究机器学习的机制时提出了多层神经网络学习算法。这一研究由科技研究领域逐渐延伸至教育学领域。美国教育学者罗杰・萨尔乔召集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实验,按照学生理解程度的差异把学习水平分为“浅层学习”和“深层学习”两个层级。这个实验公布之后引起了诸多一线教师和研究者的兴趣,由此“深度学习”成了教育学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从不同的认知角度切入,人们对深度学习的含义有四种不同的理解。第一个认知角度是将深度学习看作一种高层次的阅读学习活动,着眼点是对内容的认知、实践和横向迁移,以此为基础生发出学生认知思维的跃迁和学习能力的提升。第二个认知角度是将深度学习看作一种学生学习观念的根本性变化。传统意义上学生的学习观念是被动输入的,学生是在严谨的教学计划下按部就班地接受知识,甚至可以说学生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学习观念。深度学习的理念则能激发学生的高阶认知,从而使学生形成一种主动的知识探究观念。第三个认知角度是在深刻理解信息处理加工理论之后提出来的,认为学习行为从来不是一个封闭的、个体性的活动,而是一种个人与他者、认知与情感的综合考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是教师引导学生调动理性逻辑思维和主观情感,将其投入到一个极具挑战性和复杂性的课题中。第四个认知角度是从社会参与和文化介入的综合形态中提出的。这种观点认为,个体学习活动的展开是外部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生课堂内部教学活动的双向对话,缺一不可。
不同的认知角度给我们提供了深度学习的不同理解路径,并且随着社会文化因素的转变,深度学习的内涵也在不断向纵深处延展。“双减”政策的实施,正是从国家政策和社会文化维度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模式提出了要求。“双减”首先减的是中小学学生的作业负担,其次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也是一项基于人口和教育现状的顶层设计,目的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避免教育陷入恶性竞争的怪圈,同时降低家庭的教育支出和育儿成本,促进人口的合理增长。政策的实施在短期内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对学习活动带来深刻变革。
学生作业负担和培训负担的减少意味着学校一线教师工作量的增加,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更加凸显出深度学习理论的巨大实践价值。政策的变化也要求深度学习理论的内涵要与之相适应。笔者认为,“双减”背景下深度学习的内涵延展应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课题探究的高效发展。上文提到的深度学习的一个内涵为学习活动是一种个体与他者、理性思维与情感的综合。它落实在课堂教学上,即教师抛出一个稍显复杂的课题,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彰显,但缺陷是需要建立在巨大的时间成本之上。如学生就一个复杂的课题进行讨论可能会持续半节课的时间,同时在实操阶段也会牵涉教师很多的组织、管理精力。在“双减”背景下,学生总体学习时间缩短,对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便是更加高效,更加讲求逻辑性。教师不仅要抛出课题,而且要为学生设计出课题探究的实现路径。这样可使学生的讨论有一个大致的思路,避免了无效讨论导致的时间浪费,在有限的时间内便可以达到课题研究的目的。
二是社会参与和文化介入的综合形态下学习活动的相对稳定。按照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张光陆教授的观点,课堂教学是社会文化与教学活动的双向参与,这样确保了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在“双减”政策的辐射下,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一定会做出相应调整,但应在深刻理解“双减”政策的内核之后循序渐进地做出调整。如果机械、迅速地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不仅容易流于表面形式,而且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容易敷衍了事,这与深度学习的目标背道而驰。所以,深度学习的内涵在“双减”背景下更应该凸出其相对稳定的一面,这样才能够将教学改革成果更好地融会贯通,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既定目标。
二、“双减”背景下深度学习的特征
“双减”政策落地后,课堂教学需要更加高效的组织形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度学习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更需要激发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呈现出整体性、高层次和社会性的新特征。
(一)整体性:深度学习的内容组织方式
深度学习的一个核心要义就是旗帜鲜明地反对碎片式、割裂式的知识传授和获得方式。在不断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时代背景下,更加要求多重信息和多种知识之间的有效连接,要求不同学科之间、新旧信息之间的融合。根据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人脑存在一个空间整体记忆系统,在这个系统内,人可以同时接受多方面的信息并做出处理。这种人脑整体性思维模式是深度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在“双减”背景下,新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教师可以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按照教学三维目标和课程主题进行整体性课堂教学设计。这样的整体设计既能迅速适应“双减”政策后新的课堂教学要求,又有利于建立起多学科协同渗透的整体教学思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72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