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政策要求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永畅
摘要:“双减”政策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双减”背景下,要保证“减量不减质”,就需要通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素养提升为目标来优化课业形态和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探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此来建构高效课堂。“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可以从“课堂情境生活化、课堂学习结构化、课堂对话高质量、课堂体验智能化”四个方面着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课堂;“减负提质”
2021 年 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双减”政策要求通过加强学校教育,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作业布置,提升课后活动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要保证“减量不减质”,就需要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素养提升为目标来优化课业形态和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探究。
“双减”政策下有“减”必须有“增”,教师应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只有高效的课堂教学才能保障“双减”政策的顺利落地;只有高质的课堂教学才能使学习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基于此,我认为,“双减”背景下可以从课堂情境生活化、课堂学习结构化、课堂对话高质量、课堂体验智能化四个方面提高小W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一、课堂情境生活化
刷题战术、以考定教是“双减”背景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个别培训机构的超前教学扰乱了正常教学秩序,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目的为单一的追求成绩,不利于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很多学生会做题不会思考、会结果不会算理,不会提出问题、不会分析问题、不会解决问题。如果与学生生活实际无关的机械训练占据了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他们就会没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更没有了自我探究、体验和尝试的机会。这样忽略知识的本源和知识的形成过程,会导致学生缺乏关键能力。因此,要达到“减负”的目的,就应该释放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体验、探究,从而培养关键能力。
要达到上述要求,我们需要给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究、体验和尝试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数学情境中学会思考、学会算理,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学会解决问题。课堂情境生活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指情境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强调学生有真实地参与、体验和卷入。此外,学生只有在自己熟悉的场景中开展探究、思考和辨析,学习才能是深刻的。
北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再认识”一课(如图1),教材中以静态数据呈现,先让学生通过计算平均数得出排名,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重新计算平均分和排名,最后对比评委的分数,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体验感不足,更重要的是离生活情境较远。因此,我从动态化呈现情境和营造真实情境入手,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环节中,设计了如下的学习过程。
首先,营造动态情境,明确平均数的核心是“数据”。教材中的这个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是静态的,也不是他们能够亲身经历的。在这个情境中,学生没有真实地参与、体验和卷入,也很难分析出认识平均数的核心是“数据”。教学中,教师可以营造动态情境,引导学生明晰认识平均数的核心是“数据”。
学校去年举行元旦少儿歌唱比赛,我们班上有一位“小小歌唱家”(播放她唱歌的视频),是不是很棒?如果你是评委,你会怎么给她打分呢?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根据学生现场的打分情况,我提出问题:刚才我们给“小小歌唱家”打了分,每个人打的都不一样,那她究竟能不能获得冠军呢?链接教材中的情境,比赛时五位评委也分别给她打了分数,想看看吗(一个一个地呈现评委给她打的分数)?当然只有她的分数,我们没有办法判断。请看,这是其他两位选手的成绩(一个一个地动态出现评委的分数)。这样,学生可以初步感受到“数据”对于平均数的影响,再引导学生求三位选手的平均分就顺理成章了。学生从自己的打分开始,一步步体验评分过程和数据的作用,动态呈现数据则再次冲击了学生的初步感知,使他们深刻理解了平均数的基本内涵。
其次,聚焦数据分析,理解平均数的关键是“差异”。学生在动态情境中明晰了认识平均数的核心是“数据”之后,可提出问题:刚才我们算出了得分的平均数,你们觉得这样公平吗?再仔细观察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发现“评委4”中数据的差异。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就不难发现每组数据的特征和对平均数的影响。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达成“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决策,再次计算平均分,发现排名出现了变化,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体验“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这样的卷入式体验,对学生的学习是极其重要的,只有自身积累了经验,他们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
我在此基础上再出示问题:当天的比赛结果确实如我们第二次计算的排名那样,你能再说一说为什么需要这样求他们的平均数吗?用反问的形式,激发学生去思考:为何要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再求平均数?旨在探寻平均数在统计中的作用,理解其代表性、合理性和灵敏性等特征。将情境生活化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经验的积累、有思维的碰撞、有认知的落差、有理解的深刻,这样的学习是 “双减”所要求的。
二、课堂学习结构化
“双减”背景下,要使课堂教学“增效”,还需要聚焦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知识零散的问题是较为突出的。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围绕单节课的知识点来组织教学,并没有综合审视本节课在整个小学数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没有考虑本节课的知识点与其他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此一来,学生就很难把握知识的前后联系和重难点,同时产生知识断层和思维散点,不能完整地建构出知识网络。因此,以大单元观念进行教材知识的结构化链接是当前教师需要具备的技能,也是课堂质量提升的基本要素。只有重视知识的结构化,才能实现学习的结构化、思维的结构化,最终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72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