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涯适应力理论的“3+6”职业规划课程体系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周子乔 徐�M
摘 要:职业规划课程在我国高校已渐成体系,但是当下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多变职场环境的需求。以生涯关注、生涯好奇、生涯控制、生涯自信、生涯人际、生涯调适为教学内容,从环境创设、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三大途径着手,构建基于生涯适应力理论的“3+6”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对于增强学生就业力、提升课程教学成效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生涯适应力;职业规划课程;环境创设;实践活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与不足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教育部在2007年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中,要求“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职业规划课程在我国高校已渐成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观念短视和理论陈旧。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课程大多以大学生成功就业为课程导向,以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和霍兰德的兴趣类型论为理论依据,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环境探索,从而确定职业目标并为之进行求职指导。
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基本原则,但也将职业选择局限于静态的“人―职”匹配理论,过分强调理性的测量和适配,但是往往忽略了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如今,周而复始的恒常模式正在远去,取而代之的是迅速的变革与爆炸式的技术发展。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多过去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社会秩序和职业规则正在逐渐被颠覆,传统的工作观念、价值观和工作方式也受到了冲击。尤其在新时代,“VUCA”特征愈加明显,我们所处的职场环境充满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个体的职业生涯也随之经历着深刻的转变,大学生毕业后在组织内的不同职位、不同工作和不同组织间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他们将面临着多次择业和就业的挑战。因此,现有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学模式对于多变职场环境的应对显得越来越乏力,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
二、生涯适应力理论的视角和内涵
在职场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涯适应力”这一概念来源于美国的职业管理学家Super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Super于1955年提出了用职业成熟度来划分个体在生涯发展中任务的完成,随后,Super和Knasel在完善生涯成熟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生涯适应力”,指个体在其职业过程中,能够成功地面对生涯改变或生涯情景中那些复杂的、结构不良的或不可预测的生涯问题的自我调整的能力。Savickas对该理论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涯适应力“4C”模型――生涯关注(career concern)、生涯控制(career control)、生涯好奇(career curiosity)和生涯自信(career confidence),四个结构维度贯穿于个体生涯发展始终,每一个维度都有一个核心问题需要个体做出具体回答。其中,生涯关注引导个体关注未来,为今后可能面临的生涯任务未雨绸缪,对应“我有未来吗”;生涯控制促使个体为满足日后的生涯发展议题有意识地营造内外部环境,对应“谁拥有我的未来”;生涯好奇激发个体对自身内外部环境进行探索,对应“未来我想要做什么”;生涯自信帮助个体在探索过程中更加自信地进行人生设计,对应“我能做到吗”。其后,我国学者赵小云结合国内大学生的实际,在Savickas的基础上新增生涯人际和生涯调适,共同组成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六维结构模型。
生涯适应力作为近年来职业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已受到西方广泛认可并且在职业咨询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运用。它所倡导的如何主动地适应变化多端的职业环境,已经成为当今职业指导的主题,是大学生在瞬息万变的职业环境中获得生涯成功的核心能力。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出F职业目标模糊、职业期望过高、职业了解片面 、择业功利化、离职频繁等问题,高校迫切需要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以增强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大学生“3+6”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构建
作为大学生职业指导的重要平台,职业规划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西方多项研究表明,社会环境支持、学科特定自我效能感、实践经历等因素均会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产生积极影响。因此,高校应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特征,从环境、教学、实践三大途径着手,整合生涯适应力的六维结构,构建“3+6”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一)创设职业环境,激发生涯关注和生涯好奇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身体在知识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认识的客体,而是认识的主体,发挥着构建知识的作用。而环境氛围对身体感知具有重要作用。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营造校园内部的职业氛围,同时连接校园外部的职业世界,可以使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渗透”与“融合”,使他们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激发生涯关注和生涯好奇。
1.巧用榜样效应,提升生涯关注
生涯关注是指个体对他自己未来生涯能够有所关注并持乐观态度,能够对未来的生涯发展未雨绸缪,而缺乏生涯关注则会造成生涯冷漠,导致大学生在未来择业和就业中处于被动的状态。计划性和乐观的态度将会培养生涯关注,因为它们使得个体事先了解到未来的职业任务以及即将面临的生涯转换和生涯选择。而好的榜样,是学生生涯发展路上的重要参照,也是学生职业成功的积极引导。在课堂以外,学校可邀请各行各业的杰出校友回到母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讲述自己的职业成长故事,帮助学生找到校友与自身的共性契合点,从而加强校友榜样的正向激励作用。同时,在职业规划课程开始前,布置“十佳学生”搜集作业,安排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学院网站等平台搜集本专业的“十佳学生”人物事例,了解其学业成就和毕业去向,并通过研讨形式向全班分享。通过创设全员学习职业榜样的氛围环境,进行生涯关注的隐性教学,从而引导学生为未来生涯做好计划。
nlc20220402134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74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