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时代钉钉辅助高职设计类课程 线下教学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诚巍 陈佳慧

  【摘要】 2020年,钉钉借由疫情,从帮助企业管理的即时通讯软件升级为满足各种教育需求的在线授课“神器”,成为众多在线学习平台中的佼佼者。钉钉能有效结合教学资源和在线授课功能,同时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辅助模块,包括填表答题、数据统计、作业批改等。钉钉与高职设计类课程具有天然的技术融合优势,通过钉钉平台实施“O+O”交互模式,可在课前对重难点进行多媒体资源拓展、中期开展线上设计商务实战,并在课后形成跟踪式评价体系,精准调节授课内容,有效地改进线下教学学生能动性不足、与实践脱轨等问题。
  【关键词】 钉钉 设计类课程 “O+O”交互模式
  一、设计类课程线下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设计类课程是指利用计算机和图形设计软件,帮助设计人员从事设计内容的课程。设计作为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 在知识结构和学科体系上也已经跨越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工程技术、文化艺术等学科领域的相关理论与知识。[1]在专业教学中此类课程为核心技能课程,侧重于设计软件的操作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此类课程存在以下问题:教学模式单一、课堂与就业脱节、学习驱动不足、课程反馈不及时,线下教学效果有待加强。
  (一)线下教学与岗位实践需求脱节
  1.教材陈旧生涩,应用转化率低
  传统教学中课前预习是借助教科书上的内容进行,只能提供基础的设计准则和理论、简单的实操文字和图片教程,学生往往感觉枯燥乏味,生硬难懂,鲜少提供行业最新的设计资讯和流行趋势。设计类学科是紧跟时代发展,更新迭代迅速的一门学科,落后的理论和教程,无法满足社会用人要求。例如在《数字化时代的标志设计新语汇》这一章节,教材缺失了最新设计趋势如超变形字体、几何分形等,而文中提到的立体型、多样组型已偏离当前设计语境。因此,单纯依托于陈旧的课本知识,难以孕育培养符合市场的当代设计者。
  设计类课程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而高职学生的传统授课模式基于线下,往往以知识理论为主线,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少,学生囿于大量理论说教的教材,难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导致“学”与“用”分离。[2]
  2.学生学习形式单一,项目实践经验不足
  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设计基础理论的掌握或是软件操作技能的高低。在实际的设计类项目工作中,设计师会面对大量的人际沟通、设计宣讲、团队合作等需求。因此拘泥于课堂上的简单的实践,不符合就业导向。高职设计类课程因教学形式的限制,很难在线下开展真正的项目工作模拟。
  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导向和学历教育的内容背道而驰,而工作岗位中学习成本较高,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因此毕业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相对处于弱势。以视觉设计班专业的张同学为例,她对于软件的理解和操作能力较强,但在人际沟通及团队协作能力相对薄弱。毕业后在岗位上虽然能完成对应的设计需求,但在跟甲方的沟通协作、项目汇报等环节表现不佳,则晋升困难。而在同公司工作的匡同学已经升职担任某项目设计组组长,无疑得力于他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学生参差不齐,学习驱动力不足
  1.学生参差不齐,无法因材施教
  由于高职学生大多是第一次接触设计,缺乏相关学习经验积累,也有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学习能力相对薄弱,教师在软件操作环节必然要面对基础不一、参差不齐的学生。在同一课堂中,教师时常面临部分优秀学生提前完成作业无事可做,大部分学生需反复示范和讲解的尴尬境遇。如果紧跟优秀学生的学习进度,加快教学,会导致大部分学生跟不上学习节奏,无法掌握重难点,长期下去产生对专业课程的厌恶及自我否定情绪;而依照大部分学生的正常进度,优秀的学生则无法获得更多的知识,得不到专业技能提升,长期则会逐渐怠慢学习积极性。
  受制于传统线下授课模式的局限性,学生只能听老师讲,跟老师做,无法及时调整授课内容,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线下授课的教师分身乏术,单线程面授效率降低,无法同时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也限制了学生知识面扩展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2.教学反馈滞后,削弱学生兴趣
  设计类课程的一大特点是由易入难,由分散到整合,侧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灵活运用和创造能力。课程难度遵循1+1>2的曲线式递增,一旦基础没掌握好,进阶的内容就犹如“天书”。因此,设计类课程对教学环节的监测需求较大。传统的线下面授模式,课后的教学反馈存在滞后性,一般只在学期前期、中期、后期进行教学反馈调查问卷,无法针Σ煌章节内容、学习阶段进行及时反馈。教师授课缺乏对学习效果、学习效率、学习情绪的跟踪和反馈,无法及时感知学生学习情况。
  在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计划下,教师无法及时调节课程的目标和难度,容易出现学生学习困难,学习驱动力减弱、厌学情绪渐涨的负面效果。另一方面,如果采用传统的纸质问卷调查,对每节课进行教学反馈将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成本,对教师来说难以长期坚持。
  二、“O+O”交互式教学模型
  “O+O”交互式教学并非近几年兴起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从互联网角度出发,不仅扩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教学资源。“O+O”交互式教学是“online+offline”的缩写,即依托互联网技术,传统课堂教学形成线上+线下交互的“O+O”闭环模式。它是针对传统线下课堂教师以课前、课中、课后的时间维度为纵向主线,以在线跨媒介预习系统、混合式教学内容、“任务驱动法”模拟项目和教学效果“零时差”反馈模型为纵向拓展,开展设计类课程“O+O”交互式教学(见图1)。“O+O”交互式教学既要体现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即“为人师表”、“师道尊严”等重视教师主导性的特点,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3]

nlc20220413174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8260.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