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胡伟 许崇彪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不能深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存在知行脱节等悖生活化问题展开分析。整合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思路,探索生活化教学实践路径,改变教学观念和方法,构建生活化道德与法治课堂,可更好地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价值,帮助学生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 实践策略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思想品德课程要立足于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成长发展需要。所谓生活化道德与法治课堂,就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设计富有情趣和价值的学习活动,用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为幸福生活奠基,使学生体悟知识的生活性和生成性。
一、构建生活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是落实“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和培养核心素养应有之义
美国教育哲学家约翰・杜威认为,任何学科知识,无论多么有价值和多么高深,如果不能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那它就不能被称为学生的课程。课堂教学生活化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考虑学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体现了“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要立足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构筑学科知识与生活智慧有机结合的载体。
二、构建生活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当前初中学生的期盼
为了解目前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本课题组对淮北市海宫学校1500余名初中学生进行课堂评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渴望生活化、体验式、探究式课堂;希望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喜欢活泼灵动、轻松的生活化道德与法治课堂。
三、建生活化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路径
构建生活化道德与法治课堂,需要从课堂资源选择、教学方式、教学情境、教学效果和课后作业设计等方面做出努力。
(一)课堂资源选择要真实
一是课堂资源求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课堂教学要围绕真实情境展开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老师选取的资源应该真实。如许崇彪老师在讲“行使生命健康权”时,就本校学生“行使生命健康权”的现状进行了校园实景拍摄,当在堂上展现校本资源时,课堂瞬间形成了讨论的热潮。接下来再引导学生探讨“行使生命健康权”存在的问题、方式以及如何维护生命健康权就变得高效多了,同学们智慧的火花呈现出迸发状态。这一切均源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以及知识的学习都是跟自己的生活有联系。二是课堂资源求实。针对课堂要探讨的议题,需要教师用贴近学生实际并能诱发学生参与动机的生活素材。比如郭月老师在讲《网络改变世界》时,把同学与妈妈进行网络对话解决问题的视频作为课堂资源,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方式要真诚
道德与法治课的价值在于唤醒学生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提升生活能力。优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充满爱与真情的课堂,是帮助学生打通生活脉络,站在学生角度观察、思考、解决困惑的课堂。在教学方式上探究两条实施路径:一条是明线,教师要始终与学生同呼吸,让学生认识到老师在帮助自己寻找生活智慧,浓浓的“真意”在课堂上涌动,学生最终获得悟性的升华、精神的愉悦、境界的升华。一条是暗线,教师顺着学生生活的逻辑和情感需求,把知识润物细无声地融进学生的思考、探寻中,老师成为知识的引领者、智慧的化身。如刘伟伟老师在讲述《守护生命》中的“爱护身体”时,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爱护身体应注意哪些事项,也没有选择“患上重病”的案例让学生警醒。刘老师先是对本班学生做了一次调查,看一看学生在爱护生命方面到底存在哪些问题,调查结果一显示,学生瞬间被吸引了。随后,刘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了健康情况推理,学生都注意到自己不爱护身体的行为。有了这种铺垫,刘老师再发动学生讲爱护身体的方法,学生自然就会感触很深,效果大大增加,因为在学生眼里,老师的课是在为他们的身体开处方,是在关心他们。
(三)课堂教学情境要真切
道德与法治课堂不应仅局限于校内,也应拓展到校外,需要现实情境烘托。比如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对党的感情,坚定跟党走”教育时,带领学生走进安徽名人馆、安徽博物院和渡江战役纪念馆等,踏着沧桑岁月的历史存迹,赓续红色文化基因。也让学生置身其境,感知如今生活来之不易,真正地颂党恩跟党走。为增强学生亲社会行为,学校还组织走进敬老院献爱心活动、进社区开展文明劝导活动等。
(四)课堂教学效果要真挚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核心是让学生生成知识、求取真经。应把生活难题的解决之道放在首位,让学生透过课堂寻求到未来生活的密码,为幸福的生活奠基。比如胡伟老师在讲《师生交往》时,就把如何增进师生关系和交往进行统一把握。通过播放班级学生与老师相处时的视频和照片,附上老师的祝福语,再配上音乐,帮助学生体悟与老师交往的点点滴滴,很好地渲染了师生情。课堂上,学生纷纷表示珍惜初中生活,更加热爱老师,珍惜来之不易的师生之情。这样,学生与老师相处时遇到问题也容易化解。课后,通过调查分析学生与老师相处的问题,寻求解决之道,为本节课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五)课后作业设计要真练
道德与法治课的学科作业设计要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要鼓励学生梳理生活中的问题,不断地感悟、思考,追寻生活的智慧。比如胡伟老师在教学“学生爱护自己身体”时,为让学生养成爱护身体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和父母一起设计包括是否有不良坐姿、经常熬夜、不吃早餐、过度玩网络游戏、不遵守交通规则、购买“三无”产品吃等生活方式健康跟踪柱状图。两周后,对全班学生的生活健康状况进行对比,有些同学真切感受到自己真像在扼杀生命。一名学生在交流时谈道:“如果没有这次对自己生活方式的追踪,我从来不知道自己的生活状况健康度是多少。”还有的学生说道:“我经常会怪父母干涉自己太多,不让吃快餐食品、不让玩电子游戏,经常说我饭前不洗手等,很烦他们的唠叨。现在想一想,父母真的是爱我们爱得用心良苦,真不应该埋怨父母。”很显然,实践作业很好地巩固了课堂学习效果,真正把课堂教学目标内化成学生的品格,转化成学生的精神世界。
构建生活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就要凸显“真”功夫,下足“真料”,尊重学生的心理感悟和体验,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体验、主动感悟,激发自我获取知识的渴望,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成长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晓明.生本备课:备课与师德行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蒋鸿兴,王聚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革新[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刘海燕.中小学教师立德树人教育行动指南[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黄大灿
nlc2022041511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84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