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数据对语文课堂增效的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兴旺

   摘要:新时代的信息技术给现代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高品质的教育目标督促我们要不断创新教学实践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逐步渗透大数据助学机制,突出新时期信息发展的特色,创造无限的探索实践的空间。以大数据为创新实践的背景,就是把握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从教学实践的资源、模式、平台以及效能上加以充分考虑,通过建立大数据应用体系、设计专题教学、实施教学项目、打造教学品牌,促进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大数据 初中语文 教学创新 教学实践
  
  引言
  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教育事业“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探索‘互联网+’教育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智慧教育,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营造良好的技术环境”。依托云空间、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推进智育创新,建设智能学习体系,探索新的教育服务模式,是教育事业的大势所趋。这也要求教师必须紧跟时代与发展需要,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强化大数据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深度运用。
  一、大数据运用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意义
  所谓大数据,就是通过捕捉、管理、处理对应系统软件中的数据,实现信息的及时更新,从而达到决策的高效性、多元化。在现代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就是用校本教学资源与辅助教学资源构建形成完整的、系统的数据信息。语文学科是初中重要学科之一,对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文化素养的提升、综合能力的锻炼等意义重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突破、创新与发展,更符合新时代学生学习的需求特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给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提供了诸多便利,大大充实了学科资源,丰富了教学模式,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了课内外的连接与延伸,强化了师生之间的教学沟通与评价反馈。因此,大数据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都起到积极作用。教师务必要深入探索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实践策略,敢于尝试、善于探索,实现大数据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建立起崭新的教育形态。
  二、大数据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一)增强数据教学理念
  大数据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需要教师能够充分理解大数据的意义,形成独到的大数据概念,掌握大数据运用的基本素养。大数据技术之所以能被深度认可并广泛运用,是因为其能提供强大的数据能量。现代化的初中语文教学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传统的教学资源主要是校本教材,而现代化的语文教学则是包罗万象的。语文教学数据的搜集渠道要实现多途径,才能确保教学资源内容的多元化、丰富性。大数据的形式不仅是数字,还可以是音视频、图书、报纸等。对大数据的充分认知,是展开教学实践的基本前提,教师必须自觉建立大数据意识,在教学设计、备课、课件制作、课堂训练、课后练习与评价中逐步渗透。例如在设计某单元的阅读教学计划时,可以通过大数据系统搜集和整合相关的、有效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解读信息、教辅材料应用信息、学生学科学情调查信息等,同时还可以了解和回顾学科教学计划、往年教学教研的实践成果等,甚至还可以获取其他优秀品牌教学方案等。这些内容都属于大数据应用范畴,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数据参数。
  (二)扩容大数据教学资源
  教师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是至关重要的。在开展某单元教学前,教师要科学分析大数据技术的运用需求,哪里需要大数据?怎么运用大数据?……既要能通过多途径搜集教学的信息资源,更要对大数据进行有效归类、整理,为下阶段的教学应用提供便利条件。只有提前根据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资源的扩容,做好大数据的分类分析,才能为教学实践提供有效服务。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教学安排上由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五大板块构成,其中阅读占据的单位数最多。语文阅读教学在短暂的课堂上无法实现深入开展,需要大数据的支持。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素材关键词、关键人物为核心,利用互联网平台,搜集与闻一多先生言行举止相关的音视频材料,或者评价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相关素材,来扩充与学生互动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深入阅读并延续知识体系。又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颂》,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黄河颂》的配乐朗诵音频材料和图片、视频素材,向学生展示母亲河黄河的磅礴气势,让学生找到阅读朗诵的感觉。再例如疫情防控期间,教师利用大数据的整合,通过微课、微信、QQ等平台,向学生及时传递自学资源,丰富了学生居家防疫的学习内容。这些都充分展示了大数据教学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成熟运用。
  (三)丰富大数据教学流程
  大数据的有效运用不只是在资源数量和内容的提供上,更存在于课堂时间、沟通作用、评价反馈等各个方面,使得传统的单调的课堂、板书、书本向灵活有趣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转变,课外课内时间有效关联,校内校外学习相互贯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能关心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活动与探究”主题教学当中,教师就能利用大数据将短短45分钟的时间用在单元学习中任务的精华部分,并且把学生们的精彩演讲展现给其他学生以及家长、朋友。教师要以“演讲”为主题设计完整的活动方案。在准备阶段,通过网络寻找到“任务一”中的四篇具有代表性的演讲视频,学生们则通过数据平台进行教材视频的下d,开展课前自主学习。其中,老师还可设计一个自评问卷,鼓励学生们模仿音视频进行演讲稿的模仿演讲,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评一评自己在演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老师提供关于演讲的哪些帮助。而老师则可以通过问卷实现课前学情分析,继而从教材出发,分析下一阶段教学的方向和内容,确保达到“精准施教”,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解决学生学习的实际困难,达到学习最优化。到了该单元的第二任务“撰写演讲稿”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撰写演讲稿的流程和关键点,对教材提供的四篇演讲稿进行要点要素的分析,以PPT的形式加以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其中的知识点。基于事前掌握的学生对演讲主题的学习情况,老师在设计问题上也能有所倾向,在确保基础知识传递的基础上,把较难的问题留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基础差些的学生,确保课堂学习与交流氛围的和谐,兼顾各类学生的需求。

nlc2022041512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8487.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