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困境与突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文英
摘要:“整本书阅读”是新一轮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读前指导缺乏规划、读中推动缺乏策略、读后成果缺乏反馈与评价三方面,指出了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示例阐述了“范例支架”“情境支架”“活动支架”等教学支架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中的综合运用与价值实现。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教学困境与突围 教学支架
近年来,“整本书阅读”再掀热潮。按照李卫东老师的定义,“‘整本书’阅读首先在阅读材料上不再是一篇节选文章的含英咀华,而是一本有着独立精神、独立思想价值,能够作为一个连续性整体给读者别样的阅读感受的完美集合。阅读时间更长,也更具复杂性。”
一、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困境
“热”读之下,更应有“冷”思考。从笔者聆听的数节“整本书阅读”教学现场课和阅读的大量课例以及自身教学实践看,“整本书阅读”指导正陷入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读前指导缺乏规划。初中语文教材中共设置了12部名著,编者意在把教读、自读、课外阅读连为一体。作为课程的应有内容之一,“整本书阅读”要进行课程化处理,教师在其中应有所作为。然而,部分教师误将“整本书阅读”当作学生的课外阅读。此外,一些教师将“整本书阅读”当作精读课文进行逐句分析,活动零碎,效率低下。
第二,读中推动缺乏策略。较理想的“整本书阅读”应是区别于常态语文课的深度阅读与学习。如今,许多学生阅读选择基于兴趣,多关注故事情节。而面对中考名著分值的大幅增长,教师被迫以中考命题的重点为纲。学生还未体验阅读整本书的快乐,就已被中考题的残酷所包围,“经典”也变得索然无味。
第三,读后成果缺乏反馈与评价。“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的评价依旧沿用传统的试卷测试法。教师有“阅读兴趣引导”与“阅读方法指导”的意识,但缺乏“学生阅读成果检测与评价”的科学策略。
二、突破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困境的几点尝试
针对以上的教师教学困境,笔者按照“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一般程序――激、规、导、评,巧妙设置丰富多彩的教学支架,以期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落实。
(一)设计“问题支架”,做好读前激趣
激起并维持学生读整本书的浓厚兴趣,导读课即是敲门砖。导读课要求教师在梳理整本书文脉的基础上,设计有特色的主问题,围绕目标与任务,整合整本书的内容,积极倡导主题任务式的学习模式。
问题设计要求新颖别致,促进学生有思考、有深度地开展整本书阅读。如南京市教研员袁源在《昆虫记》阅读教学中,请学生阅读后,开设一个“昆虫馆”。要求:1.浏览目录,从蝉、大孔雀碟、萤火虫、圣甲虫等昆虫中,选择一种昆虫作建馆介绍。2.自行组队,强调合作与分工,记录小组探讨的展室主题、展品种类。展品解说的介绍方式不拘一格。3.展示时间约为10分钟。在问题探究中,学生高效地完成了阅读、资料查询与整理、口头阐述与书面表达。这样的“整本书阅读”既保证了“阅读量”,又有了“思维提升”。
(二)利用“范例支架”,指导阅读方法
初中语文教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为“整本书阅读”提供了多元教学策略与路径。如《昆虫记》被安排在八年级上册,确定的阅读任务是“科普作品的阅读”。导读之前,先教学《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经典说明文。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说明文知识后,获得了重要的“概念支架”。特别是《蝉》的教学为《昆虫记》阅读提供“范例支架”。笔者以“探讨《蝉》语言的科学性和趣味性”“跟法布尔学观察”展开单篇阅读教学,设置“语言赏析式批注”“蝉的房产信息登记”等特色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展开阅读,并学会用该读书方法进一步去阅读《蝉和蚁》《蝉的歌唱》,推动《昆虫记》整本书的阅读。
此外,“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范例支架”设置,还应包括宏观读书方法的指导。例如,向学生介绍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钱钟书的“笔记法”等。教师可先将这些名家读书方法的资料挂在班级交流平台上,供学生提前阅读与选择。
(三)创设“情境支架”“程序支架”,推动深度阅读
学生往往因为时代隔膜与生活阅历等,难以与文本产生共鸣,语文教学的困境由此而生,而还原作者写作情境是突破困境的利器。
例如,在精读《藤野先生》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很难将“添改笔记”“纠正解剖图”这样的“小事”与“伟大”画上等号。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甲午战争”的时代背景,并联系《朝花夕拾》中《琐记》《父亲的病》等其他作品,乃至泛读鲁迅的其他文集,了解作者爱国文人形象,从而理解东京见闻使鲁迅深刻感受到“清国留学生”的堕落,匿名信事件使鲁迅感到日本青年对中国人的歧视,看电影事件更是直接刺痛了他,促使他弃医从文。这些文字背后是鲁迅作为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子民在异域他邦的精神困境。虽然藤野先生只是做到了一个教师应该做到的认真严谨、关爱学生、一视同仁等,但正是这种公平正义的理想人格,对当时正处于精神暗域的鲁迅而言,不啻为无底的黑洞中漏进的一束光亮,弥足珍贵。通过“知人论世”,还原创作情境,即为“整本书阅读”的拓展与学生个性化的文本理解提供了最坚实的抓手。
名著中精彩的人物细节描写,本身就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写作的帮助,即程序支架。例如《水浒传》中“林冲棒打洪教头”激烈场面的描写,为学生提供了写作锦囊:分解动作,全身联动,推敲动词。《朝花夕拾》中阿长摇曳多姿的手指会说话,告诉学生要让动作着上人物的色彩,写出个性。教师带领学生赏读这些精彩片段,并让学生尝试去摹写,这样的“整本书阅读”才真正实现了读写联动。
(四)设计“活动支架”,评价阅读成果
“整本书阅读”教学不仅要有过程指导与监控,还应有规范的结果验收。“初步确立阅读指导课是否有效的评价标准,即是否建立五种对话:一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二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三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四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五是教师与教师的对话。”这就引导教师立足于实践,设计丰富的“活动支架”,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验收与评价。
读书是否有效,首先要确定学生是否“真读”。为保证海量阅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开展“优秀读书笔记展览”“名著知识竞赛”等活动。
其次,通^阅读成果分享课考查学生“说”的能力。可围绕近期阅读内容开展经典诵读、作品故事会、人物评述、主题辩论等活动,有效提高学生文本理解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对经典名著进行欣赏、质疑、改编等,提倡批判性阅读,鼓励学生带着质疑的眼光再读文本。总之,“教师应有一种自觉,即从学生的一望而知指出他的一望无知,甚至再望也还是无知。”
综上所述,“整本书阅读”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连滚带爬”式的读,以上“支架式”教学策略的运用也正是笔者“整本书阅读”教学“连滚带爬”式的摸索。我们认为,只有长期坚持海量阅读,并不断对学生读整本书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如此,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会真正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卫东.混合式学习:整本书阅读的策略选择[J].语文建设,2016(15):12-15.
[2]袁海锋.情境支架:建构路径与教学价值[J].读写月报,2020(12):8-11.
[3]叶守义.有效推动整本书阅读的六点做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31):46-47.
[4]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黄大灿
nlc2022041514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85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