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发诗歌想象,碰撞思维火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洁

  【摘要】诗歌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想象呢?教师应努力创新诗歌教学形式,通过画面与文字的结合,通过情景的模仿,再加上知识的迁移,有效刺激学生灵感和想象,从而使得学生理解感悟诗歌,让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喜欢诗歌、爱学诗歌。
  【关键词】小学;诗歌教学;入情入境;知识迁移
  诗歌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一直以来是教师需要钻研的重要版块。传统的诗歌教学一般是字词解释的“满堂灌”,这种刻板的教学方式使得诗歌的教学困难重重,一来不利于学生理解赏析,二来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容易让学生产生“诗歌晦涩难懂”的偏见。实际上,诗歌教学并不难,诗歌教学重在刺激学生的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重感情,诗重想象。”
  一、图文结合,激发想象
  诗歌字数短少,但意蕴深远,如何在有限的文字里体会无限的韵味,需要发散学生思维。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钻研诗歌内容,创新形式,碰击出思维的火花。
  如,《渔歌子》这首词色彩绚丽,情景动人,富有强烈的画面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进行想象,然后师生合作,学生描述,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来。首先,学生脑海不难出现以下意象: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等,但是如何使画面生动起来,则需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出来。而这就是理解赏析诗歌的过程。如,对“白鹭”的描绘,有的学生会想象是零零散散几只白鹭在自由飞翔,有的学生则想象其是排成了“一”字型或“人”字形飞行。接着,教师将学生的描述转化为可感知的画像,白鹭飞行的姿态一下子丰满起来,也增加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而在描绘“桃花流水”时,单纯地描绘桃花和流水显然索然无味。此刻,教师可稍作提示:“你闻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时,学生思维容易迅速打开。这幅画面可能会多了在树梢尖玩耍的小鸟,多了被风吹散的落叶与花瓣。此刻,黑板上的画作迅速生动起来,桃花不再只是桃花,流水不再只是流水,那是随风摇曳、十里飘香的桃花,那是微波粼粼、鳜鱼跃起的流水。
  古人描绘的情景,其实离学生的生活不远,只是语言表达显得含蓄委婉。而当教师适时引导,含蓄委婉的诗境将转化为真实可感的图像浮现在学生脑海中。古诗也就会显得没那么苦涩陌生,反而变得亲近可感多了。
  二、角色扮演,入情入境
  “学生参与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我国著名剧作家曹寅在教学上的这点建议同样适用于诗歌教学。诗歌内容虽然含蓄,但是每个字、每个词都蕴含着丰富无尽的情趣,若能代入角色中,想象相关的情节和语言,必能入情入境,感悟诗歌情感。
  学习《游山西村》时,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乡亲们招待客人的热情和淳朴,如何在有限的文字里体悟出这种情感,可以仅仅抓住“莫笑”“腊酒浑”这两个词语,请学生观看相关图片,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个笑得最开心的大爷或者是旁边开心畅饮的大叔,而教师则扮演作者陆游,通过师生角色扮演环节来引导赏析。
  师:大爷,你笑得这么开心,你在笑什么?
  生:我家的酒真好喝啊。
  生:干杯。
  生:别客气,今天不醉不归。
  师:这么好的酒,那就让我品一口吧。嗯,不对,你家的酒怎么那么浑浊?你小气,没拿好酒招待我,哪个乡亲来解释解释?
  生:这是刚酿出来的。
  生:酒虽然浑浊,但是我们亲自酿造的,请不要嫌弃,只是一份心意。
  师:是呀,据我了解,酿酒的过程是非常繁琐的,所以这酒得来不易啊,你们还舍得拿出来与我分享,我怎么还可能嫌弃呢?酒逢知己千杯少,今天我们一醉方休,干了!刚才错怪你们了,你们一片热情,所以,“莫笑农家腊酒浑”。
  单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对“莫笑农家腊酒浑”这句诗的理解往往只能停留在字面上。而在与教师这位“客人”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的热情很快被带动,迅速带入角色,顺利融入农家喝酒欢庆的欢快氛围中。而后,教师就不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乡亲们热情好客”了。
  而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引导学生体悟诗人王维送别友人的难舍难分之情,角色的带入比直接讲述效果来的更好一些。此处,教师扮演友人,而学生扮演作者王维。
  师:王维兄,我这一去也不知与你什么时候再次相见……
  生:不要伤心了我的朋友,正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生:总有一天,我们还会再次相见的,只要彼此挂念,多远的距离也没办法将我们隔开。
  师:我走了,你不要再送了,回去吧……
  生:我舍不得你走啊朋友。
  生:路途遥远,你路上一定要小心啊,保重啊我的朋友……
  师生扮演过程中,教师有意识进行引导,即将别离的苦情氛围很快被营造出来,学生的情绪很容易被调动,作者与友人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学生就不难体悟出来了。
  “从学生精彩的发言和充满情趣的表演中不难看出,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具体的语文文字。”角色扮演有效地拉近了师生距离,让学生敢讲,让学生会讲。事实上,教师代入角色一张口,学生就能轻松打开想象力,打破思维局限,拓宽了思维领域,联系自身生活,然后用上自己的语言思考回答。可见,入情入境地扮演角色,是有效拓宽思维,激发想象的重要方法,是晦涩难懂的词句被消化理解的过程,更是调动学生学习诗歌兴致的重要途径。
  三、知识迁移,再造想象
  “心理学把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指主题在经验记忆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再想客观事物的表象,如,回忆、联想。”诗歌学习需要举一反三,因为诗与诗之间往往是融会贯通的,如果学会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让学生将头脑中学过的诗歌进行对比、联想、回忆,同样可以碰撞出学生新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
  《渔歌子》教学中,在教习“西塞山前白鹭飞”时,学生往往将画面停留在“一座西塞山,几只白鹭飞翔”。这样的表述显然苍白无力。此时,教师不妨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回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此时,白鹭飞翔的姿态多了几分气势,“一行”与“上”字瞬间使画面生动活泼起来,学生脑海中里不难浮现出一行白鹭齐刷刷腾空飞向天际的画面。紧接着,教师就不难引导学生通过想象领略西塞山的初春季节的生机气派。而在赏析“桃花流水鳜鱼肥”中的“桃花”,如果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名词上的叙述,赏析明显是不到位的。此处,教师可以伺机引入学过的诗句“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十里红。”此刻,桃花不仅仅只是几朵桃花了,“十里红”可以成功刺激学生想象,那是一大片的桃树林,那是一棵桃花似锦的桃树。如果此处还能联系上“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学生脑海中的画面必定更加丰富,这片桃花林中可能还有翩翩起舞的蝴蝶,还有欢唱嬉戏的小鸟。
  新旧知识的迁移和融会贯通,就是联想、回忆的过程,就是激发想象、创造出再造想象的过程。可见,知识的迁移不仅仅刺激了学生的灵感想象,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回顾与迁移,大大丰富了学生对以往学过的诗词内容的理解,也大大减少了对新授诗歌内容的教学内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很多学生对诗歌产生抗拒与恐惧,不仅仅是因为其语言表达晦涩难懂,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传统的诗歌教学方式刻板,学生未能真正调动兴致感悟诗歌魅力。总之,教学上,教师努力创新诗歌教学形式,通过画面与文字的结合,情景的模仿,知识的迁移,有效激发学生灵感和想象,让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喜欢诗歌、爱学诗歌。
  参考文献:
  [1]任爱辉.谈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几点尝试[J].科学时代,2009(1):225.
  [2]欧泳梅.让细节描写闪亮起来――谈再造想象在细节描写中的作用[J].语文学刊,2015(2):104-105.
  责任编辑 李 源

nlc202204251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9456.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