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我情绪化”的纯绘画与平面设计区别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磊,潘月
摘要:如今,设计与纯绘画的联系日渐紧密,但绘画和设计之间还是有一条分界线。纯绘画与平面设计同归于二维空间视觉艺术,但二者之间在社会功能、创作材料、审美对象等方面有很多的不同。以中国古代文人画为例,文人画家不求形似,目的在自娱,画面更多流露出创作主体的情绪,而这种情绪是自我的,不受他人控制,不屈服于社会审美。相较于平面设计,纯绘画有一种自主感情在支撑,有一种自我情绪在干预。
关键词:纯绘画;“自我情绪化”;中国古代文人画;平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4-0-03
国画家林风眠曾这样描述情绪与艺术的关系,“艺术的根本就是人类情绪的一种向外的表现”。普通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绘画艺术中不能没有自我情绪的表现。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也有情绪的表现,但这种情绪不是自发的,更不是自我的,大多是被动传达,由第二方或第三方的需求或压力所致。
1 从美术社会功能的角度分析纯绘画、设计与情绪的关系
纯绘画和平面设计都属于美术的范畴,具有视觉性、造型性、静态性及空间性的特点。而美术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分为纯美术和实用美术。
纯美术主要指满足欣赏和娱乐等精神需求,是以审美为目的的美术,其中就包括绘画。纯绘画是依靠视觉感知和鉴赏的视觉艺术,在二维空间塑造具体的、个性化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生活,通过色彩、线条和形体模仿客观事物的形象,以表达绘画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
实用美术主要指以实用为目的的美术,其中包括平面设计。设计一词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才被广泛运用,其在20世纪中叶兴起,形成了一门学科。平面设计属于设计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生产技术与艺术、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首先研究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其次研究如何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可以看出,审美和实用是纯绘画与设计在社会功能上的根本区别。但审美与实用在情绪上的区别又在哪里?审美作用于人的理智,也作用于人的感情,是人对美的认识和追求。对创作主体而言,可抒发其性情;对于接受主体而言,可怡悦性情及畅神。实用,顾名思义,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由此可知,前者是自发觉醒追求自我内心情感的孤品,后者是冷静理性、表现外在、顾及和满足大众需求的公共产品[1]。
2 从美术创作的角度分析纯绘画、平面设计与情绪的关系
中国画家早于欧洲十几个世纪就指出,“画者,心印也”。绘画就是创作主体把自己主观的、感性的心理活动和审美认识依附在客观的各种材料上将其物化的过程,即“以目会心,以心运手”。在此过程中,画家将自己的可感受性情绪作用于物质媒介,本没有意识的材料媒介被赋予了情感。
从布局来讲,绘画作品构图多样复杂,不必遵循黄金分割等法则,而是根据作者的情绪变化布局,如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布局“疏可走马”或“密不透风”,创作主体根据内心情绪随心挥洒,可“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而平面设计构图大多谨遵黄金分割法或设计点线面的组合排列规律,以平衡人们的视觉感受,不可随意夸张变形。设计作品不能不顾虑市场需求,因为不管是“疏可走马”还是“密不透风”,两者都是抛弃常规逻辑的,或者是抛弃视觉传达效果的,如果不能正常投入市场上,不能为人所用,它便失去了本身的价值与意义。
从内容题材来讲,纯绘画艺术表现的大多是创作主体的亲身经历或对生活的所感所悟,表达创作主体的内在精神。比如中国古代文人画在内容题材上多偏重山水、树石、花卉,以达到借物自喻的目的,从而表达内心情感。再者,绘画是绘画者的个性表达,具有个性化特色。由于作者的自我情感过于强烈,创作内容有时会脱离客观物象或社会现实,这也只是绘画者的一种创作方式,即表现自我。
自宋代以后,文人画开始从真实地再现客观现实朝着重表现主观情绪方面转变。苏东坡反对以形似论画,主张寓意于物;元倪瓒曾说,“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到了清代,石涛则强调“我之为我,自有我在”。也就是说,比起形象的描绘,一幅好的绘画作品更加注重创作主体自我情绪和精神世界的表达。
以中国文人画家八大山人为例,他的作品常常表现残山剩水、枯枝败叶,甚至面里的活物大多单脚站立,以白眼视人,是画家凄凉身世及愤懑不平的表现,也是八大山人对待生活顽强不屈态度的真实写照。
与之相反的平面设计,其内容不同于绘画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需要文字解释说明,这就限制了观者丰富的情感体验,因为观者会依附明确的文字消除其他情绪,人们看到设计产品时的情感体验是单一的。另外,须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设计,内容具有普遍的统一性,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符合大众审美。这相对于绘画来说,平面设计创作主体的行动是受牵制的。如果一幅平面设计作品中出现翻白眼的物象,那将是社会性问题。每年都有类似受到大众非议的平面设计作品,最终大多以受到消费者的抵制而撤出市场。
从创作工具、材料来看,画家在创作作品时,无论是用笔的干湿和轻重,还是线条的粗细变化、色彩的冷暖,都能表现出画家不同的情绪。比如八大山人的荷叶常常恣意纵横,笔墨随着画家的情绪变化,时而缓慢时而急促,画家强烈的情绪在落墨那一刻被释放,他用线条和墨水将自己的情绪转化为有形的绘画语言。
再单论色彩,中国古代文人画常常以墨代色,认为“运墨五色俱”,讲究“计白当黑”,代表了中国人内敛含蓄的品行和淡泊宁静的态度。在中国文人画中,物象的实际颜色没那么重要,比如荷花与荷叶的画法,荷花大多以实际的颜色画成红色,而荷叶却通常以墨色呈现,画家用墨作对比,更能突出荷花鲜艳的生命力,以及它的出淤泥而不染,同时作者如荷叶一样浓重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
另外,在绘画中,同一种颜色在不同的作品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意义,会带来不同的情绪波动。比如黄色在中国绘画里被认为是威严、辉煌甚至是皇权的象征,而在梵高的绘画里,黄色代表炽热旺盛的生命力。艺术家的心理情感不同,色彩的意义也存在差异。
nlc2022042517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95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