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素养的小学数学史料运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邓伟伦
摘 要: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的教学目标。数学史料与数学知识拥有紧密的联系,许多教师将数学史料与数学教学结合在一起开展数学课堂,旨在让学生从故事中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了解数学的诞生与演变,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进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学科素养
数学史包含了数学知识、思想的演变与发展以及数学科学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影响,数学史并不仅包括数学内容,也涉及了历史、哲学、文化、宗教等社会人文科学内容。将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还能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价值拥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学生的学科素养也将得到有效的锻炼和进步。
一、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方面,仍有许多教师采取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开展数学课堂,学生的数学思维、学习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培育和锻炼。另一方面,教学的教学形式单一,这令数学课堂的课堂氛围低沉,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良好的激发,因而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之中。
二、基于学科素养的小学数学史料有效教学策略
(一)借助数学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寻找相应的数学故事,将数学史料与课堂进行有机地结合,在课堂中引入这类数学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四年级《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的知识点内容为例,该课内容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小数,能结合小数的意义与性质比较小数的大小,使学生具备将非整万数、非整亿数改写成以“万”“亿”为单位的小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的数学能力。上课时,教师可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学们猜一猜小数最早是哪个国家提出和使用的呢?”如有学生知道与小数相关的内容与故事,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与大家分享。教师借助数学史料,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借助数学史料,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小学生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教师要掌握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借助数学史料,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主动投入知识的学习之中。在开展新课程时适当地借助数学史料作为课堂导入,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数学世界。以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的知识点内容为例,教师可借机为学生讲述“乘法口诀”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教师:“同学们,大家都背诵过1-9的乘法口诀,但是大家知道乘法口诀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吗?”此方式以提问的方式激起学生的兴趣,而后继续为学生讲解。教师将数学史料与数学知识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三)借助数学史料,贯穿数学课堂
教师将数学史料与小学数学课堂相结合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知识的学习之中,学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深化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这也要求教师将史料融入课堂时要避免生硬与机械,针对教学内容选择合适、易于学生理解学习数学知识的故事,将数学史料贯穿数学课堂,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思考思路。以四年级上册《神奇的莫比乌斯带》的知识点内容为例,教师借助变魔术引入新课,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利用纸带做出莫比乌斯带,让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它的神奇之处与其变换的规律。而后教师为学生讲解莫比乌斯带的故事。教师借助数学史料提出课堂问题,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借助数学史料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能打破传统课堂的束缚与僵硬,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和思考,数学思维得到了深刻的启发,会对数学更加好奇与好学。
(四)借助数学史料,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将数学史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能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六年级上册《圆》该课知识点内容为例,教师以引导的形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出计算圆周长的算式,以实践活动确立圆周率存在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此时引入圆周率的历史故事,带领学生了解与圆周率历史相关的数学知识。1500年前,中国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了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两个数值之间,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的人。教师借助数学史料,开展数学课堂,学生拥有了解我国数学历史的机会,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得到了良好的建立,增加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与信心。
(五)借助数学史料,深化学生的数学认知
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有限,但教师却可以借助数学史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给予学生宽阔的成长空间。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后,教师为学生带来数学史料,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以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知识点内容为例,学习内容接近尾声时,教师提出数学问题,深化学生的运算能力与数学思维。例如:“一桶20L的水,周一用了,周二用了,周三用了,问,周一周二周三分别用了多少升水?”教师可组织课堂过渡,教师:“这道数学题有一定的难度,与此同时又非常的有趣,早在战国时期的《庄子・天下篇》这本书中,就有了相关的数学知识,书中提到了‘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哪位同学说一说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学生:“一尺长的木棍,第一天取一半,第二天取剩余木棍的一半,第三天取剩余木棍的一半,这样取下去,永远也取不完。”教师:“这位同学说出了正确答案,并且答得很好,从数学角度而言,这根木棒是取之不尽并且可以一直被分割下去的。”教师借助数学史料,延伸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学习,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了锻炼与强化。
(六)借助数学史料,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从古至今,中华有许多优秀的数学家,这些数学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热爱祖国,教师借助数学史料开展数学教学时,可以以数学家的故事为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以六年级下册数学整理与复习《图形与几何》内容为例,教师为学生讲述华罗庚在数学领域取得的成就――矩阵几何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后,教师为学生介绍华罗庚为国做贡献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抗战期间,日本对重庆进行了重点轰炸,我国获得了不少电报,但日军的电报运用了深奥的数学运算知识,我国无法破译出电报内容,便找到了华罗庚,华罗庚从下午坐到次日凌晨成功破译了电报内容,原来日军的下一步划是对昆明实施轰炸,华罗庚利用自己的数学能力保护了昆明人民,避免了昆明人民受到敌人的轰炸与摧残。教师借助数学史料,使学生领悟中国数学家的优秀,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还能使学生将为国做贡献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学生会更加努力地投入学习之中。
三、结语
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需要借助数学史料开展数学课堂,借助数学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将拥有源源不断的探索欲望,这能保证学生主动投入知识的学习与思考中。教师借助数学史料,带领学生了解、学习更多地与中华数学历史相关的知识,在保证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同时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深化学生的数学认知,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启发,这促进了学生学科素养的强化。
(责任编辑:淳 洁)
参考文献:
[1] 史厚勇.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J]. 安徽教育科研,2020(06):57-58.
[2] 李长春. 数学史料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探索[J]. 新课程(小学版),2019(05):23.
[3] 史德影.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方法[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04):127.
nlc2022042612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96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