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政治论文  > 
  • 基于新时代公民意识的志愿者精神培养赋能大学生人格塑造提升作用探析

基于新时代公民意识的志愿者精神培养赋能大学生人格塑造提升作用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泽飞,孙亚兰

  摘 要:大W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前志愿服务的主体。志愿服务体现了作为公民的基本素养,对大学生人格塑造能够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从完善人格、塑造品行、立德树人的角度,高校要大力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多元化,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养,丰富大学生的人格内涵,进而有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塑造合格公民的深刻要义。
  关键词:公民意识;志愿精神;志愿者;人格塑造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9-0061-04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志愿者活动无论是注册规模还是志愿活动的开展规模、发挥作用程度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过去,在我国面临的三大攻坚战,化解重大风险、精准扶贫、污染防治这些领域,都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大学生群体是我国开展志愿服务的主体人群,广泛开展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升志愿服务质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随着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蓬勃开展,广大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被唤起。回归大学校园,高校必须重视志愿服务精神的培养,强化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1]。
  一、新时代赋予大学生志愿者精神的时代内涵
  志愿者活动在我国历史悠久,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滋养出救世济困、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志愿精神,特别是雷锋精神的大力弘扬更是让全社会志愿服务的精神得以深刻内化。随着志愿者活动的兴起以及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志愿者精神的核心要义逐渐被学界认定:志愿者精神是一种利他主义和慈善主义的精神,指的是个人或团体依其自由意志与兴趣,本着协助他人改善社会的宗旨,不求私利与报酬的社会理念[2]。其核心归结起来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八个字。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处在历史新方位,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当代中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志愿者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一)大学生志愿者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的时代使命,也是时代赋予的基本要求。这不仅适用于广大青年大学生,更适用于全体国民。志愿者精神的核心要义“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从深层次来讲,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具体细化。
  (二)大学生志愿者精神是对公民意识的深刻注解
  公民意识中一个很重要的衡量尺度就是对社会事务的积极参与,发挥自身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主体性,方能做出对整个社会健康发展具有建设性的主观活动。志愿活动实际上就是基于对社会公共事务与公共利益的关心,从而有效发挥主体性的过程。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呼唤公民意识的提高,大学生作为全社会最有朝气、最有可塑性的一个群体,其公民意识合格与否对整个社会的发育成熟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志愿者活动所代表的志愿者精神就是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深刻注解。
  (三)大学生志愿者精神是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价值参考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全面发展对人的首要要求就是具有完善的人格。大学作为学生最后一个系统学习的阶段,除知识和技能传授外,最重要的就是塑造他们完善的人格。志愿者精神不追求回报,服务他人,自觉参与社会服务,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完善的精神内涵,对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参考,也应当是当代大学生自觉追求的价值选择。
  二、以志愿者精神培养为契机,不断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
  当代中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公民层面的基本要求推动公民社会进程不断加快,在全社会普遍认可的标准下,公民社会的建设加速推进。公民社会呼唤公民意识。所谓公民意识,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社会进步的关心、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参与、对社会冷暖的深刻感知、对社会群体的热烈关切,这些不同的维度和志愿者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不谋而合。因此,用制度呵护志愿者精神,用行动践行志愿者精神,以志愿者精神推动广大大学生公民意识的不断提升,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切入渠道[3]。
  (一)以奉献精神为引领,营造广大大学生积极奉献社会的社会氛围
  奉献精神是现代社会志愿者精神的核心,一切功利的、利己而不利他的社会活动都不是志愿者精神的基本追求。公民意识的一个最基本准则就是奉献自我,推动全社会福祉的进步。因此,要在广大大学生群体开展志愿者活动的过程中加强奉献精神的熏陶,通过历史人物的精神熏陶,开展丰富多彩又利于大学生接受的活动,不断强化奉献精神,让奉献精神成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根本出发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阵地,要责无旁贷地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活动,积极践行我为人人、奉献社会、奉献他人的利他精神,营造强烈的社会氛围,确保大学生在志愿者活动中向标准看齐、向优秀人物看齐。
  (二)以友爱精神为纽带,推动广大大学生树立诚信向善的品质追求
  友爱是全社会应当予以追求的社会状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强调了友善的重要性。奉献社会也是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奉献他人不仅是为了获得心理的满足,也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也表现为一种社会氛围[4]。因此,践行志愿精神要以传递友善向善为纽带,所有的志愿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积极向善的品质追求,最终表现在某个群体、某个地区、某个范围内所有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品质追求。这对当代中国社会全体国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深刻的社会意义。
  (三)以互助精神为根本,实现广大大学生完善互帮互助的社会格局
  互助是一种深刻优良的社会格局,互帮互助的社会格局一旦形成,对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社会飞速进步,一方面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进步,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那些由自私自利、时刻以自我为中心所引发的恶性社会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广大公众敏感的神经,如“药家鑫案件”“复旦投毒事件”等。尽管这跟自身的法律观念淡薄有很大关系,但不可否认,也和社会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互帮互助的志愿者精神有一定关系。因此,在志愿者活动中强调互助是根本,也是志愿者活动得以长期坚持的根本。一味付出不仅不可取,也不可持续。因此,通过互助精神在志愿者活动中的深刻体现,推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nlc2022042616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9677.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