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书院制改革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飞 卓德虎 陈红杰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书院制改革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目标、改革原则和教育实践等方面与书院制教育具有较强一致性,能够充分发挥书院制教育的特有优势,为围绕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等奠定了基础。因此,探索书院制改革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对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书院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在国家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撑。目前,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以实用主义为特点的专才教育逐渐向人才全面发展的通识教育转变,创新创业能力也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很多学者从确立培养目标、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评价机制等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了论述和研究,但对教育组织模式创新方面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相关论述和研究仍较少。书院制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组织模式改革的热点领域,主要以学生住宿空间改造为切入点,构建形成集教育、管理、生活、服务和活动为一体的学生社区,实现学生生活空间、教育空间、文化空间的有机相融,能够有效落实通识教育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课题组在此背景下寻找创新创业教育与书院制教育的契合点,探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一、书院制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书院制教育具有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特点,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目标、改革原则和教育实践等方面与其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书院制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广阔学科视野和全面综合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还对学生学科融合、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教育体系当中,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起点和主要环节。书院制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以强化通识教育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其通过组织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实践,改善学生的专业局限,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书院制教育改革原则的一致性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与书院制教育在改革方向上具有一致性。创新创业教育和书院制教育始终在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上展开,无论人才培养的形式如何探索、如何变化,都始终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次,创新创业教育与书院制教育在改革覆盖面上具有一致性。教育改革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避免出现精英化和功利化的倾向,不能变成少数绩优生的专属,更不能单纯把专利论文等易于量化的成果作为教育评价标准,而应该把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提升和职业精神培育成效作为教育评价标准。书院制教育则是针对书院全体学生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促使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取更全面的知识。最后,创新创业教育与书院制教育在协同育人方面具有一致性。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涉及学校内部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等,还涉及学校外部的国家政策、社会环境、企事业单位等。书院制教育则能从书院与学院之间的双院联动、校友企业及导师科研平台互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衔接等角度,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挥重要作用。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书院制教育实践的一致性
  在具体教育实践当中,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发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注重帮助学生组建团队并开展实践,最K形成创新创业成果。因此,学生的自理能力、学科视野、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在书院制改革打破传统“学院―专业―班级”的结构,形成更为扁平的“书院―宿舍”组织架构的背景下,加强学生自治体系和朋辈互助机制建设成为书院制教育实践的必然要求。在国内书院制教育实践中,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能力已成为改革的共识,通过组建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社团等学生组织,将显性教育转变成为隐性教育,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传统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困境
  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国务院2015年和2018年先后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并纳入学分管理”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求。目前,我国高校基本实现了创新创业课程的全覆盖,但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创新创业成果统计,轻创新创业意识培养
  创新创业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关乎个人进步,更关乎国家和社会发展,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主阵地,责任重大。然而,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以及就业压力的影响,部分高校侧重对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化成果的统计,往往以论文、专利、比赛成果、就业率为重要评价和考核标准,忽视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虽然这些评价标准和考核标准便于量化和操作,但是容易导致部分高校为了实现数量突破,将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集中在绩优生群体上,造成人才培养的功利化和精英化。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需要高校建立长效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认同并主动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nlc2022042818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9983.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