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政治论文  > 
  •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及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及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樊彦瑞

  【摘要】 “互联网+”背景下各大高校都在面临着教育转型,而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就是转型的必经之路。特别是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仅仅依靠理论知识是不能满足今后走向社会以及工作岗位对于计算机能力的实际需求的。因此,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更应该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将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与成熟的专业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这恰恰符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核心思想。继而,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为基础,以岗位为核心,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素养,逐步向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方向靠拢。
  【关键词】 应用型技术人才 高校 计算机 “互联网+”
  引言:
  在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中,计算机能力几乎已经成为迈向工作岗位的首要条件,当然,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计算机相关知识也已经成为了他们知识架构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基于此,计算机依然是广受青睐、好评有加的热门专业,而相关课程也成为了高校中不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的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简单总结这门学科,那就是三分靠知识,七分靠实践。而随着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策略的深入和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高校认为计算机专业的最终教学目标一定要向培养技术强硬、基础知识稳固且实践能力出众的方向靠拢。
  一、基于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存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
  一方面有些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内容多且繁杂,教师的教学难度较大,特别是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和落实,更压缩了校内上课的时间,很多教师都面临着由于课程任务繁重而引起的教不完、讲不透的棘手状况,因此他们腾不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到底如何。另一方面,可能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还在坚持着“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理论课时多,上机课时少,这种教学安排既不能满足学生真正的专业技能要求。
  (二)重全体,轻个体
  特别是对于刚入学大一大二的学生,以老师为课堂主导的话,根本不能满足每一位同学的学习需求,基础好的同学可能对某一知识点已经完全掌握,导致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而基础稍差的同学则跟不上老师授课的进度,如此两极分化,不论是基础好的还是基础稍差的,他们的学习效率将大打折扣,不利于个人综合能力的进步和发展。
  (三)重传授,轻应用
  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确,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了。依然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长久而稳定的发展,教师一旦让学生来处理实际问题,便会手忙脚乱,根本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另外,在很多高校的课程设计中,并没有重视对应用型课程的增加,也没有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满足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而有针对性地添加一些教学内容,如果不能够为学生提供最基础的计算机应用环境和空间,那么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将大大缩减。
  (四)重完成,轻锻炼
  从现实情况中来分析,很多高校的计算机教师,他们一般都是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成为了一名老师,并没有实际岗位的工作经验,虽然理论知识很扎实,但是不能满足当下职业能力、职业需求,相对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历和背景不可观。延伸到教学中,可能给学生们安排的项目也是比较简单,这样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需求不太相符,更不能教会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应的专业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成长得不到保障,从而浪费了教学资源,也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五)重结果,轻过程
  普遍来看,现在很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考试还是坚持理论考试为主,上机操作为辅的考核模式,即便是有上机操作,考核制度和形式也不太完善,根本得不到学生的重视,甚至为了应付考试,很多学生会选择临阵磨枪,在临近考试的前几天进行突击训练,甚至会在校外报名参加一些培训课程。如此,既是对校内教学资源的浪费,又是对自己能力提升的轻视,不管是哪种,都将严重阻碍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稳步提升,其实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客观性,并不能真正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真实的测试。
  二、基于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
  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保障,两者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时候,一定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而展开。一般来说,基于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有以下三方面的要求:第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二是实践能力,只有将两者巧妙结合起来,才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首先我们来说理知识相关的课程建设,要将重点放在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方面,而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相关的课程设置应该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学、英语、电工与电子技术、C语言、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网络设备和网络技术等等,任何一门课程的缺失都将影响学生整体计算机理论知识结构框架的不完整,最终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结果。其次我们要说的就是实践能力,也可以说是实际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主要包括基本办公软件的运用,软件的安装与卸载,网络安全等,这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中之重,但是只有理论知识扎实,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切记要把握好理论基础课程与实际操作课程的比例问题,以确保学生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协同发展。第二,满足市场的需求。从市场需求来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走向社会大多从事的工作都围绕在软件、网络周围,而硬件相对占的比例不大,因此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注意协调比例分配,以更好的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此外,更应当借助职业能力、职业素质需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力求提高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与素质,保证其在就业环节中的竞争优势。第三,突出专业性与实践性。计算机相关知识较为繁杂、无序,学生在理解和学习过程中也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倍感枯燥。而实践操作难度大,学生没有良好的基础,更是无法完成操作训练,限制了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进步。基于此,突出专业教学的办学特色与实践部分十分重要,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实践,为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做出贡献。

nlc2022051118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1047.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