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魏昕

  摘要:白石词在语言艺术和创作手法上独具特色,具有杰出的艺术价值。本文试从这一角度分析姜夔对意象的处理方式。第一部分根据意象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姜夔在比拟、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上所具有的艺术特色。第二部分根据意象的组合方式,分析姜夔对聚合式、跳跃式、递进式、并列式、对比式五种组合方式的运用。第三部分阐释姜夔处理意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将他的表现手法与其他词人进行比较,总结出姜夔在创作时往往采取遗貌取神、注意剪裁、以健笔写柔情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姜夔 意象 艺术手法
  “意象”通常是指客观的物象通过作家的主观情志创作而出的一种具有双重意义的艺术形象。一个完整的意象,既包含意象的主体词语,又包括对主体意象词语的描绘、修饰词句。意象具有双重意义,第一重是作为物本身(如物的形态、声音等)而给予想象性呈现;第二重是寄托隐含意义的语言符号。若想令这二重意义融合为一,需借助作家独特的处理方式。这种对于意象的处理方式是作家所运到的艺术手法的一种,笔者认为主要指的是作家对于意象的艺术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
  姜夔是南宋的重要~人,他对于意象的处理方式别出心裁。目前对于姜夔的意象处理方式的研究中,一部分主要分析意象使用的某艺术特征,如高峰《姜夔词的感官意象及其幽冷词风》;少部分单就某意象的处理方式进行研究,如罗玲云《化作此花幽独―浅析姜夔词中的梅花意象》。由此观之,从语言方面对姜夔意象处理方式的研究尚还缺少较为全面的梳理,对于修辞手法和组合方式的研究还存在着空白。
  对于意象的处理方式,笔者认为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当词人在情感动机下进行创作得到了与意相称的象时,就要通过语法手段、语义手法、语音手段等超常规的表现手法对内部世界的意象语言进行审美表现的外化。修辞手法就类属于这种超越日常语言的表现手法。第二部分,当词人面临一个或多个意象时,就要对这些意象进行谋篇布局,所以意象的搭配和排列也是词人意象处理方式的一种。建构意象所采用的内部的语言形式和外部的组合方式融为一体,反映了词人处理意象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特征,这是本文的第三部分。
  一、意象运用的修辞手法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修辞手法归纳为4类36格。对于众多的修辞手法,姜夔大量运用其中的几种,有的则几乎不用。通过数据的对比和研究,笔者认为比拟、通感和比喻是姜夔使用次数多且使用特征最为明显的辞格,除此之外,用典、借代、叠字等辞格也是姜夔广泛运用的辞格。
  (一)比拟
  陈望道认为:“将人拟物和将物拟人都是比拟”,即比拟分拟人和拟物两种。姜夔在词中运用比拟辞格至少有十余处,且几乎都是拟人。请看一组典型词句:
  1.古城阴,有官梅几许,红萼未宜簪。(《一萼红》)
  2.冷云迷浦,倩谁唤玉妃起舞。岁华如许,野梅弄眉妩。(《清波引》)
  3.背立怨东风,高花未吐。(《玉梅令》)
  4.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念奴娇》)
  5.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惜红衣》)
  6.红衣入桨,青灯摇浪,微凉意思。(《水龙吟》)
  7.残柳参差舞。(《点绛唇》)
  8.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惜红衣》)
  9.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沉沉。(《一萼红》)
  姜夔所偏爱的“梅(”1―3句)、“荷”(4―6句)、“柳”(7―8句)、“云雪雨”(第9句)等意象几乎都运用了比拟手法,笔者认为其特征主要有二:一是其花木意象的拟体多为美人,且会根据花木的不同使拟体呈现出不同的姿态。梅花之美人妩媚幽怨、高洁冷傲;荷花的拟体似含羞的少女,飘然脱俗;柳的拟体更具凄凉萧瑟的意蕴。眼前之花木为实,心中的美人为虚,虚实之间使词更具有含蓄婉转之美。二是拟人所采用的动作多赋予意象清新刚健之感,与周围的凄清景象形成感觉上的对比,表现出白石词清刚的风格。词人多用“阴”“冷”“凉”“狼藉”“岑寂”“沉沉”“东风”“云雨”“冷香”等词塑造凄凉清幽的环境和氛围,在描写花木等意象时则巧用动词,如“起舞”“弄眉”“消酒”“摇动”“飞上”“入桨”“摇浪”,富有清新刚劲的动感。动静结合之间使词呈现峻洁峭拔之气。例9句以“胶”貌冰水,以“老”状雪,笔力瘦硬,构思奇崛。总之,姜夔的比拟手法常以虚实和动静的结合,表现出其心中意象的体态。
  (二)通感
  钱钟书认为“通感”即“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通感实现了多种感官间的相互沟通。白石词中运用通感辞格的词句也至少有十余处,试看词句如下:
  1.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以触觉写视觉)
  2.折寒香。(以触觉写嗅觉、以形态写气味)
  3.翠叶吹凉......冷香飞上诗句。(触觉、嗅觉、视觉相结合)
  4.香冷入瑶席(以触觉写嗅觉)
  5.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味觉、视觉、听觉相结合)
  6.千树压、西湖寒碧。(以触觉写色彩)
  7.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以触觉写色彩)
  8.湿红恨墨浅封题。(以触觉写色彩)
  9.闹红一轲。(以听觉写色彩)
  从这些词句我们可看出姜夔偏爱用冷色调的字词描写意象,写触觉的“冷”和“寒”更是多次使用。以“月上汀州冷”为例,词人夜泛湘江,见远方的烟月从空寒的汀州升起,身体亦生出一股寒意。视觉画面和触觉感受并举,意象的两种感知体验也几乎同时完全地呈现在读者的脑中。这与杜甫的诗句“晨钟云外湿”有异曲同工之妙。冷和湿是一种全方位的感觉,以“冷”“湿”收束,不仅令读者感到身临其境,也增强了意象的时空感。这种“冷”不仅是景象的冷,也暗含了词人心境上厌倦漂泊、思归的凄冷。再如“冷香飞上诗句”,词人不仅描写荷花,而且以冷香写诗句,以无形写有形,更赋予诗句这一意象空灵曼妙之感。值得注意的是,词人在色彩意象的运用上也注重冷色调的使用,如“凉翠”“寒碧”“冷红”“湿红”“闹红”,反映其精神上的孤独烦乱。

nlc2022051316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1298.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