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图像视域下金圣叹《水浒传》的修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丘睿晨

  摘要:经典小说的图像化对小说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金圣叹以文字和具象、立体风格和雅俗中和的修改方式,对《水浒传》进行图像化修改,使之呈现“如画”“活画”的特征。金圣叹《水浒传》的图像化修改体现出通俗化倾向,使《水浒传》接受群体更加多元化,从而促进其传播与普及。
  关键词:图像化 金圣叹 贯华堂 《水浒传》 俗本
  小说的图像化通过文本表意中的语图符号转化产生,是语象在人脑中产生的内视图像,它对小说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贯华堂本《水浒传》成为主流版本与金圣叹对《水浒传》的图像化修改不无关系。近三十年来,对金圣叹《水浒传》评点与修改的研究日趋升温,评点理论、小说美学、腰斩《水浒》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增加,如郭瑞的《金圣叹小说理论与戏剧理论》、周锡山的《金圣叹文艺美学研究》、樊宝英的《金圣叹“腰斩”〈水浒传〉
  〈西厢记〉文本的深层文化分析》等,却较少从图像化角度对金圣叹《水浒传》修改的文本价值进行研究。贯华堂本《水浒传》的批语中常出现“俗本”字样,“俗本”代指金氏工作底本。在这样的地方,文字均有所修改,且是金氏众多修改中的得意之处。在95条“俗本”标注中,近三分之一的文本具有图像化倾向。本文以此为例探析金氏修改中的图像化建构及特点,并揭示图像化建构这一通俗化修改带来的多元传播价值。
  一、金圣叹《水浒传》“俗本”修改中的图像化
  将贯华堂本《水浒传》“俗本”处的改动与贯华堂本的底本之一大涤余人序本文字对比,金圣叹的修改版不仅具有极强的图像感,还呈现出从对文字理性的解构到图像化的建构的递进层次。
  (一)“俗本”修改中的文字理性解构
  对文字理性的解构是图像符号建立并产生图像感的前提,金圣叹的修改中多处体现这一倾向。以第27回为例,大涤序本原文为:“次日,武松要行,张青那里肯放,一连留住管待了三日。武松因此感激张青夫妻筛龊褚狻!a金本将后句改为:“武松忽然感激张青夫妻两个。”正如此处金批“全是学究注意盘飧之语”的文字理性意味,“因此”是抽象的逻辑推理,“厚意”则具有书面语色彩,这种学究式文字不符合草莽英雄在受到张青夫妇仗义相助时的内心感受,也破坏了叙事氛围。因而,金本“忽然”二字虽无法令读者直接形成画面感,但该词传神的感觉描述消解了文字理性与书面形式,增强了感性认知。这正是图像化建立的基础,因而也体现出艺术精神的意蕴。
  (二)“俗本”修改中的图像化建构
  金圣叹修改中对图像化的建构可分为基础建构和高级建构两个阶段,基础建构体现为文字辅助建构与具象细节建构的递进层次,高级建构体现为立体风格的构建与雅俗风格的中和两个方面。
  1.图像化的基础建构(1)文字辅助图像化建构
  根据从文字到图像的转化逻辑划分,用语言文字辅助建构是图像化建构的初级层次。在此层次中,又呈现出以下两个小层次。
  一是低级小层次,是用语言文字直接点出状态以增强图像符号的感性体认。如第5回,大涤序本写道:“大头领看时,只见二头领红巾也没了,身上绿袍扯得粉碎,下得马,倒在厅前,口里说道:‘哥哥救我一救!’”金本在“哥哥救我一救”后增加“只得一句”。“只得一句”的增加,将“哥哥救我一救”的文字意蕴收束在一个有限的范围,令读者本可以发散的思维顿时一滞,起到令读者与人物气急败坏、惊慌失措的状态同频共振的作用,从而增加感性体认,审美效果得到提升。此处人物状态的挑明,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极强的图像感。因此金圣叹在此处也评道“画出绝倒”。
  二是高级小层次,是改变语言内部结构,通过增加与情境相适应的人物语态来增强图像感。第26回,大涤序本为:“主管慌道:‘都头在上,小人又不曾伤犯了都头。’”金本改为:“主管慌道:‘都头在上,小人又不曾伤犯了都......’”此处将句末的“头”字变为省略号,体现了主管的慌张,令读者如闻其声。如依大涤本的完整句法叙述,人物语气便相对平稳,读者不易受到文本的引导形成主管慌张而小心翼翼说话的画面。同理,同一回大涤序本为:“主管道:‘却才和一个相识去狮子桥下大酒楼上司啤!”金本为:“主管道:‘却才和......和一个相识去......去狮子桥下大酒楼上......’”通过文字节奏的改变,主管慌张的情态毕现,读者的感性体认随之增加,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2)具象辅助图像化建构
  不同于上一层次在文字系统上做文章,该层次直接通过正、侧手段运用图像符号,更直接地体现出感性体认的增强。
  增加正面具体细节描写是手段之一。如第45回中,对杨雄之妻的出轨描写,大涤序本为:“只见那妇人起来浓妆艳饰,打扮得十分济楚,包了香盒,买了纸烛,讨了一乘轿子。”金本改为:“只见淫妇起来梳头、裹脚、洗脖项、薰衣裳,迎儿起来寻香盒、催早饭,潘公起来买纸烛、讨轿子。”大涤本妇人的装扮出行皆由一己之力完成,虽有“浓妆艳抹”“打扮得十分济楚”的形容,但这种高度概括化的表述并不形象,且在“包了香盒,买了纸烛”的其他描述中分散读者的注意,因而对读者的感性冲击不强。金氏的修改并不说明妇人装扮后的状态,只是细致具象地描述杨雄妻的打扮行为,并且用迎儿和潘公的帮助以侧面说明杨雄妻因精致打扮而无暇顾及其他,只得由他人相助。读者在杨雄妻“梳头”“裹脚”的具体动作中,脑海中浮现对镜梳头和裹脚的女子画面;且随文本的短促动作语句,脑海中的画面快速切换。迎儿和潘公的加入又增加了多维视角,三个小世界在读者脑海中一一如电影展现。最妙之处在于,后文的零度客观叙述实则被前文的“淫妇”定义统摄,故虽仅看后文不觉此女行为有异,但正因“淫妇”的指向,读者脑海中的画面又增加了滤镜。这正是图像符号系统的图文互文的特征,一切感知都具象而意蕴深长。
  正面细节的图像建构例子甚多,如第25回手刃潘金莲的“洒泪道”,第63回“宋公明雪天擒索超”中对天气状况的改动描写等。这些正面具体细节的增改,使读者不必对文字状态的形容进行理解与抽象,就能直观构建图像,从而增加阅读趣味,这正符合认识经济性原则和艺术的趣味认知特点。

nlc2022051317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1306.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