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大气的受热过程的问题式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妍 欧阳江城

   摘 要:问题式教学是用“问题”来整合相关学习内容,教师通过构建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意识地调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本文针对高中地理“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大气的受热过程”进行问题式教学设计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展示,为相关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2)04-0008-03
  1 引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要重视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是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的教学方式,以“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为要旨[1]。为了响应新课标号召,进一步增强问题式教学理念,笔者针对知识点做出问题式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实践展示。教学过程按照课堂导入问题、课堂教学问题、课堂应用问题三个环节展开,问}层层递进、步步设疑,一步步引领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2 基点分析
  2.1 课标分析
   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标要求为“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掌握大气垂直分层的特征,并说出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标要求为“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2],要求学生掌握原理,并用原理解释简单现象。
  2.2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旧教材没有编写大气的垂直分层内容,而该内容是学生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知识基础。笔者所在地区内蒙古仍在使用旧教材,因此对该知识点做出问题式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意义。大气的受热过程既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等知识的延伸,又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等内容的知识基础,因此该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3 学情分析
   大气的垂直分层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大部分内容学生很难通过直接经验获得,但该知识点浅显易懂,学习难度不大。学生已经有了关于太阳辐射的知识储备,这是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知识基础。但该内容涉及的专业名词比较多,学生理解难度大。
  2.4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见表1)
  3 教学过程
  3.1 大气的垂直分层的教学过程
  3.1.1 课堂导入问题
   初中学过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大气圈有1000km以上的厚度,在整个大气圈中气温都是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吗?
   教学价值: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不仅起到导课功能,还可将学生从旧知引入新知,构建起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
  3.1.2 课堂教学问题
   承接:人类为了方便研究大气圈,将大气圈自下而上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教师绘制大气垂直分层板图,提示横坐标表示气温,纵坐标表示高度,此处只绘制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图,请学生读图并思考问题。
   问题1:对流层中的气温与高度的关系是什么?
   问题2:太阳辐射是大气的根本热源,按理说大气的海拔高度越高,越容易被太阳晒热,大气的温度应该是越高的,但为何对流层大气的气温却是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呢?可见该层大气的温度不是被太阳晒热的,那么是怎样加热的?
   设置实验探究:夏季晴天正午12时,将三支温度计分别放在距离地面15cm、50cm、100cm高度处,观测并记录此时的温度,半个小时后,再观测记录温度,实验前后的温度数值统计如表2所示。
   思考: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气温有何变化?根据气温的变化,推测是怎样把近地面大气烤热的?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什么?
   问题3:对流层中的主要成分是水汽和杂质,结合对流层气温变化特点,推测该层会发生什么现象?
   教学价值:问题2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再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为后面学生进一步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作铺垫。实验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实验现象获得的原理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问题3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对流层会发生复杂多变的云、雨、雾等天气现象。
   教师绘制平流层气温垂直变化图,学生读图并思考:平流层气温与高度的关系是什么?该关系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平流层中水汽、杂质比较少,结合平流层气温变化情况,分析飞机为什么适合在该层飞行。
   教师绘制高层大气气温垂直变化图,学生读图并思考:高层大气中的气温与高度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规律?如何利用高层大气中的若干电离层?
   教学价值:教师针对各层大气分别设置读图思考类问题、拓展延伸类问题,设计分步搭梯、由浅入深的问题链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1.3 课堂应用问题
   播放鲍姆加特纳跳伞视频,跳伞员降落过程中气温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3]?为什么?此问题的设置可帮助学生知识迁移,学以致用,与课堂导入问题形成呼应。
  3.2 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教学过程
  3.2.1 课堂导入问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指近地面大气(对流层)的受热过程,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该原理能否用科学的理论来证明?近地面大气是怎么变热的?
   教学价值:利用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形成一个简单的地理知识脉络,使相关的地理知识系统化。
  3.2.2 课堂教学问题
   学生自学解答什么是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含义是什么?三大辐射的波长长短有何不同[4]?为什么?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辐射的概念,三大辐射的定义,波长差别及原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nlc2022051711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1448.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