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阅读如何聚“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赠华
【摘要】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石。本文以《天窗》一课的教学为例,立足焦点阅读教学的三大关键点,读懂作者之作品和教材之课文;基于文本与学生认知“碰撞”,确定教学基本问题;基于课文层次特点,契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厘清教学层次;基于问题的内在联系,构建教学问题链,引导学生聚焦思维,学会阅读,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焦点阅读,教学基本问题,教学过程层次,结构化问题链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可以称得上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石。针对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满堂问”“碎片化”等不利于落实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弊端,倪文锦教授倡导焦点阅读法,即聚焦思维,学会阅读。这是一种基于文本阅读理解的问题化学习模式。从课堂教学操作层面看,它要求紧紧抓住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一要聚焦课文教学的基本问题;二要厘清教学层次;三要在每一个层次内部构建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在近年来探索焦点阅读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它对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本文以《天窗》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三个环节具体展示焦点阅读如何聚“焦”。
一、确定教学基本问题――明“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对话,它不是师生之间简单的一问一答,也不是追求统一的俗即鸢浮S行У慕萄Ф曰埃不只包含提问与回答,更应包括倾听、思考、交流、评价,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教材文本进行的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智慧生长和生命体验。因此,焦点阅读理论认为,阅读理解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为达到对文本的整体理解,教学基本问题的确定、突破以至解决便是焦点阅读的主要目标,它是阅读教学对话实现的关键。
教学基本问题是“文本表达主要内容与学生认知主要障碍的‘交集’”[2]“它来自文本、来自学生,来自这二者‘碰撞’所产生的真问题”。[3]我们阅读的文本,首先是作者创作的作品,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是有主体性的。师生的教学对话,必须忠实于作品所反映的作者的创作意图、思维逻辑和思想情感。其次,它又是教材中的课文,是编者从学科教学角度编排的教学载体,师生的教学对话必须充分地理解、明确并落实课文所承载的教学任务。同时,学生的阅读是建立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之上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要把握学生的认识水平与课文之间的主要矛盾,不能用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来自文本与来自学生这二者“碰撞”所产生的真问题才是确定教学基本问题的主要依据。关于《天窗》整体的阅读理解,综览教师的备课方案,一般有两个聚焦点:一是大人们为什么要发明天窗?二是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其实,弄明白这两点只是实现对课文整体理解中的两个重要步骤,它们并不是教学的基本问题。
因此,焦点阅读教学要落实好第一任务――明“焦”,即准确地明确教学基本问题,聚焦“真问题”,必须扎实做好两个“读懂”。
第一,读懂作者的作品。《天窗》是茅盾先生回忆童年快乐的一篇散文,最早发表于1931年11月《太白》的第一卷第五期。作品先从平平实实的介绍开始,说到儿时对“天窗”的有趣感受,接着进入广阔丰富的联想,文笔恣肆汪洋,意象物象迭出,赞叹中激荡着热烈的感情,言论时开拓无穷的遐想。文章虽短小,但很好地展现了作者散文的特色和魅力:文字简练而丰美。每一句精微的文字,都是形象的深化,诗意的浓染,显示着语言的姿色韵味。意境优美而深刻,虽是一个平平常常的题目,但包含着很深的人生哲理。作为一篇散文,本文反映作者思想情感变化的线索是明确而清晰的:从没有天窗的屋子“黑得像地洞里似的”(暗示着在这样的屋子里孩子们的情绪是负面的)到“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发明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反复品读作者的行文思路及情感变化,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认为,作者创作这一作品的“初心”是通过回忆童年生活与描写孩子们透过天窗的所见所想,赞美了天窗对开启、丰富和发展孩子想象力的作用,并由衷地表达了对发明天窗的大人们的感谢之情。
第二,读懂教材之课文。作为一篇课文,《天窗》被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语这样写道:“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单元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本单元安排的课文包括《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和《三月桃花水》。比较这一组课文可以发现,这些诗与文都很好地突出了导语所说的“纯朴的乡村、独特的风景和和谐的画卷”。但是,从“和谐的画卷”这一角度来说,《天窗》一文与其他的诗与文不大一样,它的“和谐”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略为曲折,不那么直接。文中主角孩子们的情感并非直线式的,而是曲线式的。因此,要真正理解《天窗》是“一幅和谐的画卷”,就必须从理解孩子们的情感变化入手,即从“埋怨成人们管得严”(不够和谐)到“感谢他们发明天窗”(和谐)。
综合以上两个“读懂”,《天窗》一课教学基本问题应该确定为“为什么说发明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而不是“大人们为什么要发明天窗”或“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因为大人们发明天窗原本是为了采光,而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是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的理由,它并不是《天窗》阅读理解的终点。
二、厘清教学过程层次――解“焦”
教学基本问题决定了教学的基本方向,但作为阅读理解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展开应该是有层次的,逐步推进的,应该是契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一次思维旅程。只有这样,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的培育才能够落到实处。那么《天窗》的教学层次应该怎么切分呢?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
nlc2022051915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1767.htm